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芷熠
摘 要 宏觀經濟變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選取貨幣供給量、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采購經理指數建立了一套影響上證綜指的宏觀經濟發展指標體系,通過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且對上證綜指進行預測。據模型結果,上證綜指預測值雖然不是很理想,但是其趨勢與真實走勢還是比較一致的。最后,得出相關研究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 M1 CPI CCI PMI 上證綜指 VAR模型 R語言
一、上證指數介紹與分析
上證綜合指數(Shanghai Composite Index)是我國股市中常見的一個股票價格指數。1991年7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編制和公布上證綜指,將1990年12月19日作為基期,基期值視為100,現有的所有上市公司股票當作樣本,以報告期股票發行量為權數,用綜合法進行編制。本文探討一些因素與上證綜指的關系。
二、實證分析
(一)樣本指標選取
本文主要選取M1(貨幣供應量)、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CI(消費者信心指數)、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4個指標,研究其與上證綜指的關系及其對上證綜指的影響。
(二)數據選取
本文采用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近4年月度數據,其中M1來源于國家統計局,CPI、CCI、PMI和SCI(上證綜指收盤價)來源于東方財富網。
(三)數據處理
1.平穩性檢驗
除M1、SCI在1%時是平穩的,其他變量均不平穩。于是筆者再取一階差分后再做平穩性檢驗,再來看一階差分后的檢驗結果。
5個變量一階差分均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變量都是一階差分平穩的,即都是一階單整的,是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對此,筆者做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
M1、CCI、PMI對SCI有顯著性影響,而CPI對SCI沒有顯著性影響。
現對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據殘差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殘差序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殘差序列是平穩的,說明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即變量間具有長期均衡關系,協同增長或者協同減少。
E-G兩步法:第二步——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這符合誤差修正機制,說明上一期偏離長期均衡的部分將在下一期得到反向修正,這也符合前文提及的協整關系。
3.滯后階數的確定
在擬合VAR模型之前還需要確定擬合幾階VAR模型,也就是確定滯后階數。AIC、HQ、SC準則均顯示滯后期為2時最佳。
4. VAR模型構建
確定滯后階數為2后,擬合出一致的VAR模型。
5.脈沖響應分析
通過圖形反映施加隨機擾動項一個標準沖擊對內生變量的當期值及將來值的影響程度,這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各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
施加M1一個單位的沖擊,上證綜指產生一個正向效應,并且逐漸減小,在第二期以后有輕微的負向效應。
施加CPI一個單位沖擊,上證綜指產生一個負向效應,并逐漸減小。
施加CCI一個單位沖擊,上證綜指產生一個負向效應,并逐漸減小。
施加PMI一個單位沖擊,上證綜指產生一個明顯的正向效應,并逐漸減小。
6.方差分解
初始SCI的變動主要受自身標準誤影響,自身貢獻率達71.07%,然后逐漸減小,在第十期穩定于52.10%。除自身貢獻率外,PMI對SCI的影響最大,為27.57%,其次為CPI、CCI和M1,貢獻度分別為15.73%、4.06%、0.56%。
7.模型預測
該預測結果是以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為依據的,這說明我國目前的股票價格指數僅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遠遠達不到現有的高度,缺乏經濟基礎,存在一定的泡沫,尤其是短期的炒作成分相當嚴重。短期來說,股票價格指數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不是很高。但長期看來應該還是與經濟發展相一致。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的完善,如果采用更多的宏觀經濟指標體系建立VAR模型進行預測,那么預測結果將會更加理想。
三、分析結果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得知:第一,M1與SCI呈負相關,且有較大的影響,是影響SCI的主要因素。第二,雖然分析結果顯示CPI與SCI呈負相關,但據回歸結果,其對SCI影響很小,幾乎可忽略。第三,CCI與SCI呈正相關,且有較大的影響,是影響SCI的主要因素。第四,PMI與SCI呈正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SCI,是影響SCI最主要的因素。
四、結語
據前文研究結果,CPI與SCI的相關性較低,但是,這一結論并不能否定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對股市的影響,相反,它恰好反映出上海股市在股改完成前的結構性缺陷,從而映射了我國股改完成前的資本市場存在結構性缺陷。筆者認為,這一情況將會隨著我國股改的不斷推進和完善而逐步改善,這些因素與上證綜指的相關程度一定會有所加強。
參考文獻
[1] 易綱,王召.貨幣政策與金融資產價格[J].經濟研究,2002(3):13-20+92.
[2] 張新紅,葉城略.中國股票市場政策效應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2(4):88-92.
[3] 王晶.從PMI看經濟走勢[J].中國商人,2012(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