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艷


【摘 要】目的:研究腦膜瘤供血動脈栓塞后行手術切除與傳統手術切除的臨床療效。方法:抽選2017年5月-2019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60例腦膜瘤患者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行動脈栓塞后手術切除治療,對照組直接采用傳統手術切除治療,分析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治療組手術切除病灶徹底,Simpson分級與對照組相比較低,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膜瘤病情嚴重,行動脈栓塞后手術切除可有效控制血流,減少出血量,且術后并發癥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膜瘤;動脈栓塞;手術切除
【中圖分類號】R739.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腦膜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的良性腫瘤,病情進展緩慢,病程較久。以國際分型為基礎當腫瘤直徑在7 cm及以上即可診斷為巨大腦膜瘤[1]。腦膜瘤血液供應極為豐富,手術治療出血量大,對術野影響較大,甚至部分患者會因為止血難度大而無法對腫瘤進行完全切除。腫瘤切除后的瘤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低不一。筆者所在醫院對60例腦膜瘤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分組研究,30例行動脈栓塞后手術切除與30例傳統手術切除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取得較滿意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7年5月-2019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60例腦膜瘤患者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8~68歲,平均(53.4±4.7)歲;病程2~5年,平均(3.8±0.5)年;腫瘤直徑3.5~8.5 cm,平均(5.9±1.4)cm。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5~67歲,平均(53.8±5.3)歲;病程1~5年,平均(3.5±0.6)年;腫瘤直徑3.2~8.8 cm,平均(6.2±1.5)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術前進行栓塞,患者栓塞時接受神經安定麻醉,采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完成穿刺,放置5F造影管,分別完成頸內外或椎動脈的選擇性造影,以腫瘤的血液供應情況進行判斷,分析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栓塞治療[2]。栓塞治療后將造影管移至頸外動脈,對甲狀腺上動脈遠端進行分離,同軸置入2/3F微導管完成超選擇插管。再進行造影,明確腫瘤血液供應的動脈血管,排除危險吻合的存在后將固體栓子注入。將明膠海綿制成微粒(直徑150~300 μm),經生理鹽水稀釋后注入,注入過程中嚴格按照低壓直視的原則。在電視的監視下采用2 ml注射器經導管進行間斷注射,在栓塞劑注入的瞬間,需注意觀察導管尖端是否發生變化,避免因栓塞劑的注入力度過大導致導管彈入頸內動脈引起誤栓。栓塞劑量為每次1~2 ml/微粒,1組為2次,注射完1組后需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并隨時注意造影劑注入后的血液流動速度。一旦供血動脈的血液流動變慢或發生返流則馬上終止。患者栓塞治療后3~5 d進行開顱手術切除腫瘤治療。掀起顱骨時可見腦膜與骨瓣的粘連少,腦膜表面出現較多的迂曲微小血管及血栓形成。徹底止血后打開硬膜,對腦膜瘤進行切除后可觀察到腫瘤的血液供應減少,質地脆,分塊對腫瘤進行切除。對照組患者則直接行開顱手術切除腦膜瘤,手術步驟與治療組開顱相同。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切除情況比較 治療組腦膜瘤切除均較干凈,Simpson分級均較低;對照組腦膜瘤切除仍有殘余,情況并不理想,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術后并發癥為頭暈、頭痛,對照組并發癥為顱內血腫、腦脊液滲漏等;治療組并發癥程度輕,發生率低;對照組并發癥程度重,發生率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 治療組術中出血量為300~600 ml,平均(452.4±23.6)ml;對照組術中出血量500~800 ml,平均(658.7±50.6)m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3105,P=0.0000)。
3 討論
腦膜瘤動脈血液供應可分為頸外動脈單純血供、頸內外動脈聯合血供或一種為主導一種輔助[3]。腦膜瘤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直接采用開顱手術對腫瘤進行切除極易造成出血量大,患者極易發生出血性休克;或是術中出血量多影響術野對正常顱腦組織結構造成損傷,不同部位的腦膜瘤出血量不一:(1)頸外動脈供血的腦膜瘤,開顱揭開骨瓣出血量最大。如果腫瘤對顱骨或硬膜竇造成侵襲,出血會十分嚴重。(2)頸內動脈供血的腦膜瘤,血液供應屬于彌漫性;腫瘤體積較大,整體切除難度大,分塊切除則難于止血,可能造成大出血。故對體積過大的腦膜瘤行切除治療前,需盡量采用栓塞治療后再切除,以降低出血和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本研究中治療組腫瘤病灶均得到較完整的切除,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栓塞后行手術切除有利于病灶的徹底清除。且治療組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動脈栓塞可有效阻斷腫瘤血液的供應,降低術中出血量,且術后并發癥程度輕,發生率低,安全可靠。動脈栓塞治療時,需選擇性的將導管或微導管插入主要供血動脈的近端。主要依賴頸外動脈分支供血的腦膜瘤栓塞時,可選擇直徑較大的微粒在透視下緩慢注入,明膠海綿需采用生理鹽水浸泡后經注射器注入,完成一部分栓子注入后需行造影檢查,觀察腫瘤染色是否減退和血流的返流情況。
綜上所述,腦膜瘤患者行動脈栓塞后手術切除腫瘤治療,可有效清除病灶,且術中出血量少,有利于手術的進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張紫寅,謝曉東,王朝華,等.超選擇性微導管插管術前栓塞富血供腦膜瘤28例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9):2270-2272.
陳文,王俊文,王雷,等.選擇性栓塞在大型腦膜瘤手術治療中的作用[J].重慶醫學,2014,43(23):2986-2987,2990.
朱青峰,王國芳,禹書寶,等.蝶骨嵴腦膜瘤栓塞后再顯微手術切除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23(9):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