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芳
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品德修養,增強大學生的服務意識,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但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的全方位展開,面臨著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環境的復雜化、“微平臺”創新對培育手段提出挑戰、碎片化信息沖擊下大學生價值取向沖突等問題。鑒于此,可以通過建設三維培育環境、建立新的培育模式、加強自我教育等路徑,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培育時代新人。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4-0128-0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引領新使命,新時代呼喚新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新時代大學生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積極投身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而志愿服務意識作為觀念指導,指引大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樹立的成才報國理想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培育時代新人。
一、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是大學生在認知與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所展現的精神品質,為其志愿服務活動提供精神上的動力和觀念上的指導。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一,它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品德修養。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基于其公益性和利他性,來進行道德教育,最終使得大學生通過志愿活動,來實現“為己”與“利他”的和諧。這是超越一般道德水準的高尚行為,是對傳統義利觀做出的正確選擇,有利于大學生豐富道德認知,提高道德判斷力,提升品德修養。其二,它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志愿服務是一項在社會實踐中教育人、培養人、引導人、塑造人的高尚事業,是德育理念回歸生活的具體呈現,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實踐方式。從文化、科技、衛生服務的“三下鄉”到“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其服務內容越來越多樣化。當前,全國高校大部分都已建立志愿者協會,經過注冊的志愿者數量遠超一般的社會機構,志愿者群體和組織呈擴大化趨勢,這是大學生服務意識提高的重要表現。此外,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能力得到鍛煉,社會責任感增強;個人與社會價值得到實現,奉獻服務意識提升。其三,它能夠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既是主動認同志愿服務精神并將其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傳統的學校教育只注重對學生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與行為習慣的養成,但人是社會化的人,不是脫離社會而單純地在校園里生活的。列寧曾強調實踐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培養和教育,是不會被信賴的。新時代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搭建了校園生活與日常實際生活的橋梁,彌補了學校教育對實踐教育的缺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本領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新時代大學生在為他人服務過程中,鍛煉了自身思維與創造能力、活動創新與協調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等,提升了其實踐能力。
二、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的困境
進入新時代,以微信、微博、QQ、“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加快信息傳播的高速性、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等。這些既給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帶來機遇,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其陷入困境。
1.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環境變得復雜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學生可輕易接觸到各類信息。但自身精力以及社會閱歷的局限性,鑒別信息真偽能力不強,使其需借助傳播媒介來理解。但媒體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歪曲甚至捏造虛假消息。某直播主播,以貧困地區兒童為其消費對象,假借志愿捐款之名,牟取一己私利。某輔導機構以大學生赴貧苦地區支教之名,呼吁高校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支教行動,但實際上也是以支教為噱頭的營利機構。諸如此類事件的發生,使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積極性受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懷疑志愿服務活動的真實性,教育環境變得復雜化。
2.微平臺的不斷創新對培育手段提出挑戰。大學生作為高校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其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對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現有高校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教育,更多是通過課堂講授、專題講座與專家解讀等方式,容易受時空限制。微平臺的不斷創新,其傳播便捷性、受眾廣泛性、信息及時性、內容多樣性等均對培育手段和方式提出挑戰。不斷更新的信息服務平臺,要求志愿服務信息的發布者必須熟練地使用平臺,嚴格把控志愿服務信息的準確性;發布信息內容的多樣性,要求其在主題的選擇、視頻的拍攝與文案的編撰中必須“脫穎而出”,才可避免受眾視覺“一閃而過”的現象。因此,充分運用微平臺,把握受眾的心理需求,創新出喜聞樂見的培育手段,顯得越來越緊迫。
3.信息碎片化沖擊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存在矛盾性。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臺的普及,使信息充斥各個角落,且多呈現碎片化而非系統整合性狀態。碎片化信息讓大學生只能停留在信息表面的獲取與快速閱讀方面,缺乏有計劃性、針對性的閱讀信息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一些西方國家也利用微平臺滲透其功利主義思潮,這與自愿、無償的服務精神相悖,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夸大個人英雄主義,淡化大學生集體意識,使大學生在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同時,造成文化困惑與文化不自信現象,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
三、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的路徑
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與自身的共同努力,同樣也離不開新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多樣化的培育手段與模式。
1.推進三維環境建設,深化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意識的認知。馬克思曾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一定的社會環境既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品德形成的前提。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離不開三維環境的建設。首先,倡導無私奉獻、服務他人的社會環境。志愿服務精神的崇高性,恰是因為其源自平凡的社會生活,通過不求回報、自愿奉獻展示出普通志愿者的光輝人格。積極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氛圍,使志愿服務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道德元素。其次,打造奉獻社會、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離不開校風、學風與師風的共同作用。良好志愿服務校風一經形成,便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活動,規范師生的言行舉止,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學風可以激發集體凝聚力,鼓舞學生向優秀志愿者學習,促進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養成;良好的師德師風可以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教師淵博的學識、良好的品德、熱心志愿服務的實踐定會成為學生積極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再次,營造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家庭環境。家庭與人相伴一生,是人生的第一個學校。人的很多思想觀念、政治態度、道德品質都是在家庭成員之間長期的思想交流、情感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人的品德和行為有改造、約束和導向的作用,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更有助于子女品德的養成。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平等相處、友愛對待、互幫互助的行為,對子女的品德的養成能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因此,要重視“身教勝于言傳”,通過家長示范,讓子女將其形成的志愿服務意識,轉化為自愿、主動志愿服務的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與提升自己。
2.建立高校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的新模式。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性與多樣化,推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志愿服務意識作為大學生品德教育的內容之一,可通過建立“微平臺”、建設“微社團”、開展“微教育”等途徑得到提升。首先,建設和監管好高校官方的“微平臺”。“微平臺”的管理團隊既要保證志愿服務信的準確性與及時性,隨時關注學生的評論;又要注意資金的使用與平臺的維護,及時推進平臺更新。通過高校官方“微平臺”,實現教育者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其次,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微社團”。高校通過志愿服務“微社團”,組織學生參與義務獻血、讀書集報、義務支教等志愿服務活動,以校園網站、主題講座、演講、朗誦等方式,宣傳志愿服務的意義;加強對志愿服務“微社團”的管理,選拔專業知識扎實、管理經驗豐富的社團負責人制訂詳密活動計劃,豐富活動組織形式;提供一定的資金、技術和制度的支持,保證各項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有序進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反饋。再次,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微教育。教育既有大課堂、大課題,但又不能貪大求全,追求立竿見影效應,很多時候需循序漸進、“滴水灌溉”。以微博、微信、QQ等為發端,通過“微閱讀”“微電影”“微論壇”等微形式,實現教育形式的“化大為小”;通過開設志愿服務某一專題知識“微課堂”,積“微”成大,實現教育內容的“化整為零”;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小輔導”“思想小動員”,鼓勵大學生“走出去”,實現教育效果的“零存整取”。
3.加強自我教育。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加強,離不開對自我的認識、管理、約束與監督。首先,大學生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全面、客觀、科學地認識自我,加強自我教育,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其次,加強自我管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意識地塑造良好的品德與健全的人格,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加強與外界的聯系與溝通。再次,約束言行舉止,規范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程序,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主觀能動性。最后,自覺遵守志愿服務管理條例,時刻監督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與法律規范。主動學習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做新時代優秀的大學生志愿者,這既是發展和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徑,也是志愿服務意識培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張文智.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A Prob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ZHANG Xiao-fang
(Shanxi University,School of Marxism,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Youth is the hope of a country and the future of a nation.Young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in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stay of voluntary service,taking part in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enhance the moral cultivation,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and the exercise practice.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volunteerism is cultivated,challenges of micro-platform innovation to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conflict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will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awareness.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we can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cultivation environment,establish new cultivation mode and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self-education,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awareness of volunteer service.
Key words:new era;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