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楓
摘? 要:運用語音格局的理論和方法,基于語音實驗的數據分析和歸納,通過聲學元音圖和元音格局圖,對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格局進行研究,并將其與普通話的一級元音格局作一比較。
關鍵詞:重慶城區方言;一級元音;語音格局;實驗語音學
一、引言
現代漢語方言復雜多樣,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十大方言之中,官話方言的地域分布最廣、使用人口最多,歷來為方言學界所重視。重慶方言屬于西南官話中的川黔片成渝小片[1],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而有其獨特的研究價值。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重慶城區方言,即狹義的重慶方言,主要指重慶市主城區的本土居民所使用的口頭語言。
語音格局的理念和方法,是現代語音學研究中影響廣泛的學術創新。其實質是通過語音格局的研究去體現和把握語音系統,其特色是把語音學與音系學的研究連接起來,從而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入地觀察語音系統。石鋒認為,“語音格局是語音系統性的表現”[2](P43)。元音格局是語音格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級元音格局又是元音格局研究的起點和重點。所謂“一級元音”,是指出現在單韻母中的元音[2](P44)。
元音格局是元音系統性的表現,包括元音的定位特征、內部變體的表現、整體的分布關系等等[3]。每一種語言或方言,其元音音位都能形成其自身的元音格局,并可以通過繪制聲學元音圖和元音格局圖的方法,對它進行更準確、更直觀的描寫。學界對重慶方言的元音研究,不乏基于傳統聽音、記音方法的研究成果,而通過實驗的方法對其進行語音格局的研究還少有所見。因此,本文擬以語音格局理論為指導,結合實驗語音學和音系學的方法,對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格局進行實驗研究。
二、實驗說明
(一)發音人
本次實驗選取的6位發音人,都是出生且長期生活于重慶主城區,發音能力正常,日常交流和家庭背景語言均為重慶城區方言。選取發音人時,兼顧了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的分布,其性別、年齡、籍貫信息分別為:
男1,86歲,巴南區;女1,78歲,巴南區;男2,60歲,渝中區;女2,56歲,渝中區;男3,22歲,沙坪壩區;女3,21歲,九龍坡區。
(二)發音樣本字
本次實驗以重慶城區方言的7個一級元音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每個元音各選擇4個單字作為發音樣本字。未選擇含有濁音聲母和零聲母的字,以規避其聲母在協同發音時對于元音的發音影響。具體如下:
/a/ 拉爬沙踏;/i/ 幣弟器洗;/u/ 賭戶如租;/?/ 遲刺絲紙;/e/ 北車得舌;/y/ 舉區徐許;/o/ 多河鎖拖。
(三)實驗過程和方法
錄制語音樣本時,采用Cool Edit Pro軟件在安靜的室內進行,設置采樣率為11025Hz,單聲道,采樣精度為16位。請6位發音人以重慶城區方言,將發音字表中的28個單字各讀三遍,發音飽滿,音量適中。
依據所得錄音樣本,運用南開大學“桌上語音工作室”(Mini-Speech-Lab)語音實驗軟件,進行元音格局的實驗操作。為保證語音實驗的客觀性,從每個發音單字的元音中提取9個點,可以得到6×28×9=1512個有效樣本點,樣本點數量能夠滿足本次實驗所需。目標是根據提取的樣本元音的赫茲(Hz)值,繪制聲學元音圖和元音格局圖。
聲學元音圖,又稱元音聲位圖,它分別以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赫茲值為y軸和x軸坐標單位,且將坐標零點設置于右上角,所得聲位圖與舌位圖大致對應,據此可以直觀地看出每個發音人各個元音及其變體的舌位分布范圍。將全部F1和F2的Hz單位轉換為Bark單位[4],然后利用V值公式進行計算,進一步繪制出歸一化、相對化了的元音格局圖。V值的優點是可以淡化不同發音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從而凸顯同一元音系統的共性特征,也便于不同元音系統之間的比較。
三、語音樣本的統計分析
基于本次實驗的語音樣本,通過“桌上語音工作室”提取語音樣本的Hz值,得出6位發音人各一級元音的F1、F2頻率數據,繪制出各自相應的聲學元音圖;然后進一步經V值計算后,繪制出重慶城區方言的元音格局圖;進而將它與普通話的一級元音格局圖進行對比分析。
(一)重慶城區方言一級元音圖
1.聲學元音圖
根據本次實驗所得重慶方言一級元音F1、F2的赫茲值,繪制出6位發音人的聲學元音圖,具體如圖1~圖6所示:
觀察、比較和分析這6位重慶方言發音人的聲學元音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重慶方言的3個頂點元音分別為/a/、/i/和/u/,而且頂點元音的中心連線形成一個銳角三角形;另外4個一級元音以頂點元音為主要框架,交疊分布在三角形的各個部位。
第二,性別差異較為顯著,女性發音人的聲學空間明顯大于男性發音人,主要表現在元音/i/和/a/的分布位置上。
2.元音格局圖
根據6位發音人的實驗數據,分別求出重慶城區方言7個一級元音的V1值、V2值,并保留整數,分別為:
/a/,100,47;/i/,1,100;/u/,11,3;/?/,22,61;/e/,31,90;/y/,3,91;/o/,37,1。
以V1為縱坐標、V2為橫坐標,可據上述所得數值繪制出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格局圖,如圖7所示:
上述歸一化了的元音格局圖中,各個元音的分布區域和空間不再明顯,得到的是元音之間的相對位置和關系,強化了其音位學特征。也就是重慶城區方言一級元音格局圖的一個標準圖形。
在這一標準圖形中,V1值從0到100表示元音舌位的高低,高元音、中元音、低元音之間的分界值分別為30和70;V2值從100到0則表示舌位的前后,高元音分別以80和20區分前、央、后,中元音分別以70和30區分前、央、后,低元音分別以60和40區分前、央、后[5]。
結合圖7所示元音相對位置的分布及其對應的數據,可以認為,在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中:/i/和/y/為前高元音,/?/為央高元音,/u/為后高元音;/e/是前中元音,/o/是后中元音;/a/是央低元音。
需要說明的是,/e/元音舌位的高低。由于其V1值為31,非常接近高元音與中元音的分界值30,那么,該將它定為高元音還是中元音呢?為此,筆者又深入觀察和研究了/e/元音的穩定程度。通過對這7個一級元音的分布范圍的計算、觀察、比較,發現元音/e/的游移性最強,其變體的高低維空間分布是顯著的(標準差為8.30),且處于高、中元音的分界線略微偏下;而游移性特征也符合漢語方言的中元音普遍性特征[6]。再結合/e/元音與另外6個元音的相對位置關系,及其在整個元音格局圖中所處的具體位置,我們認為,將它定位于中元音是合適的。而且,從元音格局系統性的角度來看,把/e/元音作為中元音也正符合漢語方言的一般規律。
(二)重慶城區方言與普通話一級元音格局比較
將重慶城區方言與普通話的一級元音格局進行比較,既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方言語音格局的特點,同時也具有類型學的意義[3]。因為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所以在比較方言與普通話時,可直接以北京話的一級元音(或稱基礎元音)格局為參照。這里,我們借鑒了《語音樣品的選取和實驗數據的分析》中的北京話的基礎元音格局圖[7],具體如圖8所示:
通過圖7與圖8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重慶城區方言與普通話的一級元音格局的共性和個性。
就共性而言,兩者的一級元音數量都是7個;它們共有的3個頂點元音/i/、/u/、/a/所構成的三角形格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元音/y/的舌位也是相似度極高。
就個性而言,重慶城區方言也有明顯的表現。重慶城區方言的/i/元音分布在最前、最高的頂點,再加上/a/的舌位最央、最低,使得其元音三角形的聲學空間比普通話更大;央高元音在普通話中表現為/?/與/?/的清晰對立,在重慶城區方言則合并為/?/;普通話的中元音有一個央元音/?/,重慶城區方言則是表現為前元音/e/和后元音/o/的音位對立,且舌位明顯高于普通話的/?/。
四、結語
本文在語音實驗及其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元音聲位圖和元音格局圖的構建、觀察,對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格局得出了更為明晰的認識。將其與普通話比較后,也使我們對其個性和共性特征的理解更加深入。
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其元音三角形的格局以及元音/y/的舌位都與普通話高度一致;而其整體分布區域比較大,這從3個頂點元音/i/、/u/、/a/的位置和距離上看得很清楚;中元音/e/和/o/的前后對立,也與普通話的/?/明顯不同;至于央高元音只有/?/元音而沒有了/?/與/?/的對立,這與大多數南方方言相一致,因為重慶地處我國的西南地區。
我們還注意到,在本文的實驗研究中,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聲位圖,呈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即男性的聲學空間明顯小于女性。其深層的原因,是與重慶男女兩個群體的社會性格有關,還是不同性別發音器官生理差異的普遍性特征,仍然值得我們繼續擴大實驗范圍和進一步研究探討。
運用實驗的方法對重慶城區方言的一級元音格局進行研究,本文是個初步的嘗試,希望這對于重慶城區方言各級元音格局的實驗研究,以及重慶城區方言使用者的普通話規范和推廣,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藍.西南官話的分區(稿)[J].方言,2009,(1).
[2]石鋒.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石鋒.普通話元音的再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2, (4).
[4]石鋒,冉啟斌,王萍.論語音格局[J].南開語言學刊, 2010,(1).
[5]時秀娟.漢語方言元音格局的系統性表現[J].方言, 2006,(4).
[6]時秀娟.論元音格局在漢語方言研究中的運用[J].齊魯學刊,2016,(4).
[7]石鋒,時秀娟.語音樣品的選取和實驗數據的分析[J].語言科學,2007,(2).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First-Class Vowel Patterns of Chongqing Urban Dialect
Ji Feng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 China)
Abstract:The sound pattern theory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irst-class vowels of Chongqing urban dialect by means of phonetic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ata analysis show the vowel distribution and stability through the visual acoustic vowel charts. Als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rst-class vowels of Chongqing urban dialect and that of the Putonghua are compared.
Key words:Chongqing urban dialect;first-class vowel;sound patterns;phonetics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