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平
【關鍵詞】制造業 ?農民工 ? 【中圖分類號】F428 ? ?【文獻標識碼】A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同時,調查結果顯示,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前企業復工率回升較快,生產經營活動有序恢復。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制造業占世界的比例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1990年中國制造業全球占比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為6.0%,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飆升到19.8%,居世界第一。①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的統計,201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33725億美元,遠超美國(20258億)、日本(13184億)和德國(8450億)。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為31%,也遠高于美國(11%)、日本(21%)和德國(21%)。②這些數據凸顯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地位以及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工人隊伍也迅速擴大,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和沿海地區,成為產業工人(其中包含制造業)的主體。2018年,制造業就業農民工總數為8045萬人,占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80%。國有和集體單位在制造業就業人數僅為百分之一,私有和個體占近6成,以港澳臺資和外資為主體的其他單位占4成。超過80%的制造業集中于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不到20%。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工資收入逐年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10%,超過GDP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增長率。本文將根據相關數據從就業農民工的角度討論中國低中端制造業的規模、結構、變化趨勢、現狀以及遭遇的困境。
中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規模有多大?其中,基本上從事低中端制造業勞動的農民工又有多少?他們的增長情況怎么樣?詳見表1。

注:1.制造業人數(萬人)是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萬人)與制造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萬人)的總和,詳情參見表2。2.由于統計局注“在2012年行業采用新的分類標準,與前期不可比”,故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就業人數在總人數中占比(%)呈現的是2013年至2018年情況。3.農民工總量(萬人)和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比(%)來自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發布的《農民工監測報告》(2009,2011-2018),并且二者相乘后得到各年的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人數(萬人)。4.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就業人數在總人數中占比(%)=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人數(萬人)/制造業就業人數(萬人)×100%。5.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比的年增長率=(本期數-上期數)/上期數×100%。
從上表1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其一,中國2018年制造業就業人數總量為9954萬人。從2008年到2016年,制造業就業人數總體增長,2016年是制造業就業人數的高峰,為10318萬人。到2017年和2018年制造業就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相對2016年減少了就業人數364.5萬人。其二,2018年,在制造業中就業的農民工總數為8045萬人,占制造業就業總數的80.82%。如果可以大體確認農民工從事的是中低端制造業的工作,那么,從就業人數的角度來看,中低端制造業占制造業份額至少有80%。其三,總體來看,雖然農民工的總量仍在逐年增長,但無論是制造業就業的農民工占整個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比例還是占農民工總量的比例都呈現下降趨勢。2008年至2018年,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84%。這在一定程度說明,低中端制造業在萎縮。

注:1.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制造業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制造業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員+制造業其他單位就業人員。其中,其他單位包括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商投資單位、外商投資單位等。各統計值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網站,網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由于統計局注“城鎮單位數據不含私營單位”,并且統計局提供的鄉村就業情況只分類為私營企業鄉村就業人員和個體鄉村就業人員。依據此全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合計=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制造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含城鎮與鄉村)。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其一,國有和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數逐年減少,2013年減少幅度非常大,2018年相對2017年減少幅度也很大。2018年,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僅為73.3萬人,僅占整個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0.74%;集體單位就業人數更少,僅為38.4萬人,占就業總人數的0.39%;兩者相加僅為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1.13%。其二,與國有和集體單位相反,私營和個體企業單位是吸納就業的主力,就業人數逐年上升,到2018年為5775.8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58.02%。其三,從2008年到2014年,其他單位(主體為港澳臺資和外資)的就業人數逐年上升,然后開始下降,到2018年就業人數為4066.5萬人,占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比例為40.85%。
將上述數據歸納一下,制造業在不同性質單位的分布格局大體如下:國有和集體單位在制造業就業人數僅為百分之一,私有和個體則占近6成,以港澳臺資和外資為主體的其他單位占4成。制造業的地區分布怎么樣呢?詳見表3。

注: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1年和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報告。全國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數量=全國農民工總數×全國制造業占比。東部地區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數量=(輸入地)東部地區農民工數量×東部地區制造業占比,東部地區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比=東部地區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數量/全國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數量×100%,中部和西部地區計算方法相同。
從2011年和2012年的情況來看,東中西部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就業人數的比例大約是80:11(12):7。也就是說,超過80%的制造業集中于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不到20%。③
注:2006年僅針對珠三角農民工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086份;2010年針對長三角和珠三角農民工進行調查,獲得有效樣本4152份;2014年針對全國7省13市(區)的農民工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17份。
我們將以往在珠三角、長三角和全國7省13市對農民工的問卷調查有關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的相關數據總結,詳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與一般農民工相比較,在制造業就業的農民工一般年齡更輕一些,女性更多一些,教育程度更高一些。
在制造業工作的農民工的生存狀況怎么樣?他們有什么樣的訴求呢?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我們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
工資和工資拖欠。工資收入是評估農民工生存狀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標,詳見表5。

注:本文若有表格未注明數據來源,均為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報告。
表5顯示,從2011年到2018年,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月收入逐年增長,從1920元增長到3732元,八年間,月收入平均年增長率為10.04%。而且,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的月收入僅低于交通運輸(含倉儲和郵政業)和建筑業,高于其他行業。2012-2018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GDP年均增長率為7.1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增長率為2.04%。顯然,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工資收入超出了GDP的增長速度,更遠遠超出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速度。
不過,當我們將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工資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進行比較時,對比就較為強烈,詳見表6。

表6說明,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工資的增長速度比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略低,但前者的工資僅為后者的56.75%,最高的2014年也剛剛超過60%,而2018年則降低至54.34%。
工資拖欠一直是農民工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將相關數據總結為下表。

從表7可以看出,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工資拖欠比例遠低于建筑業,與交通運輸業相當,但高于其他行業。總體來說,農民工工資拖欠比例是下降的。我們以往的調查表明,在珠三角,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比例是很高的,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別為8.9%、5.6%和7.0%。
工作時間是評估農民工權益狀況的重要指標。由于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報告缺乏分行業的勞動時間數據,我們使用自己的調查數據來予以說明,具體情況見表8。

在上表8中可以看到,在2010年和2014年,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非制造業的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都超過了6天,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了9小時。到2018年,工作時間有所下降,這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開工不足。


勞動合同是表現勞動關系正式化和法制化的重要形式。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具有重要意義,下表描述了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的基本情況。從表9中可以看出,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的合同簽訂率在所有行業中是最高的,超過了50%。這表現了制造業勞動關系的正式化程度較高,勞動合同法在制造業落實較好。當然,盡管合同簽訂率較高,也只是相對而言,而且,還有近一半的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