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

摘要:伙伴共研是指基于數(shù)學學習的研究任務,讓學生結為研究伙伴,在共同學習、研究中開展學習,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辨內化中促進學生學力提升的數(shù)學學習新樣態(tài)。這種學習方式具有學生參與廣泛、學習交流多向、學習氛圍寬松等特點?;锇楣惭械膶W習過程為:問題引領—場域構建—自主探究—組內共研—反思調整—全班分享—總結提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需要恰當?shù)剡x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并對學生加強學習指導,能讓學生在分享與共研中實現(xiàn)對學習內容的內化,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伙伴共研;伙伴關系;數(shù)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A-0077-03
伙伴共研是指基于數(shù)學學習的研究任務,讓學生結為研究伙伴,在共同學習、研究中開展學習,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辨內化中促進學生學力提升的數(shù)學學習新樣態(tài)?!盎锇楣惭小钡膶W習方式,構建了和諧的學習場域,讓學生更有安全感。良好的伙伴關系更利于學生的合作與互助,學生在分享與共研中實現(xiàn)對學習內容的內化,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伙伴共研”的學習特征
伙伴共研使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習者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與合作,形成一種融洽、和睦、親近的伙伴學習關系,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诨锇殛P系的“伙伴共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學生參與廣泛
伙伴共研基于班級學生的常態(tài)分布,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不同的、動態(tài)的學習群,隨組而學,隨學而組。在數(shù)學學習的實驗探究、問題討論、練習應用等環(huán)節(jié),以伙伴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加入到學習之中。沒有選拔,只有經歷;沒有高低,只有平等,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學習氛圍寬松
在伙伴共研中,學習環(huán)境是自由的、適度的、開放的,學生能夠自主地親歷探究,并對研究進展和學習方法做出自我反饋、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和自我提升,在輕松、安全的氛圍中與學習伙伴交流、討論、互助,學習的能力會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三)學習交流多向
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伙伴間的對話與學習,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易被兒童所接受?!盎锇楣惭小辈粌H將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yōu)椤盎锇殛P系”,還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yōu)閹熒⑸g的多向交流,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接受不同的觀點,接納包容、共存共生,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和情感的遞進。
二、“伙伴共研”的實踐模型與操作要點
(一)“伙伴共研”的實踐模型
伙伴共研的學習過程主要要經歷如下環(huán)節(jié)(如圖1):問題引領—場域構建—自主探究—組內共研—反思調整—全班分享—總結提升。在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基于共同的數(shù)學學習任務開展學習,教師要建構開放的學習場域,師生作為學習共同體經歷學習的進程,學生通過伙伴學習,進行自我調整與組間遞進。研究的內容要指向問題,并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研究價值。研究路徑要清晰化、條理化、可操作,要讓學生的思維看得見。在這樣的伙伴共研中,學生的學習空間拓寬了,研究思路也隨之打開,讓思維向縱深發(fā)展。進行伙伴共研的前提是需要學生先進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通過組內互評與建議,自己在原有的研究思路上進行反思、調整、優(yōu)化,然后再在全班分享,總結方法,內化提升,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學力的生長。
(二)“伙伴共研”的操作要點
1.根據(jù)學習需要結成“伙伴”
“伙伴共研”式學習對學生的座位安排沒有特殊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根據(jù)數(shù)學課堂研究的內容的拓展性和挑戰(zhàn)性安排小組的組成。比如在學習有關計算或概念理解時,會讓同桌兩人一組進行合作交流;在有多種思路的探究新知和數(shù)學單元知識的復習整理時,會讓前后兩組同桌即四人一組進行伙伴共研;在進行綜合與實踐的數(shù)學應用時,會讓學生以六人或大組進行組合,有時也會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分工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伙伴,然后老師在學生自主分組的基礎上進行統(tǒng)籌微調。
2.指導學生開展共同學習研究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共研”指導。
(1)自主探索時學習者首先認真閱讀研究步驟及要求,根據(jù)要求進行自主探索。如果是需要合作的學習任務,每人考慮適合自己學習難度的研究任務進行嘗試,通過自主申報與組內協(xié)調溝通的方式自行解決項目分工。
(2)組內分享交流時每個人都要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一位組員選擇自己研究的點進行分享介紹時,其他同伴一定要認真傾聽,發(fā)言時既不能重復前面同學的話語,也要對組內同學的分享進行思考,做出相應的評價:同伴有什么值得我欣賞的地方,我要學習其中的什么方法,從中我得到什么啟發(fā)?同伴分享的思路中有哪些還不完整或不準確的地方,我要進行建議或補充?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可以提出什么建議,幫助同伴解決數(shù)學問題等等。建議學習力比較強的孩子可以等組內的同伴介紹完之后再表達自己的研究思路,這樣可以給學習伙伴更多思考的空間。
(3)內化提升時需要反思自己的研究思路,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補充的地方,先在自己原有思路上調整,再在組內推薦經典的作品或思路在全班交流。
3.構建開放的學習場景
學習場景是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的環(huán)境?;锇閷W習的學習場景更重視數(shù)學問題的開放性,甚至是信息的模糊性乃至不確定性,為學生個性化的思考留下合適的空間,這樣的學習場景既能激發(fā)個體的好奇心,也為伙伴間的交流和探討設置懸念。例如,我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在經歷從實物抽象出圓這個圖形后,沒有直接指導學生用圓規(guī)畫圓,而是建構了富有彈性的學習場景:出示老師在A4紙上畫出的一個圓,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老師這張A4紙上的圓是怎樣畫出來的嗎?在研究小組內嘗試畫圓,交流體會。學生基于各自的經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在研究小組和伙伴進行交流。有的學生說是隨手畫的,有的學生說是用一個圓形物體描出來的,有的學生說是圓規(guī)畫的,有的學生說可能是先畫了一個正方形,然后在里面描的……每一種想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在伙伴共研中學習者既體會每種畫圓方法的特點,更體會不同方法的共同點,為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
4.讓學生的思維深度卷入
數(shù)學活動主要是數(shù)學思維的活動。讓個體獨學也好,伙伴學習也好,其共同的要求都是深度卷入思維。如何讓學生在伙伴共研中深度卷入,而不是簡單應付呢?我們采取的策略是讓學生的思維“看得見”。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深度卷入探索圓的特征的學習活動,圍繞“圓有什么特征?”這個問題,我們設置了伙伴共研的要求:
(1)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究圓的特征,并用合適的方式記錄下來。
(2)與伙伴交流,把經過大家共同認可的特征寫在自己的研究單上。
(3)如果想要修改,在各自的研究單上調整,保留調整的過程,并想清楚為什么這樣修改。
(4)小組自薦或推薦同學作為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準備補充。
有了具體的研究要求,學生一方面找到了行動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須把自己的思維成果在研究單上表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會自覺地展開思維活動。上述活動要求的設計還重視引導學生全程投入思維活動,學生的思考伴隨著伙伴學習不斷自我改進與調整,思維不斷向縱深推進。
5.恰當?shù)剡x用學習媒介
除了多媒體學習媒介外,磁性小黑板和研究單可以作為數(shù)學課堂伙伴共研的主要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發(fā)放伙伴研究單或磁性小黑板,伙伴研究單可以用實物投影展示,一般可以同時展示2~3個學生思路,由于投影面積有限制,使用小黑板可以拓寬展示的空間。小組共研的時候學生可以把小黑板放在桌上,需要的時候直接在上面板書思路,全班共研的時候貼在班級大黑板上。磁性小黑板方便移動,可以隨時進行分類比較、調整歸類。采用電腦投屏技術,還可以把小黑板上的思路投影到大屏幕上,現(xiàn)場板演修改過程也很清楚。選擇磁性小黑板這樣的傳統(tǒng)工具作為伙伴共研的主要的學習媒介,既方便個體的研究與修改,又便于組內、組間、全班的展示、交流與評價。
三、“伙伴共研”的教學注意點
(一)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選用
伙伴共研重在“研”字,但不是所有的數(shù)學課都需要用到這樣的學習方式,而是根據(jù)具體的學習內容進行選擇。如果通過學生個體研究就能解決的學習問題,無須開展伙伴共研。完全陌生的知識、難度很大的數(shù)學問題,也不能直接放手伙伴共研,而要進行一定的指導。適合開展伙伴共研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要有值得學習者共同研究的價值,具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拓展性,即學生通過與同伴的合作研究與交流探討,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升學力,讓數(shù)學思考向縱深發(fā)展,這樣的共研才是有意義的。
(二)在學生“共研”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
伙伴共研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在伙伴共研的數(shù)學課堂中,不僅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也構成了伙伴學習共同體。數(shù)學課堂中的伙伴共研雖然沒有明確的人員組織,但是需要共同遵守學習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涉及伙伴學習中的自主與共研、傾聽與表達、合作與溝通、學習與借鑒、內化與反思。教師要對學生加強如何在伙伴之間開展傾聽、合作、互助、表達、思考等學習活動的指導,使這種學習活動得以更好地開展。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