陳杏瓊,胡鳳瓊,黃麗嬋
(清遠市清新區人民醫院,廣東 清遠511800)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疾病,其發病率高、危害重,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由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疾病[2],治療時間長,大多數患者選擇在家接受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模式對社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糖尿病專科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納入標準: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 (1999年)確診為2型糖尿病[3];②在我院糖尿病專科確診的當地居民;③肝腎功能正常,無其他內分泌疾病。排除標準:①并發嚴重的全身并發癥 (增生性視網膜病變,Ⅳ期及以上腎病,心臟功能Ⅲ級及以下,糖尿病足1級及以上);②合并其他嚴重的慢性病 (心臟病、中風、惡性腫瘤、慢性肺病、肝腎疾病);③有精神異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61~83歲,平均 (72.12±5.68)歲;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 (18.3±2.1)個月。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齡62~84歲,平均 (72.57±5.63)歲;病程2~25個月,平均病程 (17.5±3.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知識教育,由社區醫護人員負責隨訪講解,并提供常規用藥指導、生活方式指導等。觀察組采用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模式:①成立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組。觀察組患者納入糖尿病自我管理團隊,由社區護士擔任小組組長,負責該小組活動的計劃、實施、協調及跟進等工作,糖尿病專科醫生及專科護士作為小組顧問,定期提供專業技術指導。選舉組內聲望較高、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時間充足的兩名糖尿病患者作為志愿者領袖,于小組活動中發揮帶頭示范、鼓勵及協助活動開展等作用。組長以小組教學的形式向組內成員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宣教與管理,同時積極鼓勵組內成員進行討論、交流及分享經驗,敦促其在活動過程中互相幫助與學習,志愿者領袖及時將患者疑問與難以解決的問題反映給負責指導的社區護士。②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活動形式包括講解、示范、課堂專題談論、練習、填寫及家庭作業討論等,主要內容包括認識糖尿病,糖尿病的危害,自我管理方法的概述,如何制定管理目標和行動計劃,建立克服糖尿病的信心,如何應對緊張、憤怒、擔憂,疲勞管理,放松技巧,與人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調節,社會支持,運動療法,足部護理,合理的飲食,控制體重,如何選擇藥物與測量血糖,如何與醫生合作等。③糖尿病患者之間的互助:自我管理團隊每月組織兩次交流活動,讓血糖控制更好的患者以個人演講形式介紹其經歷。通過分享及交流,成功例子可成為其他患者的典范及鼓勵,在實踐中遇到困難的患者也可獲得意見及啟發。
1.3 觀察指標①護理3個月后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進行評估,包括運動鍛煉、飲食控制、按時服藥、血糖監測,每項3~6題不等,每道題0~7分,得分越高則自我管理行為能力越高。②于護理前及護理3個月后采用SF-36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 (PF)、軀體疼痛 (BP)、一般健康狀況 (GH)、生理職能 (RP)、社會功能 (SF)、情感職能(RE)、精力 (VT)、精神健康 (MH)8項內容,共36個條目,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狀態良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自我管理行為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 (±s,分)
組別 n 運動鍛煉 飲食控制 按時服藥 血糖監測觀察組 45 5.9±0.6 4.9±0.8 5.6±0.8 2.3±0.7對照組 45 4.2±0.7 4.1±0.8 4.1±0.7 1.7±0.6 t 12.369 4.743 9.466 4.366 P<0.05 <0.05 <0.05 <0.05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兩組的 PF、GH、RP、SF、RE、VT、MH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 PF、GH、RP、SF、RE、VT、MH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PF RE SF RP GH BP VT MH觀察組 護理前 55.32±9.09 43.21±10.42 47.81±9.35 34.69±6.46 51.20±10.16 47.27±8.41 40.71±7.73 41.13±12.21(n=45) 護理后 76.28±7.69*# 57.90±6.26*# 76.22±9.76*# 57.76±7.54*# 62.56±11.15*# 23.15±7.18 61.89±12.02*# 67.94±6.89*#對照組 護理前 54.66±9.42 42.44±10.15 45.66±9.35 35.43±6.57 50.70±9.15 48.21±8.43 39.64±7.85 41.21±12.35(n=45) 護理后 59.39±9.15* 50.61±10.13* 55.15±9.15* 41.24±6.31* 57.35±9.26* 52.31±8.19 46.75±7.30* 48.84±12.01*
糖尿病在我國屬常見多發疾病,嚴重影響患者家庭生活質量。中國糖尿病患者主要為2型,占93.7%。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2型糖尿病發生率不斷增加。研究[4]表明,嚴格控制某些危險因素可降低疾病發生率,促進康復。從長遠來看,行為和藥物治療可能是避免糖尿病并發癥的有效方法。因此,通過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促進患者改變不良行為并建立健康行為,對控制疾病發生、發展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自我管理模式是一種適用于慢性疾病管理模式,是指患者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某些預防或治療活動,強調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參與及患者對自身健康的責任和潛力。該模式具有 “低水平,廣泛覆蓋”的特點,既具有成本效益,又可同時覆蓋大量不同疾病的患者,特別是對于慢性病患者,可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健康教育效果明顯,且在衛生資源和醫護人員較少的情況下,可行性與推廣性較強。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過去傳統護理模式相比,經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模式實施后,觀察組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較護理前及同期對照組有明顯改善,進而控制血糖水平,避免病情進展,分析其原因:自我管理小組主要是通過組建同類疾病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發揮患者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在多種慢性病管理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且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醫療人員進行協調,醫患互相合作,符合新時期醫療關系的發展與現代醫療模式的轉變。作為社區醫護人員,應充分發揮重要職能,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在社區內組織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小組,將 “授之以魚”變為 “授之以漁”,激發患者自身的潛力和責任感,同時融入檔案建立、健康教育、規范化治療等多項服務,真正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讓社區的慢性病管理更見成效,與相關研究[5]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社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保持血糖穩定,進而控制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