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寬
摘要:調查發現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存在認識不到位,定位不精準;落實不到位,管理不規范;機制不完備,開展不平衡;能力不過硬,提升不明顯等問題。加強區域科研文化建設,必須厚植文化土壤,讓教育科研從自卑走向自信;構建制度體系,讓教育科研從他律走向自律;強化行動支持,讓教育科研從自發走向自覺;注重團隊喚醒,讓教育科研從自立走向自強,逐步形成管理文化與生態文化并行的教育科研文化樣態。
關鍵詞: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設樣態;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A-0043-04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在2018年7月印發的《江蘇省教育科研文化創新區建設指標體系》中指出:“努力培育創新、民主、共享的文化品質,逐步形成自信而自覺、前瞻而本土的區域教育科研文化。”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最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全面提高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徑。教科研文化是一種在研究中催發并形成的文化,對教育科研的導向與凝聚的作用最為明顯。教科研文化隱性的力量會有力推動教師投入到學校的教科研活動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在區域教科研的活動中,相關部門要重視對教科研文化樣態的探究,積極搭建教科研文化的交流、學習和行動平臺。
一、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設的內涵與應有樣態
(一)區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內涵
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具有“重合作、求特色、講創新”的特點,形成導向功能、激發功能、助推功能、凝聚功能,建設一種“求真的環境文化、自強的行為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厚重的精神文化”。因此,區域教科研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促進教師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以創新精神和創新的工作方式在區域內開展教科研活動,促進教育科研水平整體提升,積累創新工作經驗,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帶動更大范圍內的教育科研發展和內涵提升,最終推動區域教育的發展。
(二)區域教育科研文化的應有樣態
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和行為等,以及由這個群體有意識地輻射出來的活動。教育科研工作也正在孕育著自己的文化,并逐步形成管理文化、生態文化并行的文化樣態。
1.教科研管理文化建設。一是保證學校教育科研部門建設,選出教育科研能力強、樂于為大家服務、威信高的教科室主任;校校建好教科室,落實好經費投入、課題申報、成果推廣、專家指導等制度。二是著力培養教師的研究興趣。以鼓勵為主,讓教師享受教育科研的快樂。三是以寫促研,以寫促讀。各級教科員人員應引領教師走向系統化研究之路,鼓勵教師用自己最擅長的表達方式寫感受最真切的教育故事。四是建立導師指導制度,接受教育科研熏陶。鼓勵教師參與適合的各級各類課題研究,感受教育科研,學習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教科研生態文化形成。一是遵循教育規律,讓科研自覺行動。被動的研究是無效的,自覺的研究者是科研的真樣態。教師在各級各類的研究培訓中,在自覺的研究發展中,逐步形成獨特的研究風格。各種研究風格互融共通,便成為科研文化。二是弱化管理,做實科研服務工作。強制是不易形成特色的。相關部門主動研究,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使科研文化逐步形成。三是區域和學校教育科研形成“田野式”生態模式。教育科研“萬類霜天競自由”,教育科研文化由有形內化為無形、無痕。鞏固基于教師生態的研究成果,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讓每一位教師自覺、自由、自在發展,彰顯學術魅力及人格魅力。四是互助共生,形成良性生長的態勢。在教育科研的運行中,充分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讓各種研究共同體的工作效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依托網絡建立知識共享平臺,讓“互聯網+”教育科研成為新常態,實現知識存量的快速增長。
二、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認識不到位,定位不精準
思想方面,有些學校存在科研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不重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比如,學校計劃里寫著“科研興校”,而實際工作中基本不依靠科研,或者不相信科研可以興校;有的校領導看重的是教學工作,輕視科研工作,不顧長遠發展,導致教育科研氛圍和成效較差,沒有發揮好科研引領的帶頭作用。
(二)落實不到位,管理不規范
管理方面,有的學校教科室領導力不足,科研項目落實不到位;有的學校管理缺乏系統性、規范性,教育科研效益不高。比如課題研究存在“申報熱、過程冷”的現象,就是管理落實不規范的典型表現。有的學校教科室平時所做的工作就是催報材料、檢查課題,指導不實在。科研與教研兩層皮,沒有體現科研的引領作用,也看不到真實的科研的好處,造成教師只是片面地認為科研對教學沒有多大影響。
(三)機制不完備,開展不平衡
學校的科研機制不完備,發揮不出積極的激勵作用。加上有些教科室主任執行力弱,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學校的教育科研氛圍沒形成良好的局面。特別是課題研究方面,學校只關心立項數目、何時結題等,對于過程缺乏有效監管。教育科研活動開展不平衡,有的農村中小學不重視教育科研活動,在局面還未打開時就把活動壓在個別教師頭上,造成了惡性循環,較為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四)能力不過硬,提升不明顯
教科研干部層面,由于職務的不斷調整,學校教科室主任隊伍中新手不斷出現,有的沒有能力有效指導教育科研。教師層面,常規教學占據了他們的絕大部分精力,教育科研的時間和精力被擠壓,由此產生了能力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一些經驗型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沒有扎實的理論研究,只依靠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三、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實施策略
(一)厚植文化土壤,讓教育科研從自卑走向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區域教育科研應致力于培育適宜的土壤,為學校營造濃郁的科研文化氛圍和學術風氣,幫助樹立科研信心。
1.培育科研意識。一方面應注重宣傳滲透,在專家講學、教師培訓等活動中闡釋教育理念,達成“科研興校”“科研強師”的思想共識,讓科研文化的觸覺不知不覺地深入到教師的大腦當中。另一方面應幫助教師走出誤區,通過具體可感的案例,讓教師感覺到,從備課到上課,從教材到學生,從新授到練習,從課內到課外,“科研”無處不在,消除他們對教育科研的抵觸。
2.優化科研環境。營造一個好的科研氛圍特別有必要。學校應定期邀請專家來講學,有計劃地培養科研骨干,讓教科研骨干帶動教科研工作;推廣科研成果,以教學的形式展示科研成果,讓科研深入教學,服務教學;通過各級各類的活動,讓學校的科研骨干大放光彩,讓他們在自身提升進步的同時,也能給身邊人帶來前進的動力。
3.注重學習熏陶。讀書是最好的學習途徑。鼓勵教師讀經典教育專著、學科知識專著、名師磨課等書籍,并提倡進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讀書筆記評比展示,也可以是讀書心得靈感的碰撞。讓一部分喜歡讀書的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讀書的行列。書越來越多了,讀書的人也更多了,這才是學習的熏陶。
(二)構建制度體系,讓教育科研從他律走向自律
制度文化是一種無形文化,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區域教科研工作應注重加強教育科研制度建設,力求用無形的約束提升科研管理的有效性。
1.建立導向性制度。相關部門應在年初制定計劃,以“開展教科研活動,促進人的發展,提升教學質量”為立足點,高位設計教科研工作內容、實施方案,指導推進區域教科研工作。制定《區域教科研工作考評辦法》,對中小學教科研工作目標實行動態管理與考核,調動學校抓教科研工作的積極性。
2.建立過程性制度。實行中小學教科研工作月報制度,及時了解和指導學校教科研工作,不斷提高科研工作實效。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形成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校本教科研機制,把教科研工作納入教學常規軌道,引導廣大教師在“教中研”“研中教”,使教科研行為逐步成為教師的自主行為。
3.建立激勵性制度。定期召開區域科研工作會議,對工作先進的學校進行表彰,對工作中還存在問題的學校進行分析整改,找出原因,共同進步。在表彰科研成果豐碩的先進個人時,注重樹立榜樣、分享經驗,以激勵的形式引領同行,同時還應有適當的物質獎勵。學校應逐年增加科研投入,以充足的經費保障激勵制度的有效實施。
(三)強化行動支持,讓教育科研從自發走向自覺
引導區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向“教育科研自覺”的目標奮進。以“五三三”工程為抓手,不斷推動教育科研形成良序發展。
1.抓好“五項”重點工作,豐厚教育科研文化底蘊。一是抓課題研究,強化成果轉化。以學術的高度,指導教師把課題立在課堂管理中,真正把課題研究抓起來,幫助教師總結提煉實踐中形成的獨特做法,形成原創理論,推動成果轉化。二是抓好論文寫作,實行“教研寫”一體化。開展“教研寫”一體化科研系列活動,促進教師教育科研素養不斷提升。多頻次組織“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管理”“教海探航”“師陶杯”論文參賽教師互助互改活動,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活力,提升教師參與意識和熱情,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抓好讀書活動,持之以恒開展。督促學校完善教師讀書活動相關制度,推動讀書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建立教師讀書制度,舉辦讀書節活動,編輯《教師讀書通訊》,推動讀書活動形成文化自覺。四是抓好網絡科研,扎實有效進行。充分發揮網絡教研系統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有效利用信息化系統創新教育科研方式,拓寬教研渠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五是抓好專業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積極開展教師專業研究能力大賽,推進課題研究與教育實踐融合,促進“四會”(會學習、會教學、會研究、會寫作)全能型教師的專業成長。
2.加強“三項”基本建設,打好教育科研工作基礎。一是加強科研機構建設。推動學校將教科室建設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安排校級領導分管教科室工作。督促學校按照《區域合格教科室建設標準》,配齊硬件設施,并設專職教科室主任。加強教科室管理,做到年度有計劃、活動有安排,過程性資料翔實,分類建檔,年終有總結、有考核、有評比、有獎懲。二是加強科研隊伍建設。抓好校本研修,督促學校落實真理論學習、做好真研究記錄,鼓勵開展校際教科研學習交流活動,提升學校科研人員素質能力。培養科研骨干,引導和扶持學校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積極投入教科研工作;邀請專家、名師進行指導,選派科研骨干參加省內外高端研修活動,開闊視野、提高能力。加強梯隊建設,把學校科研積極分子組織起來,成立教科研學術指導委員會,重點加強對年輕教師培養和指導。三是加強科研品牌建設。樹立大科研觀念,把教科研工作放在區域教育發展全局中去謀劃推進,聚焦熱點、難點問題,做實前瞻性研究,提出解決策略辦法,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和科學論證。設立教科研成果獎,形成獎勵跟著成果走、獎金跟著層次走、榮譽跟著先進走的鮮明導向,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營造“人人抓教學、個個搞科研”的良好氛圍。加快推進“教育科研文化創新校”建設,通過機制推動和典型帶動,引導和鼓勵學校在教科研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創出特色品牌。
3.實施“三名”培育工程,培育教育科研骨干。“三名”工程,即“教科研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培育工程。實施“三名”工程目的是,培養一批教科名師,打造一批科研名校,從而推動區域教科研工作提檔升級。名教師評選的必備條件是個人有省市教科院(所)在研課題,并在省市論文競賽中獲一等獎或特等獎;名校長評選必備條件是學校在省市教科研活動中獲得表彰,在區域教科研工作中獲得先進集體,個人有省市教科院(所)在研課題,在省市論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及以上獎項;名學校評選必備條件是學校在省市級教科研活動中獲得表彰,在區域教科研工作中獲得先進集體,省市教科院(所)在研規劃課題立項數達到教師總數5%以上,并有2%以上的教師在省市論文競賽中獲一等獎或特等獎。
(四)注重團隊喚醒,讓教育科研從自立走向自強
文化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科研文化是其中最能突顯學校地位的成分。它是由精干的研修團隊們“生產”出來,并在不斷的“破”“立”發展中推動高水平成果產出。
一是成立教科研協作小組。整合可以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設想,融合可以創造一加一等于三的奇跡,在學校各方面力量匯聚到科研上來的時候,功能強大的“科研協作小組”便成立了。這樣的小組節省研究的時間,提升研究效能,實現研究服務教學的價值,讓研究與教學合為一體。
二是成立“研寫共同體”。“研寫共同體”由區域內教科研骨干教師為中心組成,這些骨干教師來自全區域不同的中小學,覆蓋面廣。他們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科研素養,在課堂教學、論文寫作和課題研究方面都有所樹建,能夠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引領帶動全區域中小學教科研整體水平的提升。“研寫共同體”內的教師定期開展教科研活動,采用專題講座、現場指導、遠程指導等形式開展共同研修工作。
三是成立教科研領航教師群。大力實施教科研領航計劃,成立區域、校兩級教科研領航教師群。校級領航教師群由教科室主任擔任組長,成員數為學校教師總數的5%以上,由省、市論文競賽獲獎教師組成。教科研領航教師負責指導開展有學校特色的校本培訓和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研究能力。教科研領航工作從培養教科研骨干開始,以點帶面,最終實現全面開花。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恒續的過程,區域教科研文化建設是文化創生的重要舉措,也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以堅定的文化自覺構建制度體系、強化行動支持、關注團隊行走,從而打造有活力的、流動態的、富有生機的區域教科研文化,推動“科研興教、科研強校、科研優師”理念深化,帶動區域教科研品質提升,著力打造區域教科研高地。
責任編輯:李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