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教學輾轉四個鄉鎮,二十年校長跨越四所學校,“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一直是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座右銘。無論做一名普通教師,還是做學校的管理者,我都審時度勢,立足學校實情,依托教師團隊,把握學生需求,認真履行新時代教育者的責任與義務。
一、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辦一所大家向往的學校
1999年,我開始在小鄉鎮上的梅堰中學任校長。那時,學校的中堅力量是一群學科專業薄弱但工作十分認真的民轉公教師。新入職的一群大專院校畢業生,盡管專業知識扎實,但是還難以馬上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于是,我提出了“協同”的辦學主張,趁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優化學校課程設置,改造課堂教學方式,把一所辦學水平處于全區中等的鄉鎮學校帶入先進行列,學校還成為省示范初中兩所試評估學校之一。
2007年,我輪崗到盛澤二中任校長。這所學校剛剛經歷“退民為公”的變軌,又碰到獎勵性績效工資實施中的“蛋糕切分”問題,挫傷了部分教師的積極性。我提出了“參與”的辦學主張,讓師生、家長和社會相關人士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其間,我妥善處置學校“退民為公”后遺留的一連串經濟糾紛;調整學校辦學目標和育人策略,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有序展開教育科研活動;借助學校易地新建的契機,著力構建“智育與美育并舉,科學與藝術并重”辦學特色。一系列措施使學校教育質量穩居高位,高位發展后勁十足。盛澤二中任職的八年是我精力最旺盛、經驗最豐富、干勁最充足,也是事業收獲最豐厚的八年。我先后收獲了省特級教師、市特級校長等榮譽,并被評聘為“教授級正高級教師”。
2015年,我聽從教育局調配,到笠澤實驗初中任校長。這是一所新建的學校,各種問題千頭萬緒,起步很艱難。首先,主要師資來自撤并的松陵高中,這些教師長期從事高中教學,不熟悉初中教育。其次,八成以上的學生是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份的新吳江人,學習習慣較差,學業基礎薄弱。面對學校的現實情況,我提出“融匯”辦學的主張,把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和學生作為一種重要的辦學資源,整合到學校教育管理和課程教學中來。經過共同努力,學校在年度綜合考核中實現“爬坡”提升——2016年三等獎,2017年二等獎,2018年一等獎。在笠澤初中的三年里,紛繁的新校創建和復雜的師資隊伍穩定工作,讓我的職業生涯如坐過山車,工作體驗也是冰火兩重天;但這卻促成了我新的跨越,使我的管理經驗更加豐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2018年秋季,我奉命調到吳江區實驗初中任職。這是一所區內有影響力的知名學校,有優秀的教師,有優質的生源。但是,學校育人模式和課堂教學范式沒有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優勢,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開發。我通過半年的調研,初步形成了“伙伴+”的育人主張,希望通過伙伴影響來提升學校的育人品位和課堂品質。
面對每一次崗位的變動,我都反復思考“要辦什么樣的學校”,“如何推進學校發展”,“如何發展每一位老師,成長每一位學生”。在二十年校長生涯中,我逐步形成了“趨其勢,用其優,揚其長,匯其智”的學校發展策略,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辦大家的學校。這些年來,我始終堅守“學校是大家的;辦學校全靠大家;辦好學校成就大家”的理念,深刻體會到只有虛懷若谷、豁達大度,才能廣開言路、廣納良才、廣施良策,才能聚教師之智、凝教師之心、合教師之力,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塑好型、辦好學。
二、百川匯海,四海承風,做一名寓研于教的教師
入職以來,我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在任校長的二十年間,我也始終沒有離開過課堂,沒有遠離過講臺。
20世紀90年代中葉,我嘗試研究實驗探究教學,運用“問題質疑—猜想假設—實驗探究—實踐應用”課堂教學四環節,形成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雛形。其間,我在對學困生矯治的實踐研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觀:教和學是教學的兩個方面,學生的學習可以獨立存在;如果沒有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沒有任何意義。
2000年,新一輪課改啟動。學校借助“中德合作促進基礎教育”項目,在勞動技術教育中推進項目學習。我從中看到了學校發展的生長點,先后將項目學習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中來,改造課程樣態,提高國家課程的實施水平。2009年,我將積累的經驗聚焦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開始研究“基于項目學習的初中物理教學”。我們的實踐成果2013年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014年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我們探索形成“項目呈現—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展示—項目評價”課堂教學五環節,形成師生共建課程、動態管理課時、立體感知課堂、師徒結對課型和多元激勵評價五大實施策略,為教師的教提供多元化的選擇,為學生的學創設多樣化的體驗。
長期的學科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認識到:教師一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學生都是帶著經驗進課堂的,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智慧,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智力強項,每一個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信息源。我們教學的起點是基于學生的經驗,落腳點是改造和豐富學生的經驗,為每一個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二要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體驗。教學過程不能簡單化,課堂應該是充滿情趣的,這種情趣是在同齡伙伴交往中呈現的。過程簡單往往枯燥無趣,形式多樣常常會趣味深長,耐人尋味。所以,既要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也要請教師放下身段,做孩子的伙伴,擁抱童真、共享童趣。三要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成熟教師能將課程目標分解成課堂教學目標,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這不僅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師智慧的一種重要體現。四要會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有效課堂必定是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統領一門課程的教學、限制一所學校的課堂,無疑是在抹殺教學工作的創造性,扼殺孩子的發展性。五要重視“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不能等同于預習后的教學,“先學”應該基于教師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的把控,通過課堂情景的創設幫助學生喚醒記憶,將這些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轉化為教學的資源,促進伙伴影響,提高課堂效率。
三、集思廣益,博采眾長,行一段啟智厚己的旅程
我1985年從蘇州師專畢業,入職后就在農村初中教學,與一群民辦教師為伴,與一批農村孩子交友。我出身平凡,天賦普通,之所以能有所發展,離不開四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貴人引領。在我成長路上遇到許多貴人,是他們的專業力量、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感染了我,助推我努力當一名好老師和好校長。我在工作中也始終把這份感恩轉化為培養青年教師、干部的動力,近二十年間,培養了校級領導十多位,培養了特級教師一名,蘇州市名教師、學科帶頭人十多名。
二是平臺托舉。沒有平臺,即便你擁有“十八般武藝”,也不會有施展拳腳的機會。因為我很普通也很平凡,所以更需要平臺的支撐,吳江教育為我搭建很多發展的平臺。我在入職后的前十年間里,幾乎在學校所有管理崗位上干了一遍,這就使我在接任校長崗位后,能夠做到處事不驚,得心應手。
三是科研助力。我是在教育科研這個平臺上成長起來的,曾先后主持過四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其中兩項為重點資助項目。這些課題中,“協同教育”的研究,兩輪歷時八年。“利用SWOT分析法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研究是我教育管理經驗的一次比較全面的梳理。“趨邊緣化的初中自我發展的研究”是我在教育思想比較成熟時,對教育現象的重新審視和對學校發展思路的重新架構。在學科教學方面,對基于項目學習的教學的研究,伴隨了我職業生涯近二十年,至今我仍沉浸其中。
四是同伴激勵。一路走來,同伴的影響非常重要。俗話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只是一群人行走中的一個,同伴的幫襯、激勵是我前行的不竭動力。因為與年輕人共事,一同探討教育問題,一起研究教學方法,才使我這位“高潮漸退”的老同志不敢懈怠,還津津有味地與大家一起“弄潮”。
回望來時的路,我覺得無論做教師還是做校長,都需要保持教育的初心,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豐富教育實踐,充實教育內涵,提升育人水平和辦學品質,真正陪伴學生走向未來。
(楊勇誠,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初級中學校長,21520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