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分?劉羊群?陳學平?代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尤其是解決農村發展滯后問題的必要選擇,本文以六盤水市都格鎮都格村為研究對象,對農村發展的經濟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六盤水市其他區域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升級新時代“三變”改革成效,結合都格村鄉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致力于尋找一條適合鄉村發展的路徑,將研究路徑運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提高鄉村經濟發展的能力與速度。
關鍵詞 鄉村經濟 發展 振興路徑 六盤水市都格村
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廣大農民的期望,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適應時代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根本體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關鍵,發展不平衡問題反映不充分,尤其在應對農村發展滯后問題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在快速進步,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滿足人們的需求,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然而,農村地區的發展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要實現鄉村經濟振興,就必須從根本上消除農村貧窮落后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適合農村發展的方法和路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實現產業創新吸引創新型人才,構建鄉村核心競爭力;加大村民的素質教育,提高村民素質能力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鄉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致力于尋找一條適合鄉村發展的路徑,以期將研究路徑運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提高鄉村經濟發展的能力與速度。
一、六盤水市的基本狀況
六盤水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海拔低緯度,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均溫為14℃~15℃。六盤水市也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之一。六盤水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延續和發揚了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的建筑、飲食、節日、婚俗、歌舞、喪葬等,體現了不同的民族風情。其中最具有歷史代表性的是盤縣的李家大院,在六盤水,有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六枝索嘎生態博物館。都格村作為六盤水市的一個典型的貧困鄉村,是一個有資源、有潛力,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的鄉村。
二、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經濟發展滯后
六盤水地屬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顯著,耕地坡度高,不利于農民耕種。由于歷史的原因,六盤水地區的農民還是以農耕為主,主要種植玉米、稻谷、紅薯、土豆等。由于六盤水獨特的地形,加上人們不合理的種植,導致六盤水地區的很多耕地水土流失,甚至石漠化日益嚴重,所以農民只有靠人工耕種與收割,因此導致農民的收入不高。長此以往,這一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本文討論的都格村距離市區較遠且很多資源都處于未開發的狀態,依然處于一個較為原始的發展狀態,與市區的發展存在脫節。
(二)農民教育素質不高,對產業發展缺乏認知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不久,在很多地方還未形成一個全面的了解,農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發展經濟,只是一味地盲目發展,達不到要求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農村經濟不發達,也導致很多村民缺乏素質教育,接受外來文化和信息也比較落后,而鄉村產業的發展正需要有創新、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來首先起步。目前,六盤水地區農業生產主要是自給自足,少部分拿到當地集市銷售,農業現代化、專業化水平較低,農民的素質顯然沒有辦法滿足鄉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三)產業分布不合理,特色產業[1]不突出
六盤水市是依靠煤礦產業發展起來的城市,被譽為“江南煤都”,煤礦在六盤水各產業中的所占比重十分大。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在六盤水的支撐產業中,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而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又比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大。
由于在六盤水市的發展歷史上大多數資源都用來發展第二產業,導致其他產業發展不足。而在過去,人們對經濟發展充滿盲目性,過度開采資源卻沒有加以充分利用,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缺乏對未來發展的規劃,也就造成了如今的轉變困難、資源利用不足等問題。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六盤水自然資源豐富,且利用率較低,發展的產業很多,但缺乏自己的特色,大多都是在模仿別人的產業。例如,六盤水市現在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但也只是盲目發展,缺乏自身的特色,沒有將自身的特色發揮出來。都格村由于遠離市區,多數資源還處于未開發狀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優勢并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造成嚴重浪費。大力發展旅游業,卻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盲目地轉變發展方式的辦法顯然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難題。
(四)新型產業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力度不夠
六盤水素有“中國涼都”的美譽,夏季氣候宜人,適合避暑,所以夏季的財政收入相對于其他季節來說要高。近幾年六盤水市大力投資旅游業的發展,但是通過六盤水市這幾年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看出,旅游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當地的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但在經營與發展模式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由于夏季的游客數量較大,因此其需求也大。許多游客反映住宿不足,交通也不便利,出去游玩如果不是自駕游的話就會顯得尤其麻煩。種種問題反映出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相應的基礎設施卻沒有跟上步伐,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而其他的新型產業還在發展的初期,許多設施以及發展模式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且由于是初期,尚處于一個摸索嘗試階段,對發展力度難以把握,導致初期發展力度不足。
(五)對創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農村經濟發展是目前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發展任務艱巨且難度較大。鄉村經濟發展不似城市發展,在面對鄉村經濟發展時需要創新發展方式和吸引創新型人才,同時農村條件惡劣,雖然國家提出了很多政策吸引人才,但見效甚微,許多人不愿意舍棄城市便利、優越的生活,下到相對落后的農村。原本留在鄉村的人才也因為鄉村發展的條件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而離開,導致人才流失,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面對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發現,鄉村經濟發展不僅缺乏動力和創新機制,也缺乏對人才的一個管理和安撫機制。此外,在發展鄉村經濟的過程中,一些村民不配合,難以將發展經濟的政策實施下去。留不住人才,也難以吸引人才。
(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夠,生態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
六盤水市是因“三線建設”發展起來的城市。前期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六盤水市得到了蓬勃發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貴州省六盤水市。隨著時代的發展,六盤水市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如今的發展,大力發展工業不僅破壞環境,也會讓六盤水市滯后于其他城市的發展。所以,六盤水市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三、生態文明背景下促進六盤水鄉村經濟振興的路徑
(一)進一步升級新時代“三變”改革成效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地區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特別是“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黨的十九大不僅僅突出了農村發展問題,也特別注重農村的生態問題,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不能以損壞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同步進行。自黨的十九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六盤水市積極響應號召,繼續探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目前已經取得有效的農村經濟發展路子主要是“三變”[2]措施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是“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將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六盤水市的“三變”政策,讓更多的農民從中獲利。我們可以從六盤水市近幾年的發展看出,該措施取得了成效,農民有了自己的收入,以發耳的獼猴桃,六枝的櫻桃,盤縣的人民小酒、火腿肉、刺梨王等等,這些產業逐漸成為六盤水的品牌,進入人們的視野。
(二)結合獨特的山地地貌特征,發展獨具特色的山地旅游業
在大城市生活的節奏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于是很多人選擇去挑戰刺激性的旅游項目,放松身心,緩解壓力。六盤水市是一個多山地區,在過去,山地成為六盤水市發展的障礙,對比現在,山地卻可以成為六盤水市的寶貝,通過山地,我們可以開發山地旅游項目,[3]包括登山、跳傘、叢林探險、攀巖、溯溪。同時也可以開設山地農家樂。山地農家樂不同于一般的農家樂,主要是讓游客參與其中,參與農事,讓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體驗農村生活,讓他們真正參與一種產品的制作過程,如讓游客參與茶葉制作過程,從采摘、曬綠、涼綠、搖凈、炒綠、揉捻、包捻、烘烤、挑選、包裝的整個步驟。讓他們享受整個過程。山地農家樂也可以采取與整個山地融入一體的設計,讓游客有一種融入大自然的舒適感。山地旅游主要是以大自然為載體,融入了人文的要素“以文興旅,以旅促文”。[4]這不僅僅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會轉變他們的發展理念,同時也可以很好地保護環境,做到以旅促經、以經帶旅的發展目的。
(三)通過科技創新,開展線上線下特色產業銷售振興鄉村經濟
發揮科技引導作用,可以加快農村地區的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善于利用技術促進農村發展,首先要加大農業科技的引入與推廣,引進一批高素質人才和設備,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加快科技創新,如使獼猴桃在不同的土質條件下也能正常開花結果,為農民創造收益。同時,六盤水市各鄉村自己也需要融入“信息化”[5]的浪潮中,構建大數據平臺,以大數據帶動當地獼猴桃等產業的發展,合理地調節農業的種植結構,順應大眾的喜好,開展線上線下銷售。[6]農民銷售的目標地不能局限于當地的市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特色產業也不可能是一兩戶人家種植,可能是幾個村一起種植,所以當地的市場有限,各地農村必須通過“電商渠道”[5]拓寬自己的銷售路徑。這不僅有利于避免農民的產品銷售不出去,也能保障農民的利益。最后也需要吸引社會各界的投資,這有利于當地特色產業的創新,[7]也能讓農民轉變以前不合理的發展模式,加快當地特色產業研發。
(四)新媒體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隨著網絡信息的普及,人們對新媒體的推廣高度重視。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優質視頻的內容讓人們更加關注背后的故事。這無疑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機會,可能成為農村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媒體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農村產業種類繁多,包括種植業、水產養殖業、林業和畜牧業,以及由農村經濟實體設立的少數產業,如加工業、采礦業和運輸業。一般來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占很大比例,而第三產業則相對保守。然而,興起的新媒體除了會處理一些第一、第二產業的產品之外,也給第三產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1.新媒體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除了機遇,也有挑戰。眾所周知,第一,城鄉差距不僅是經濟,還有教育、知識等重要因素。在城市地區,人們處于信息的海洋中,而農村處于知識貧乏狀態,對于接納新事物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對于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使他們正確地認識和接納新媒體,能夠減少城鄉之間的“知新”能力,縮小收入差距,全面脫貧奔向小康。第二,農村新媒體基礎設施落后,主要表現在我國互聯網發展起步較晚,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大部分網絡設施是為企業和政府服務的。大部分地區的網絡普及不夠,且網速嚴重低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新媒體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農產品的視頻很難推廣,需要政府介入,調節其中的利害關系,打造一個新的農村經濟結構體系。
2.如何運用新媒體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首先,要培養對新媒體作為農村經濟主體的認識。除開以往的經濟差距不說,新媒體有分眾化的特點,這對縮小城鄉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媒體畢竟是一個新事物,而且因為農民了解新事物的能力不足,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農民培訓,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提升其認識新事物的能力,引進專業的新媒體人才。除了積極引進專業的新媒體人才之外,創新新媒體傳播營銷方式、注重農產品質量意識、結合國家政策等都是很重要的方式。對于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村人,應重視媒體職業技能再培訓。
其次,完善新媒體管理政策體系,加強監督。越來越多的人進入直播行業。由于缺乏必要的網絡監管,部分網絡直播亂象叢生,烏煙瘴氣。對于農村新媒體發展,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法規來約束和規范直播,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向外界傳播農村的產品,讓農村新媒體健康、長遠發展。
最后,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投資。對于基礎設施,少不了政府出面,需要財政的支持。政府應積極配合網絡運營商,擴大農村網絡鋪設范圍。加快網絡傳輸速度,使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利用網絡培養農民對各種軟件的使用,包括視頻APP、社交APP等各種與外界相通的新媒體軟件。政府還需要培訓和引進專業的新媒體經營者,通過網絡媒體在國內外銷售農村精細農產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四、結語
鄉村經濟振興是國家當前發展的主要任務,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首要前提。如何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是困擾我們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合理利用鄉村資源,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積極引進創新型人才,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特色創新產業,是發展鄉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只有采取以上發展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王小麗.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時代金融,2018(26):86+93.
[2] 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調研組.“三變”變出鄉村發展新路[N].貴州日報,2015-07-31(001).
[3] 劉義,楊濤.山地旅游:綠色為底? 多彩貴州更出彩[J].當代貴州,2019(46):64-65.
[4] 丁勇.貴州山地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優化策略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9(34):184-185.
[5] 馬宇軒.信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和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2):196-197.
[6] 張晗.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研究[J].商業經濟,2019(1):117-118.
[7] 馮永平,白育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路徑探究——以山西省為例[J].山西農經,2019(15):54-55.
[8] 楊趙欣.鄉村振興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探析——以延安市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5):30-34.
[9] 吳忠軍,寧永麗.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8(6):115-121.
[10] 張彥麗.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山東省生態經濟發展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5):98-103.
[11] 講述六盤水“三變”改革故事[N].六盤水日報,2019-12-16.
[12] 吳肖濰,李重.旅游資源管理與開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13] 李秋同.黑龍江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對策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8.
[14] 韋杰.陽朔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臽議[J].綠色科技,2011(9):174-177.
[15] 謝曉崗.廣西鄉村旅游開發研究——以百色市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08.
[16] 馮磊.沈陽市鄉村旅游開發研究[D].西南大學,2008.
[17] 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18] 李云亭.兩類鄉村旅游地的分類模式及發展趨勢[J].旅游學刊,2006(4):6-8.
[19] 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15-18.
[20] 李云亭.兩類鄉村旅游地的分類模式及發展趨勢[J].旅游學刊,2006(4):6-8.
[21] 劉朝霞.農村新媒體發展現狀與引導[J].新聞前哨,2016(4).
[22] 劉芳.新媒體對農村生活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