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子健 金星彤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有效滿足我國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為此,我國積極引入并大力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得到老年群體的認同。而社區養老設施作為社區居家養老的重要硬件載體,其建設與優化對滿足社區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提升社區為老服務質量至關重要。針對我國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我國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的對策,并為完善與推廣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養老設施;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F061.4;F062.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5-0171-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老年人口的持續增加,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9%,比2017年增長了859萬人,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1]。選擇何種養老方式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是關乎老年人“老有所養”和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舉措。為此,我國提出了構建“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的養老體系[2],為統籌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指明了方向。
一、問題提出
社區居家養老是讓老年人根據國民生活習慣,依托社區養老設施,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一種養老方式,是對以往家庭養老模式的創新。社區養老設施是養老服務的載體,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撫慰、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綜合性服務。我國目前主要的社區養老設施包括托老所、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養老服務中心等。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民發[2015]33號)、《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施設備配置》(GB/T33169—2016)和《關于開展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民辦函[2019]57號)等文件[3],對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的各項指標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規定,并大力完善社區照料服務功能,為各地發展養老產業、加強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提供了規范和引導。同時,為滿足老年人養醫樂等方面的需求,我國在醫療設施、文體設施、教育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推進,如大力發展醫養結合型社區,建設老年人圖書館、閱覽室、健身娛樂室以及按摩服務室等基礎養老設施。而且,各地區因地制宜,發揮地區條件優勢,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社區養老設施,社區養老設施的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多。另外,我國鼓勵社區、企業和社會組織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養老服務”,并提出讓社區與養老服務終端機構建立產業鏈條,社會各界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積極性逐步提高。此外,我國依托一些互聯網先進設備,如為老年人提供智能按摩椅,讓老年人可以不定期做按摩理療等,社區的為老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現階段我國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社區養老設施存在供需失衡、功能不健全、使用率較低等問題,直接影響到社區養老的服務質量,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社區養老設施供需不平衡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社區養老設施出現逐年增長的態勢。但是,相比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需求而言,仍顯不足。目前我國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的公共資金還比較缺乏,社區養老設施數量有限、服務范圍小,無法滿足社區老年人寄養和日托所需,而民間資本投資不足又使得私營養老設施得不到相應補充,進而導致我國社區養老設施仍未能達到全覆蓋,這就意味著仍有一部分老年人不能公平地享受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此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使老年人對社區養老設施的需求日漸個性化和標準化。但是,我國現有的社區養老設施還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的需要,例如,對于需要特殊照顧的失能老年人和半失能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很難提供專業護理和康復服務。
(二)部分社區養老設施服務功能缺失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器官功能日漸退化,患病幾率隨之上升,因而對醫療保健和家庭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增大。然而,許多社區的醫療保健設施仍然比較簡陋,有些社區甚至只設有簡單的醫務室,沒有能力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急救和專業護理[4]。同時,一部分社區缺乏相應的高素質護理服務人員,假設按照老年人和護理人員1∶3的比例來推算,我國目前的護理服務人員僅為所需的1/10[5]。另外,對于退休老年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較比退休之前而言,是比較單調枯燥的,除了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外,他們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極大的豐富。但是,目前許多社區仍然只設有棋牌室、跳舞室、按摩室等簡單的娛樂場所,缺乏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以至于許多老年人產生了空虛感和孤獨感[6]。
(三)對社區養老設施認知和利用程度低
社區養老設施的認知度和使用率直接影響到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近年來,有關托老所進社區受阻的新聞頻出。有關報道顯示,居民們普遍對社區養老機構有所誤解,認為社區養老機構會侵占他們的生活空間。部分社區日托中心的服務設施使用率較低,有些老年人甚至不知道日托中心的服務是什么,因而參與度不高。一些老年人更喜歡去戶外空間活動,比如去居住地附近的廣場和公園,這使得一些社區養老設施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由于資金的限制,很多社區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建設面積狹小,老年人室內活動場所不足,導致許多社區的老年人只能在室外露天的環境中娛樂、聊天和鍛煉。但當天氣條件不好時,這些社區養老設施就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優化我國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在進一步加深,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加快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十分必要。201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各地要大力支持與完善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加強社區為老服務力度,要讓每一位社區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養老服務。為此,我國政府應該完善養老設施建設的政策法規,拓寬養老設施資金投資渠道,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等,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一)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提高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標準
加強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政府必須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養老設施建設的一系列標準,為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提供指導性意見。首先,要完善社區養老設施配置和建設的標準性文件。雖然我國已經在社區養老設施的建設方面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如執行標準不一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我國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社區養老設施配建的規范化文件,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為養老設施的建設提供法律依據。其次,要明確各種力量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的職能和責任,防止出現多頭管理和管理不到位的情況。要充實社區的力量,提倡由社區委員會與街道辦事處合作,簡政放權,增加社區管理自主性,不斷推進社區養老設施的規范化建設,創新機制,強化專業管理。最后,要定期對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情況進行專項監督和審查。建立有效的政策監督和評估機制,以及權責明確的組織體系,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專項督查,嚴厲打擊偷工減料行為,保證社區應有的養老設施的完備性和安全性,逐步規范社區養老機構運營管理。
(二)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拓寬資金融資渠道
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是一項社會事業,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從而拓寬資金投資渠道[7]。因此,政府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必須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資,構建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融資模式。首先,要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各地政府應該承擔起建設社區養老設施的重大責任,安排審批促進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嚴格監管資金流向,保證社區養老設施建設項目的完整進行。其次,要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養老設施建設。通過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激活養老設施投資市場活力。我國政府應該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依據市場化的原則,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區養老設施,并逐步建立公平、規范的養老服務準入制度,積極推進公辦民營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最后,要為民間企業投資創造優惠條件,比如為投資企業減免營業稅、所得稅和土地使用稅,以及在準入許可、優化審批流程等方面提供便利。
(三)豐富社區養老設施的服務功能,提高設施的利用率
社區養老設施的服務功能是社區養老設施最基本的功能。豐富社區養老設施的服務功能,有利于提高設施的利用率,對改善社區老年群體的福祉具有重要價值。我國社區養老應以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為導向,為老年人提供標準、個性的社區服務,使社區養老設施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首先,要對已經建設完成的社區養老設施進行宣傳,避免出現“無人知曉”的情況;并把相關養老設施的服務內容如實告知老年人,使老年人充分認識社區養老服務的服務內容,促進社區養老設施利用率的提高。其次,為失能、半失能老人設計和配置特殊服務。對養老服務人員進行更加專業的培訓,打造高素質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醫療護理等專業化的上門服務,使失能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照顧。最后,要強化社區的配套養老設施建設。各地要積極落實社區養老設施布局及配套建設要求,對社區商業經營面積總量、教育設施服務范圍、交通設施配建程度以及其他配套設施進行規范與完善,推進相關設施的功能互補和集約建設,為社區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四)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促進養老設施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將互聯網的優勢與養老服務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國政府應該繼續堅持社區養老設施的智能化建設,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和先進的養老服務。首先,建立虛擬社區養老設施服務提供商。建立虛擬托老所和虛擬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通過引入智能化服務手段,利用互聯網信息通訊設備,與社區老年人實現一對一的輔導和咨詢。虛擬社區養老設施采取社區設施收費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建議由政府購買社區養老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資與管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其次,建立社區老年人信息收集智能化網絡。各地應加大對社區老年人信息收集智能化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建立老年人服務需求信息數據庫、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統和社區信息反饋系統,以便及時掌握社區老年人的動態需求。最后,建立連接政府、社區與養老服務終端機構的信息網絡系統,即社區與養老服務終端機構建立網絡信息連接,如通信、醫療、商業、家政等,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網上急救電話、心理輔導、商品購買、家政上門等服務。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2019-02-28.
[2]? 公維才,王嫻嫻.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問題反思與發展建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16-121.
[3]? 郜凱英.PPP模式應用于中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9):82-84.
[4]? 李斌,李雪,王依明.社區綜合養老設施類型劃分和服務內容[J].建筑學報,2017,(16):54-58.
[5]? 王美瑛,唐珊,王愛珍.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現狀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3,(4):153-155.
[6]? 周建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住宅與養老社區設計——以萍鄉麓林湖養老社區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18.
[7]? 成海軍.我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分析與未來展望[J].新視野,2019,(4):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