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二蒙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473400)
小兒癲癇常發生于幼兒期,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慢性腦功能障礙疾病,易反復、持續發作[1]。誘發該病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發病機制為大腦神經細胞過度放電,進而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產生影響,使其出現短暫性異常情況,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昏迷與抽搐等[2]。現階段臨床尚未有特異性療法,患兒需長時期服用藥物治療,且預后期間各種不良刺激均可能會導致病情復發,極大地干擾患兒的正常生活[3]。同時,癲癇通常會促使患兒出現抑郁、恐慌、焦慮等各種不良情緒,不利于患兒身心健康[4]。因此,在治療的同時加強對癲癇患兒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小兒癲癇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8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臨床表現為口吐白沫、全身強直伴隨肌肉抽搐;②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功能異常;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痙攣癥;⑤中途退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 (8.96±3.12)歲;病程5~15個月,平均病程 (7.58±1.09)個月;疾病類型:原發性癲癇29例,繼發性癲癇20例。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齡5~13歲,平均年齡 (8.99±3.28)歲;病程6~14個月,平均病程(7.2±1.06)個月;疾病類型:原發性癲癇27例,繼發性癲癇22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即護理人員在患兒癲癇發作時,及時將其口腔內異物清除干凈,防止其出現誤吸情況,同時確保病房環境整潔、干凈;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對患兒及其家長加強健康知識教育、用藥指導及飲食干預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構建良好護患關系。癲癇患兒入院時,護理人員以熱情的態度進行接待,并向患兒及其家長介紹醫院環境,對患兒需求進行了解,并表示充分關心,減輕患兒面對陌生環境時的無助感與恐懼感;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秉承責任心與愛心,確保各項
護理工作細心、周到,取得患兒及其家長信任,構建良好護患關系,鼓勵患兒真實反映自身情況與問題,并囑咐其積極配合各項治療與操作。②認知干預。向患兒及其家長講解癲癇相關知識,糾正其對疾病的錯誤認知,使其了解到癲癇屬于一種神經系統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規律性用藥治療,并向其講解正確用藥方式、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與藥物毒副作用、癲癇發作時的正確處理方式;開展座談會與小講課,促使患兒及其家長認識到癲癇具有可治愈性,消除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誤解,減輕其心理壓力。③情緒干預。癲癇發作后,患兒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出現又可能提高疾病發生可能性,為此,護理人員需告知患兒不良情緒會帶來的不良后果,并向其講解正確的自我心理調節方式,鼓勵患兒正確面對疾病,加強自我情緒管理,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和護理。④行為護理。指導患兒及其家長正確識別癲癇發作誘因與征兆,并指導其進行相關放松訓練,促使患兒社會適應力提高,同時降低患兒對傷害刺激的敏感性。⑤延續護理。為確保護理連續性,患兒出院后可對其加強延續護理干預,每例患兒均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出院后由護理人員采用電話回訪等方式對其加強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觀察干預后兩組患兒醫囑依從性、生存質量及家長護理滿意度情況。①醫囑依從性:包括飲食、休息、治療、檢查4個方面內容。若患兒能夠嚴格按照醫囑定期檢查與治療,同時生活過程中注意休息與飲食,則為依從,否則為不依從。②患兒生存質量:干預后采用癲癇兒童生活質量量表(QOLCE)[5]對患兒生存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社會活動、行為問題、情緒狀況、認知能力、身體狀況5個評價項目,76個問題,均按照1~5分進行評分,量表總評分為100分,評分越高,患兒生存質量越好。③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護理專業能力、護理知識、護理態度及護理技能等,總評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家長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醫囑依從性觀察組患兒醫囑依從性為93.88%,高于對照組的 71.43%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的醫囑依從性比較 [n(%)]
2.2 患兒生存質量與家長護理滿意度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生存質量評分、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癲癇屬于兒童時期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周期長,部分患兒甚至需要終身用藥治療[6]。受癲癇影響,部分患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常見的包括認知異常、情緒異常、行為異常等,同時出現抑郁、自卑等心理狀態,生存質量低下[7]。因此,除治療外,給予患兒必要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
表2 兩組患兒生存質量評分與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兒生存質量評分與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患兒生存質量評分 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分觀察組 4 9 9 2.1 2±2.3 8 9 1.1 8±1.1 8對照組 4 9 7 1.0 2±2.5 8 7 2.2 8±5.1 2 t 4 2.0 7 8 6 2 5.1 7 9 8 P 0.0 0 0 0 0.0 0 0 0
常規護理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患兒需求,但卻難以充分調動患兒及其家長的主動性,導致其在疾病認知上存在一定偏差[8]。鑒于此,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癲癇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醫囑依從性為93.88%,高于對照組的71.43% (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生存質量評分、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癲癇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利于提高患兒醫囑依從性、生存質量及家長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在于:綜合護理干預屬于一種全面化、科學化的護理干預模式,不僅注重為癲癇患兒提供生活照護,同時還注重心理健康在疾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9]。為了確保各項護理措施順利實施,首先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而對患兒加強認知干預、情緒干預與行為護理,糾正患兒及其家長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有效緩解不良情緒,其次在患兒出院后繼續為其提供延續護理服務,利于確保患兒護理延續性和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癲癇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提高患兒醫囑依從性、生存質量及家長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