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禹仰
摘 要 近年來,人工智能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開始在諸多領域發揮作用。本文介紹人工智能,解讀會計電算化無法解決的企業稅務工作狀況,從而探討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為稅務工作帶來的優化作用,建議企業打造智能稅務體系。
關鍵詞 人工智能 智能稅務 稅務工作 優化
一、人工智能的興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機器學習,即通過對大量數據輸入和結果的關系統計,讓計算機能夠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以獲取新知識新技能,進而重組已有知識結構并使之不斷改善。
目前在財務工作中廣泛應用的是會計電算化,它能夠協助財務人員完成信息的錄入、存儲、查閱、匯總等功能,但無法完全脫離人工。而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將人工操作方法轉化為機器規則,自動獨立地完成基礎財務工作的處理,如自動識別票據、自動價稅分離,可以說是對傳統財務的一次突破性發展。
人工智能的機器視覺、智能搜索、語言和圖像理解等應用技術,也將在財務工作中發揮作用,其高性能的運算能力和數據能力則將與會計信息系統結合延伸,從而打造出智能財務。
二、稅務工作的現狀
目前,稅務工作主要還是依賴稅務人員手工完成。由于電算化的局限性和稅務工作的特點,會計電算化對企業日常稅務工作的輔助作用十分有限。
(一)基礎操作量巨大
首先,票據量大。繁雜的票據真偽驗證與正確性審核始終是廣大稅務工作者的痛點。雖然稅局網站可以支持發票查詢,但若是套票、復制票,單靠發票查詢無法完全識別,就需要稅務人員運用經驗甚至花費人力物力去比對。這不僅無法保證準確性,而且影響工作時效。票據的正確性審核雖然難度不大,但如果是業務廣泛的集團公司,每天獲取的發票數量就可能成百上千,票據種類也可能五花八門,想要確保每張發票準確無誤,將消耗大量的稅務人力。
其次,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進項稅抵扣。每家公司都會希望能在合法納稅的同時實現利潤最大化。而降低稅負最簡單易行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強增值稅專票的獲取,比如采購時優先選擇能夠出具專票的供應商,盡可能多地進行進項稅抵扣。由此,專票認證的工作量與日俱增,但這項操作目前依然是通過手工在稅局網站勾選完成的。人工,就避免不了錯漏,尤其是出現需要進項稅轉出的情況時,由于報銷人員大多非財務人員,并不清楚哪些項目可抵扣,往往就會將不可抵扣與可抵扣的項目一起開在一張票上。比如會議事項中的會務和餐飲,如果稅務員認證時漏看附件,就可能全額抵扣,導致審計調賬風險。
最后,月度制式報稅工作也亟須優化。在集團公司中,一個財務團隊可能管理著幾十家子公司,也就意味著1~2名稅務員每月可能需要重復幾十次報稅操作。稅務報繳具有嚴格的時效要求,一旦延遲就可能面臨滯納金甚至罰款的風險,所以每月報稅期,即使有會計電算化協助提供收支數據,稅務員的工作壓力也會倍增。
(二)區域稅管差異大
如果集團公司的子公司遍布各地,稅務工作便也需要根據各地政策執行。盡管稅法唯一,但各地稅局有一定的權限實施差異化的稅收征管。即使是同省市不同行政區的分稅局,對同類業務的辦理要求或是同行業公司的稅優也可以是不同的。因此,稅務人員在處理多家子公司稅務工作的時候,往往會面臨稅種稅率不同、稅額算法不同、返稅用法不同等問題,而會計電算化難以解決這類問題,只能依靠人工逐一處理,既耗時耗力,又容易出錯。
(三)稅務風險高
企業稅務風險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納稅行為不合規,另一種是適用稅法不準確。納稅行為不合規的情況較多樣,比如票據不合規、調賬漏交稅款、進項稅抵扣有誤,稅務人員的一點小疏忽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滯納金、罰款、聲譽損害等風險。適用稅法不準確,雖然大多不會產生惡性后果,但很有可能造成企業符合政策卻未能享受稅優,或是對地區征稅規則理解不到位導致多繳稅款,從而增加企業稅負,影響公司利潤。
三、人工智能對稅務工作的優化
計算機的優勢在于人類無法企及的強大數據能力和運算能力,而人工智能可以更進一步,達到數據的獨立處理和作業規則的自我優化,從而替代稅務工作中基礎操作的人工。
(一)提高稅務工作效率
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遠超人腦,如果使用人工智能來執行票據審核,不僅高效快速,而且長時間重復也不會使人工智能出現勞頓遲鈍的狀況,除了必要的設備維護時間外,人工智能甚至可以24小時不間斷作業。這種高性能的執行力,對規則明確的稅務基礎操作都有效,不管是大量的進項稅抵扣,還是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的制式報稅,對人工智能來說,都不存在時效問題。
(二)提高稅務信息質量
但凡涉及人工,就必然會帶入一定的主觀性,操作的準確可靠程度就難以得到百分百的保證。而人工智能是按照既定的流程重復執行算法,不僅可以減少人為錯誤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還可以通過數據抓取與機器識別,自行核對并消除常規錯漏,增強稅務工作的準確性、完整性。
(三)降低稅務風險
首先,人工智能增強稅務工作的準確性,就相當于降低了人工疏漏造成的風險。其次,人員舞弊是以往需要通過稽核審計或是現場檢查才有可能發現的問題,而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大大減少人工操作,直接從源頭上防范偷稅逃稅的發生。最后,在信息處理方面,人工智能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不同的地區政策、稅務管理辦法再多再復雜,只要一一導入電腦,人工智能就能夠對其進行整理歸納,然后因地制宜地匹配出對應不同公司的可行條款,并根據條款規則自動計算出稅負,從而降低適用稅法不準的風險。
四、打造智能稅務
基于稅務工作的現狀和人工智能的優勢,筆者認為,未來的稅務工作應當更多融入人工智能的應用,即打造智能的稅務體系。
首先,票據無紙化。用統一格式的電子發票替代傳統的機打發票,使所有的票據傳輸都可以通過電腦進行。人工智能不僅可以自動接收電子票據,而且能夠根據收入信息自動出票,并同步上傳稅局。這樣的操作對企業來說高效節能,對稅局來說則意味著能實時獲取企業的收入信息。
其次,對接金稅系統。如果企業能夠共享稅局金稅系統的發票庫,人工智能就能更有效地完成票據的查重、驗真,一旦發現異常,還可以促進對供應商黑名單的管理,盡可能降低票據類稅務風險。
對合規的票據,人工智能將繼續抓取票面信息與企業注冊信息進行比對,確認出票正確后,流轉至會計崗進行報銷。在報銷完成后,則再次經由人工智能對其中的專票進行價稅分離,對可抵扣的項目自動認證抵扣。
由于每一筆收入都由人工智能出票,每一筆支出都由人工智能驗票,因此在月度報稅時,人工智能已經完成了報稅所需信息的收集工作,可以直接整合數據,實時進行匯總和計算,自動完成各項稅金的申報與繳納。即使出現收入調整等需要更正申報的狀況,人工智能也可以讀取會計憑證,自動搜索到需要修改的信息,觸發重算,然后自動重新提交。
最后,實現信息共享。如果可公開披露的稅務信息和稅局的各項政策,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稅務系統在各企業、各稅局之間共享,那么企業將能夠通過人工智能對大數據的獲取與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行業動態、經營環境。實時選擇最優稅務政策,清楚自身對所在區域的稅收貢獻,從而執行更有效的稅收籌劃,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稅局也可以更快更準地掌握所管轄企業的經營情況,了解轄區內各公司的經營訴求,從而提供更良好的稅務環境,成為企業發展的有效力量。
五、結語
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正在給傳統的稅務工作帶來新的改變。基于其高效能、高質量、低風險的優勢,未來的稅務工作一定會走向智能化的模式,由人工智能逐步替代大量的基礎操作,解放稅務人力。因此,盡快將稅務人員、稅務操作與人工智能結合起來,打造智能的稅務體系,將是各企業稅務工作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戴蜜蜜.“金稅三期”與企業稅務風險管理[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15).
[2] 董皓.智能時代財務管理[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3] 趙耀.我國電算化會計的特點與發展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11(27).
[4] 熊敏人.關于智能化共享財務體系構建的思考[J].經營者,2018,32(13).
[5] 陳全福.人工智能對會計工作的影響探討[J].中國總會計師,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