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摘 要】目的:探究將心臟磁共振應用于心肌病變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評價其臨床應用意義。方法:本次研究實驗時間段設置為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該時間段內對我院心肌病變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的個體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納入其中50例患者個體資料作為實驗樣本,通過隨機均分法記錄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樣本量設置為25。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心電圖進行診斷,實驗組患者則選擇心臟磁共振作為診斷方案,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結果:本次研究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數據記錄為23(92.00%),數據較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數據17(68.00%)來說明顯更高,數據對比分析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對心肌病變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應用心臟磁共振進行檢測,能夠更為清晰的明確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狀況,對于患者后續治療方案的應用來說也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心臟磁共振;常規心電圖;心肌病變;診斷方案
【中圖分類號】R5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心肌病變是在炎癥、冠狀動脈血管病變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患者出現心肌缺血或壞死的一種病癥[1]。這種病癥在發生時患者可感明顯,胸痛癥狀患者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休克、死亡等不良結局[2]。而對于部分發達國家來說,心肌病變是導致患者出現死亡的主要病癥之一,并且在近年來臨床統計中發現我國心肌病變有逐年上升的發病趨勢,導致死亡的概率也在臨床上有顯著增加。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對患者的心肌病變癥狀進行明確,是保證患者治療工作開展的主要方式。本次研究探究將心臟磁共振應用于心肌病變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評價其臨床應用意義,并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實驗時間段設置為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該時間段內對我院心肌病變患者的個體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納入其中50例患者個體資料作為實驗樣本,通過隨機均分法記錄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樣本量設置為25。對照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為(15:10=60.00%:40.00%),在所有患者周期年齡信息區間位于39~65(51.5±6.8)歲;實驗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為(15:10=60.00%:40.00%),在所有患者周期年齡信息區間位于38~64(50.6±8.1)歲。
所有患者個體資料在納入實驗前,均由我院醫務人員進行資料統計,確認患者不存在其他器質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患者的個體狀況良好,具有隨訪耐受性,患者的相關資料錄入Excel表格統計分析后未見明顯差異,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心電圖對患者進行診斷,患者在診斷時應當以絕對安靜的狀態進行診斷,患者保持平臥位,患者放松全身,采用科曼12導聯心電圖機控制25mm/s指數進行盡可能保持圖像清晰和穩定。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患者應當保持全身放松狀態,護理人員協助醫師開展各項心電圖應用操作,確保患者在診斷前未服用任何藥物和進行任何激烈運動,這樣有助于保證診斷結果的準確性,避免診斷結果受影響。
實驗組患者采用心臟磁共振進行檢查。掃描設備選擇西門子Mganetom Avanto 1.5T超導磁共振。患者保持仰臥位,并在掃描前進行有效的呼吸訓練。掃描參數設置為:層厚6mm,層間距6mm,TR700ms,TE42ms。在進行掃描時,需對患者的心臟狀況進行真實穩態,快速成像覆蓋患者的整個心臟全貌。
1.3 評價標準 記錄所有患者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實驗數據選擇SPSS2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統計操作由同組檢驗人員開展,計量資料(年齡、評分值)選擇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治愈率、有效率、滿意度)選擇X2值進行檢驗,以P<0.05作為數據差異界限,說明統計學差異存在。
2 結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數據記錄為23(92.00%),數據較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數據17(68.00%)來說明顯更高,數據對比分析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近年來老齡化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臨床上高血壓合并心肌病變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這種病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并且高血壓合并心肌病變已經成為威脅老年人群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況下來說,在對心肌病變患者進行病癥診斷時,選擇冠狀動脈造影術是這種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案,但這種方案屬于一種有創檢查方案,這種方案在應用過程中重復性較差,大多數患者對于這種檢查方案的耐受性較低,無法滿足所有患者的實際診斷需求[3]。而隨著近年來醫學理論的不斷發展,無創心電圖檢查在應用過程中檢查結果明確具有較強的重復性。而在臨床實際使用過程中,包括常規心電圖檢測和心臟磁共振檢測臨床上對于兩種方式的診斷優勢存在一定的爭議。心臟磁共振在應用過程中能夠通過對患者心臟進行全面且有效的診斷,明確患者的心臟波動狀況。
綜上所述,在對心肌病變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應用心臟磁共振進行檢測,能夠更為清晰的明確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狀況,對于患者后續治療方案的應用來說也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陳勝利.心肌磁共振延時強化成像在冠心病診療中的應用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07):13-14.
洪雪冬.心臟磁共振對原發擴張型心肌病左心整體功能和心肌纖維化的應用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9.
楊雪瑤,栗佳男,韓燁,賀毅,張麗君,王月麗,宋現濤.應用心臟磁共振成像評估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供血心肌活性研究[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9,27(01):28-34.
慕家盛,陳啟稚.心臟磁共振診斷非缺血性心肌纖維化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8,34(01):91-95.
栗佳男,張麗君,賀毅,呂樹錚,宋現濤.心臟磁共振成像診斷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心肌活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09):5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