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摘 要】目的:對于急性乳腺炎切開引流術后護理方法和效果進行觀察。方法:本研究對象是120例于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乳腺炎患者,全部采取切開引流術治療方案,劃分成應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參照組,以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成效。結果:對比兩組的引流管拔出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研究組均明顯的少于參照組,p<0.05;對比兩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研究組具備明顯的優勢,p<0.05。結論:對于急性乳腺炎患者進行切開引流術以后要采取科學的護理模式,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幫助患者將治療效果進一步發揮,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急性乳腺炎;切開引流術;綜合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s after incision and drainage of acute mastiti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mas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ll of whom were treated by incision and drainage, and divided into the reference group applying routine nursing mod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fter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time of drainage tube extraction and average time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ha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p<0.05. Conclusion: for acute mastitis patients after incision and drainage should adopt scientific nursing mode, through targeted nursing to help patients to further pla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acute mastitis; Open drainage;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中圖分類號】R65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對于急性乳腺炎的治療,臨床通常是應用切開引流術治療模式,一方面具備可靠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得到普遍良好的成效。為了將治療效果有效提升,術后實施科學的護理方案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本研究對于急性乳腺炎切開引流術后護理方法和成效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研究對象是120例于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乳腺炎患者,時間范圍選自于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期間,全部接受切開引流術治療方案。劃分成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人數一致,均是60例。分組的情況患者及家屬享有知情權,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組內具有男性以及女性分別是33例、27例,參照組內具有男性以及女性分別是32例、2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平均是(27.8±2.1)歲。對比患者的相關資料,存在可比性,p>0.05,能夠進行比較。
1.2 方法
予以研究組和參照組落實不同的護理方案,即參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模式(術后監測病情狀態、用藥指導、為患者答疑解難),研究組患者在落實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展開綜合護理干預方案,主要內容如下幾方面:第一,加強基礎護理。術后,對于患者加強基礎護理操作,包括環境護理,即維護病房干凈整潔狀態,為患者營造安靜的治療環境。術后遵醫囑對于患者的患側肢體進行活動,而且幫助患者勤更換被單,讓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注意個人衛生[1-2]。勤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第二,疼痛護理。急性乳腺炎患者產生疼痛癥狀是相對普遍的,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實施切開引流術之后,積極的跟患者進行交流,幫助其轉移注意力,讓患者多進行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果疼痛難忍,需要嚴格的遵醫囑采取藥物干預。第三,心理護理。哺乳期女性自身存在脆弱敏感的情況,如果出現急性乳腺炎心態會更加的憂郁,所以應該對患者展開科學的心理疏導,環節負性的情緒。讓患者了解到,保持良好的心態能夠積極的影響乳汁分泌,推動身體康復[3],讓患者形成治療信心。第四,切開引流的護理。加強護理引流管,妥善的固定引流管道,防止產生脫出以及扭曲等問題,注意觀察好引流液狀態,掌握住引流液量、性質以及顏色等, 在逐漸的減少引流量為10ml以下時,以及沒有其他滲出情況,將引流管拔除。及時的告知醫生的引流液顏色以及性質變化,針對性護理。第五,飲食護理。為患者提供科學的飲食方案,叮囑減少雞肉、魚類、豬腳等食物攝入量,避免由于乳汁過度的濃稠引發分泌不暢問題。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引流管拔出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心理狀態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分析軟件為SPSS21.0。計量資料使用均數±平均數()表達,計數資料使用自然數(n)和百分比(%)表達,使用t、X2對比。當p<0.05時為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引流管拔出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對比
如下表1所統計,相較于參照組而言,研究組患者的引流管拔出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
2.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如下表2所統計,研究組的SAS評分以及SDS評分改善效果優于參照組,p<0.05。
3 討論
急性乳腺炎為女性群體中常見的一種乳腺疾病,產后哺乳女性人群發病率較高,治療此疾病主要是采取切開引流術方案[5]。急性乳腺炎為乳腺急性化膿性感染,屬于乳腺管內以及周圍結締組織炎癥,是因為金葡球菌或者鏈球菌沿淋巴管入侵引發的,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淋球菌感染。由于哺乳期所有階段都可能產生,但是產后的三到四周發生率更高,所以也被稱作是產褥期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初產婦患具有百分之五十的患病率,近年來隨著不斷的普及孕期以及產褥期衛生知識,已經相對的降低哺乳期乳腺炎發病率,但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發病率在不斷提升。對患者實施切開引流術是一種普遍應用到的方法,而且得到的成效效果。根據研究以及實踐治療經驗表明,實施切開引流術以后,為患者展開科學的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更好的改善病情狀態,推動患者盡快康復[6]。
綜合護理將護理程序作為核心,使得護理程序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讓標準化的護理計劃、病人教育計劃、填寫各種護理表格以及布置出院計劃、護士的職責與評價、控制護理質量等方面,均是以護理程序為框架,通過加強各環節的聯系,使得整體協調一致,將護理服務質量水平有效的提升,而且提供給患者高質高效、舒適溫馨、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乳腺炎患者進行切開引流術以后要采取科學的護理模式,經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方案,能夠幫助患者將治療效果進一步發揮,改善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盡快的康復身體,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香梅.綜合護理干預在早期急性乳腺炎護理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7,13(02):209-211.
包小英.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護理雜志,2017,16(3):45-47.
鄭瑞方.早期護理干預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