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在急性腦血栓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選取我院接收84例急性腦血栓患者,納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設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常規神經內科護理;觀察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同步進行綜合康復護理干預。統計護理前后肢體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結果:3周后兩組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可改善急性腦血栓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
【關鍵詞】急性腦血栓;康復護理;肢體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急性腦血栓的發病原因主要是血栓栓塞腦血管,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則可能發生嚴重的后果。本文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探究患者發生急性腦血栓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臨床獲益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84例急性腦血栓患者(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20 例,女22 例; 患者年齡54~76 歲,平均(69.3±13.9) 歲。觀察組中,男性24 例,女性18 例;患者年齡51~77 歲,平均(65.9±17.3) 歲。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平均年齡、性別、體重指數等一般資料方面無差異 (P>0.05),可進行比較。
1.2 研究納入與排除標準(1)明確的腦血栓診斷(有CT或磁共振影像學支持),(2) 病程≤7天; ( 3) 可正常配合臨床診療工作。(4)排除肢體殘疾,意識障礙患者。(5)排除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患者。(6)排除精神異常患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及護理。
1.3.2 觀察組 在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及護理基礎上由專人針對患者病情制定綜合康復訓練計劃,包括(1)心理康復護理;緩解患者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2)肢體康復護理:協助患者完成關節運動,保證每一關節活動次數不小于5次,每日控制患者握手鍛煉兩次,另外當患者肢體呈弛緩狀態時,實施拮抗肌電生物反饋物理治療等理療;(3)語言康復護理:要求患者完成伸舌頭、對口型和鼓腮等動作,每一動作重復5 次以上,陪伴患者進行言語訓練。
1.4 觀察指標(1)腦血栓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2)腦血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記錄兩個時間段的患者數據:治療開始時與治療3周后。
1.5 療效評價(1)運動功能: 以Fugl-Meye評定法評定患者運動功能變化情況,該方法為百分制,以分值高低反映運動功能的強弱。(2)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包括10項內容,同樣為百分制。數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相對獨立性越好,對他人的依賴性越小。該指數規定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患者分數需在60分以上,40~60分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他人的幫助,20~40分的患者生活則需要很大幫助,界定20分以下患者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1.6 統計學方法 收集本研究中急性腦血栓的患者資料,采用SPSS17.0系統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用于觀察組和對照組計量資料的比較,P < 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 治療前,觀察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32.6±5.8)與對照組(32.7±5.7)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60.9±4.5)明顯高于對照組(45.7±5.3),P<0.05。治療前,觀察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17.8±4.2)與對照組(18.9±4.7)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30.9±3.9)明顯高于對照組(21.3±4.3),P<0.05。
2.2 日常生活功能評分 治療前,觀察組日常生活功能評分(22.4±3.8)與對照組(21.7±4.1)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70.2±6.8)明顯高于對照組(50.7±6.0),P<0.05。
3 討論
急性腦血栓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尤以老年人群多發。急性腦血栓患者預后差,不僅使患者本人受疾病困擾,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目前對急性腦血栓的治療仍是以神經內科基礎治療為主,這種方式著重于患者急性期的轉歸,但對患者最終預后效果卻有所忽略。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綜合治療,多方面對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康復訓練,或許會降低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并對后期患者肢體運動的恢復起到幫助。早期康復訓練主要指循序的進行一些被動訓練,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具體方式,比如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四肢擺放或變換體位等;另外當患者的病情相對平穩時,可鼓勵患者進行早期站立甚至行走等方面的訓練。有研究顯示,對急性腦血栓的患者早期進行站立或步行方面的行為訓練可使患者后期的活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升,并降低偏癱和異常步態的發生率[1]。
李淺峰等人的研究認為,急性腦血栓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有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2]。楊俊飛等針對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研究則顯示,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可有助于患者恢復肌力和神經功能,同時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提升作用[3];本研究同樣證實,早期綜合康復療法可使急性腦血栓患者獲益,并佐證早期綜合康復療法在急性腦血栓患者治療中的可操作性,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宋東慶,李淑景,王玉春,張正壽,譚通.早期康復治療在ICU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8,46(02):171-173.
李淺峰,王玉龍.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血栓腦梗患者的臨床效果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02):173-174.
楊俊飛,黃斌,季倩.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血栓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8):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