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柳琴戲是山東省滕州市的劇種,距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的唱腔來源于災民在乞討時說的吉利話,后人在這種散白的基礎上加上韻腳,形成了類似快板書的小調。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排演和實踐,已形成了一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是一項極富生命力的民間藝術。
【關鍵詞】拉魂腔;柳琴戲;新發展;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047-01
柳琴戲是山東省滕州市民間傳統戲曲,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曾流傳于山東臨沂、江蘇徐州,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它的曲調優美,演唱的時候尾音翻高,群眾又稱其為“拉魂腔”,1953年將其定名為柳琴戲。大約在民國9年前后,柳琴戲的班社開始從農村轉到集鎮、城市演出。柳琴戲中的經典節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一、柳琴戲的由來
柳琴是一種起源于山東的民族樂器,俗稱“土琵琶”。柳琴最初的形制是二弦七品,經過音樂工作者的改進,有三弦、四弦、五弦、七弦柳琴與雙共鳴箱柳琴等多種形制。實踐證明了四弦柳琴使用最為廣泛,不僅用于伴奏,還用于協奏、獨奏及民樂隊中,受到了廣大音樂工作者的歡迎。
二、柳琴戲的藝術特征
柳琴戲的唱腔曲調活潑,節奏明快,除拖腔外男女都用“真嗓”,男腔粗獷、高亢,女腔細膩委婉。它的唱腔豐富,屬“板腔體”,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唱腔板式包括慢板、散板、垛板、二行板、緊打慢唱等。伴奏分文武場,文場伴奏樂器以柳葉琴為主,另有二胡、中胡、板胡、三弦、琵琶、阮、笛、揚琴、嗩吶等;武場伴奏樂器與京劇基本相同。
三、柳琴戲發展面臨問題的分析
柳琴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姊妹劇的藝術特點,并與流行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多種娛樂樣式的出現,使得大量原本活躍的戲曲團體逐漸萎縮,甚至瀕臨消亡,柳琴戲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到今天很難再看到一場純粹的柳琴戲演出了。雖然滕州市柳琴劇團現在的發展前景可觀,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柳琴戲目前面臨著觀眾群體流失的局面。
四、對柳琴戲傳承的設想
2010年3月6日,筆者去滕州市柳琴劇團走訪調查,訪問了現任團長馬士慶和劇團演員蘇揚,馬團長對滕州市柳琴劇團的發展、生存現狀等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柳琴戲既然作為我們魯南地區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我們就應該不顧一切地傳承下去?!痹趯﹄菔辛賱F進行走訪調查的過程中,讓筆者感覺到對于柳琴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不僅僅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也體現了不同環境下,人民群眾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對文化進行傳播的一種創造,對于新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人們總是希望追求更高層面的藝術享受,從而逐漸淡忘了傳統藝術。它是一個國家的傳統藝術形式,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道德、倫理、習俗、美學思想等,因此,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藝術,不是一項簡單的文化工程,它是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標識,我們都要保護、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民族傳統藝術。
五、對柳琴戲發展保護的設想
(一)利用市場途徑的經營方式。一是堅持歌舞、戲曲并存的演出模式。二是嘗試“文企聯姻”的經營模式。隨著產業經濟的壯大和企業文化意識的覺醒,企業與藝術團體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起來。一方面,企業借助文藝形式弘揚企業文化、提高自身形象;另一方面,藝術團體也需要企業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在這種形勢下,可以嘗試“文企聯姻”的經營模式。由企業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經費資助劇團發展,劇團則定期去企業慰問演出,負責宣傳企業形象、產品與經營理念。這樣可以“弘揚民族文化,延伸企業文化”,雙方合作互利互惠。
(二)爭取政府的支持,為戲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加大文化產品的宣傳。柳琴劇團可以嘗試與音像出版社聯系,聯合出版光盤,使柳琴戲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也可以借助媒體的力量,使用網絡宣傳擴大柳琴藝術的影響力。二是爭取政府的支持。對于一個地方劇種而言,決定其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還是來自政府的態度和支持力度。因此,能否爭取到政府最大限度的經濟與政策支持,是柳琴戲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提倡戲曲藝術進入校園。柳琴戲作為地方性的民間戲曲,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一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迫在眉睫。首先可以嘗試進入藝術院校,從劇團中請有資歷的演員作為客座講師,定期教授柳琴戲知識,把柳琴戲作為戲曲專業的必修課程,這樣就可以解決劇團后繼無人的窘境。其次嘗試進入普通校園,讓廣大學生了解并學習這一藝術,使這項藝術得到更遠的傳承,使柳琴戲藝術得到長久的保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夏蘭.中國戲曲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224.
[2]朱恒夫.中國戲曲美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267.
[3]邵未秋.中國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308.
[4]孫厚興.拉魂新說—中國徐州首屆柳琴戲藝術節論文集[J].內部刊物,2008(9).
[5]孔培培.腔里拉魂—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變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