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文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其一字一詞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學習古詩詞的煉字藝術,是指對古詩詞中的字詞進行細細咀嚼,深入探究字詞中描摹的意境,感受其中的深刻內涵。了解古詩詞的煉字,可以從關注動詞、修飾詞以及特殊詞語入手,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獨特的美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文學素養。
關注動詞,挖掘主要精神
關注動詞,實質是對有動態變化、生動形象有關的詞語進行重點分析,往往能夠挖掘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精神和主旨。在關注動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畫面整體入手,用動詞來豐富畫面的動感,從“畫面”轉變為“動畫”,營造出一個特有的意境,再引導學生走入其中,圍繞著動詞咀嚼推敲。
例如,《觀滄海》是一首古體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時所見、所思、所感。這首詩氣勢磅礴,詩中的很多字詞都非常經典,是引導學生煉字的合適素材。課堂上,學生們先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等,帶著對詩的內容的初步了解,進行三次誦讀,產生整體的印象;然后,筆者和學生一起欣賞這首詩中的動詞,“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意思是“蕩漾”,是一種動態的描寫,水波的高低不平,波紋的涌動,將畫面“活化”;同樣的動詞,還有“蕭瑟”,形容風吹過樹木的聲音,表面是寫風,其實是寫樹,從樹木的描寫再轉述到大海之中。這樣,從動詞的逐字逐詞的修飾,詩中蘊含作者的胸襟和遠大抱負便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引導學生關注動詞時,不僅要關注動詞本身,也要從動詞表達的意境中向學生闡述事物的哲理,體悟作者的文學主張,在邏輯分析的同時,將更多的指示內容融入其中,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層次理解。
關注修飾詞,體會獨特美感
古詩詞中的修飾詞語往往是形容詞、副詞,一般表現在對環境的顏色、形狀、動作的程度和狀態等方面,是煉字的重點對象。面對修飾詞,我們一般會分為三步引導學生分析:
第一步,先從修飾詞的本身進行分析,通過字詞的表達,將修飾詞的內容進行分析;第二步,從修飾詞和所要修飾的詞語關系進行分析,說出修飾詞的作用;第三步,是對修飾詞的一種情感的升華,激發學生的共鳴,體會獨特的美感。
例如,講解《天凈沙·秋思》時,在分析環節,“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六個詞語中,分別涵蓋著“枯”“老”“昏”“古”“西”“瘦”六個修辭字,這六個字雖然沒有多么華麗,但是卻將整首詩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筆者為學生示范了一個例子:“枯”是作者眼中對“藤”的一種狀態描述,表現了藤的毫無生機,也能夠折射到作者的內心,對這個凄涼晚秋的一種悲傷之情。筆者將分析的步驟展示給學生,剩下的由學生自己完成,對修飾詞進行詳細分析,并且說出在詩中的作用,分析作者的情感。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又上升了一個高度,體會到其中的“美”。
在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同時,我們應當更多地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而列舉的例子中,大多數都是從古詩詞的修飾詞入手,結合原意、寓意以及表達的意象,對學生進行具體教學,往往能夠使煉字效果達到更高水平。
關注特殊詞語,咀嚼個性詩情
特殊詞語是指古詩詞中的一些詞語。它們本身與眾不同,有的本意就比較獨特,有的位置獨特,有的產生的效果獨特,讀者很容易發現并且關注。初中階段,學生面對的特殊詞多數體現在疊詞、顏色詞、數量詞、虛詞四類詞語上,這四類詞語各具特色,作用不同,表達的內涵也不盡相同,往往會讓學生在咀嚼之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情感。
例如,《黃鶴樓》中有一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其中的“歷歷”和“萋萋”就屬于疊詞。從疊詞本身,我們無論是閱讀還是分析,都很容易發現,疊詞有加強語氣、增強效果的作用。但在本詩中,“歷歷”和“萋萋”這兩個詞的作用,不僅僅是這樣簡單。根據注解的提示,學生能夠了解這兩個詞語的含義,但深層次地需要進行“煉”。“歷歷”描寫的是晴空下的漢水,歷歷可見,是恰好與作者的“念念不忘”相聯系的;而“萋萋”的鸚鵡洲,草木非常茂盛,作者從“昔人”乘黃鶴而去,話鋒一轉,由虛轉實,為下文的享受設置的鋪墊。可以說,這兩個疊詞是一種強調,也是一種渲染。
從這兩個詞中,我們能夠隨著作者的內心而體會,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感受而產生個性的表達,有自己的獨特鑒賞感受。對于初中生來說,往往只能夠對這類詞語進行簡單的分析,而深層次的內容和蘊含的思想感情就很難琢磨透徹。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特殊詞語,教會分析的方式,用對特殊詞語的關注,達到對情感的咀嚼,形成自身獨特的鑒賞風格。
結束語
煉字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學問。我們不能夠將煉字單一地認為是對字詞內容和情感的認知,它更是對古詩詞中的主旨、情境、寓意、語意的一種綜合體現,是古詩詞的深層次藝術。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古人煉字的方法,能夠自主地進行體會。這樣,才算是真正地學會了“煉”,這樣的鑒賞才算是真正的“賞”。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深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