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紅
盡管語文教學改革已深入推進,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以課時緊、任務重、學生能力差為由,要么“滿堂講”,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分析,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要么“滿堂問”,刻板地一問一答,問題沒有思維含量,學生不看書本就能對答如流,以致出現閱讀教學中“少、慢、差、多”的現象。對此,主線式閱讀教學研究就能夠有效避免這些問題。主線式閱讀教學可以重其所重,輕其所輕,抓住重點,大膽取舍,找關聯、抓關鍵、拎主線,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以課文題目設計主線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作者寫作思路的集中體現。閱讀教學時從課文題目入手,通過審題提出問題,學生反復閱讀解決問題,這樣的閱讀思路,可以“牽一發動全身”。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這樣的文章很多,都可以從課題中來確定文章的主線。例如,在教學《貓》這一課時,可以根據題目設計閱讀主線:文章寫了哪兩種貓?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把貓的特點表現出來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長時間細讀課文,然后討論、交流、展示,教師總結:大花貓性格的古怪和小貓的可愛,作者通過細致觀察貓的生活習性,具體、生動、逼真地把貓的特點描寫出來,表現了對貓的喜愛之情。再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時,把主線確定為“5次歌聲”;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可以抓住“美麗”一詞進行主線閱讀;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可以緊緊抓住題目中的“游”字做文章。
以關鍵詞句設計主線
文章中有些句子或統領全文,或點明主題,或蘊含深意,通過議論、評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這些句子設計教學主線,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主題,了解作者情感。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結尾處的關鍵詞“了不起”來設計問題:為什么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分別從哪里可以看出父親和兒子的了不起?先讓學生走進文本,找出體現父親和兒子了不起的句子,然后品味詞句,學習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再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對周總理的評價:他的工作是多么勞苦!生活是多么簡樸!通過這一閱讀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周總理工作勞苦和生活簡樸的地方,并結合重點詞句進行賞析,從中體悟到周總理精神的偉大。
以文中過渡設計主線
文章中的過渡句或過渡段,雖然文字不多,但在文章結構中卻是不可或缺的,在文中能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正因為過渡句或過渡段在文中有這樣的特殊作用,就可以充分利用它來設計教學主線。例如,在教學《趙州橋》一文時,可以利用“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一過渡句為主線,讓學生分別找出寫趙州橋堅固和美觀的句子進行品析,理解文章是從“堅固”和“美觀”兩方面介紹趙州橋的建造特點。同時,教師通過這一遞進關系的過渡句,來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對美的追求,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建設美、創造美的精神。再如,課文《白鵝》中的“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句話獨立成段,顯然是過渡段。它統領全文,下文就是要細致刻畫它“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的吃相。
根據文本體裁設計主線
小學語文大都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和說明文,還有詩歌和童話、寓言故事。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的文本特點,有著類似的寫作方法,我們可以依據文體來設計主線。
如果是寫人記敘文,可以用人物形象來設計主線,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的高尚品質。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根據人物形象或性格特點來設計主線,便于分析人物現象,體會作者情感。例如,在教學《橋》這一課時,可設計主線: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學生通過閱讀,交流切磋,對重點詞語推敲咀嚼。教師明確:老漢是一個無私無畏、舍己救人的老支書。文章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來表現老支書的高尚品質。文章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如果是敘事記敘文,可以用事件發展的原因、經過、結果來設計主線。例如,《心中那盞燈》可以設計:為什么說父親做的燈是最美的燈?《傾斜的傘》可以設計:傘為什么是傾斜的?讓學生閱讀文本,討論問題,學習敘事記敘文怎樣把事件敘述具體生動的方法。如果是寫景的記敘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采用什么樣的景物描寫方法,如描寫角度、描寫方法等。如果是說明文,可以抓住說明對象及其特征來設計主線。例如,《新型玻璃》可以設計:新型玻璃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是用什么方法介紹的?如果是寓言,則要抓住故事結構特點、寓意來設計主線。
主線式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地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學生通過動口、動腦、動手,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和語文素養,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學生能帶著問題去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又不斷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如此反復循環,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化,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作者單位: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教體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