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
【摘 要】連南瑤族最盛大的節日即為“耍歌堂”,當地居民信奉盤古皇,因此在盤古皇誕辰日——農歷10月16日舉辦“耍歌堂”,主要作用即為祭祖和慶祝豐收。“耍歌堂”所獨具的藝術特征,在新時期也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本文則對其藝術特征及社會功能展開分析。
【關鍵詞】連南瑤族;“耍歌堂”;藝術特征;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J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19-01
2006年,“耍歌堂”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實現對其的傳承和保護。近些年,“耍歌堂”參與人數不斷擴大,不但激發了本民族人民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也促進了人們對于“耍歌堂”這一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
一、“耍歌堂”歌舞的藝術特征
(一)舞蹈特征
連南瑤族居民非常擅長用自己本民族藝術形式來慶祝各項活動,包括表現生產活動、祭祀祖先以及表達社會活動等。連南瑤族“耍歌堂”歌舞藝術表現也獨具特色,其中最為顯著的即為長鼓舞。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經提到了“瑤人樂,狀如腰鼓, 腔長倍之,上銳下侈”;清代許州李來章所著的《八排瑤風土記》也曾經對瑤族長鼓進行了描述:“長鼓其形頭大中小,黃泥涂皮,以繩掛頸。”瑤族曾經有俗語“有瑤就有長鼓”,長鼓舞已經成為瑤族藝術形式的一個象征。在連南瑤族“耍歌堂”中,長鼓舞已經成為其主要特色之一。
長鼓舞沒有太多的上肢動作,主要為腰部和腿部動作。在開始階段,全體舞蹈者在領舞者的指揮下開始擊鼓,也被稱為“開鼓”,舞蹈最后,領舞者會有承上啟下的連接動作,被稱為“收鼓”。在舞蹈過程中,主要是進行不同鼓點的敲擊,發出的鼓聲有“咚”“嗒”“咣”“當”等,在舞蹈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同時擊鼓,多個鼓點交織在一起,即為長鼓舞特點之一。
因為瑤族人民大部分在山區生活,多為上下坡地,所以瑤族人民在生活和勞動當中多為屈膝狀,自然在舞蹈中也多出現這些屈膝和蹲的動作。舞蹈中難度較大的動作即為蹲著做旋轉,同時旋轉前還會有微顫起法,和其他舞種的旋轉具有顯著差異。在長鼓舞中,主要特點即為跳、轉以及顫結合。長鼓舞的主要作用為娛樂氣氛,動作相對比較簡單,但是舞蹈過程中,舞者步伐矯健,鼓聲震耳欲聾,舞姿剛勁有力,結合在一起可以呈現出恢弘氣勢,從而有效體現瑤族人民灑脫豪放的氣質,以及內在的積極向上精神。
(二)音樂特征
連南瑤族深受湖南和廣西文化的影響,所以呈現出來的音樂特色也是多元化的。當地居民多生活在山區,歌舞旋律通常熱情高亢,歌詞醇厚古樸,節奏自由奔放,曲調寬廣悠長,獨具特色。
1.調式和音調特征。通常“耍歌堂”采用的是五聲羽調式,也有部分為五聲宮調式。從調性分析,部分純五聲調式歌曲的宮音和主音較為穩定,因為有降“mi”、降“si”等偏音的加入,也就容易形成一種轉調色彩,比如《白花歌》。從音調特征分析,“耍歌堂”的調為主音和其調式骨干音連接而成,通常“商”音的表現非常活躍。“商”音在羽調式和宮調式中更加重要,不但屬于羽調式下屬音,同時也屬于宮調式上主音。所以大部分“耍歌堂”曲調的組成以羽、商或羽、宮以及商或宮為核心。
2.節拍和節奏特點。“耍歌堂”的節拍主要是2/4拍、4/4拍,依照演唱內容、演唱者以及演唱形式等存在差異,適當插入多個襯詞,從而形成了不同規則的混合復拍子。比如連南油嶺《優嗨歌》中就有5/4拍出現,也出現了一系列變化節拍。“耍歌堂”調中通常采用的節奏為附點、切分和前后十六、前后三十二分音符等。因為“耍歌堂”的舉辦是在秋收后農閑時期,且是在寨子內外,因此音樂節奏和唱詞節奏同步,所以呈現出來的歌曲自然、自由以及舒展。
3.曲體結構特征。“耍歌堂”通常是單段體結構,不規則的三句體和五句體比較多,方整句體比較少,最多則為樂句變化較多的單段體。比如《優嗨歌》,依照歌詞字句變化以及情緒變化,結構也會出現變化。
二、耍歌堂的社會功能
(一)凝聚瑤族人民的民心
“耍歌堂”是一種傳承民俗的樂舞,本身具有自發性以及廣泛性特點。雖然在“耍歌堂”中舞蹈部分動作簡單,但是通過不同的隊形以及套路變化,也呈現出了多層次結構及舞蹈藝術特色。不管人數多少,隊伍多么壯大,參與人員均能夠做到井然有序,瑤族人民的心也通過“耍歌堂”凝聚在了一起。
(二)傳承民族文化,帶動經濟發展
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耍歌堂”形式活潑,內容豐富,蘊含著大量的瑤族遷徙與文化嬗變的活態資料,是傳承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耍歌堂”歌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以及旅游業的發展。“耍歌堂”歌舞在當前環境下已經成為連南和外界結合的一個重要窗口,讓外界人們越來越深入認識連南,理解連南,從而為開發連南地區的旅游業提供了新途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婷.“非遺”語境下祭祀儀式舞蹈文化的保護 ——以瑤族“耍歌堂”為例[J].藝海,2019,(6):52-54.
[2]趙旭超.粵北瑤族耍歌堂歌的藝術特征[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7):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