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芬
【摘 要】目的:探討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本院2017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40例。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在該基礎上對研究組給予治未病思想干預措施。觀察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結果:研究組護理1周、護理1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采用治未病思想可提高患者遵醫依從性,有助于患者的逐漸改善血糖水平,并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關鍵詞】治未病思想;糖尿病;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前言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慢性病,多發于中老年人,以胰島素分泌缺陷作為臨床特征,該疾病還會出現進展性病變,引起各種并發癥,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為了預防和控制患者引發并發癥,需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增強患者的體質,約束自身行為,堅持用藥控制血糖和低糖、低鹽、低脂的飲食習慣。治未病思想能夠幫助患者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以達到早防早治的作用[2]。故本文對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協議書,該研究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納入標準: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年齡均在50歲以上。排除標準:中途退出研究;意識障礙;患精神病;合并急性重癥。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54-76歲,平均年齡(63.74±5.12)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13±2.23)年。參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4.62±5.34)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63±2.5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則接受糖尿病口頭健康教育、飲食結構調整,并電話隨訪、微信視頻督促患者堅持用藥治療,每日堅持有氧運動60min。
研究組在基礎護理中貫徹中醫“治未病”理念,實施干預措施。(1)在健康教育中以“未病先防”理念為指導,護理人員需積極告知患者空腹血糖受損以及糖尿病的概念和病因,并利用PPT生動講述糖尿病的危害和危重癥的轉歸,同時也要說明生活習慣和堅持藥物治療對該疾病改善的有效性。(2)在實施飲食護理、運動護理及口服降糖藥物護理中落實“既病防變”思想。①飲食調整。由營養專家和糖尿病防控人員對患者身高、性別、工作、年齡情況等計算每日所需能量進行計算,減少淀粉、油脂的攝入量。科學合理分配三餐分配,倡導家屬與患者食用粗制米、雜糧或面食,禁止蜜桃糖、蜜糖及相關制品,嚴密監督患者戒酒戒煙,肥胖者需要堅持低脂飲食,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病情穩定者可給予中藥膳食。②運動計劃。患者的運動類型主要包括健身操、太極拳、步行、慢跑、步行、游泳等為主,根據個人體質和耐受力決定每日運動量,每次30 min,體力佳者運動時間可增至1 h,1次/d,痰濕者或痰熱者需適當增加運動量,以動為主;陰虛者需要勞逸結合,控制運動量;陽虛者以靜為主。③用藥指導。指導患者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忌增量或加量,定期檢測血糖、血脂、尿糖以及血壓,評估治療效果,有利于治療方案的調整。④生活習慣的培養。指導患者制定正常的日常作息時間表,順應四時的變化,每月微信或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的生活起居,患者糾正不良作息。(3)循辨施護。氣陰兩虛型患者督促其注意休息,引導患者關注血壓、皮膚、視力、全身癥狀的變化,貫徹治未病思想,積極預防并發癥。陰虛燥熱型患者,室溫維持20 ℃左右,濕度55%。多尿多飲者監測24h出入量,督促患者每日保持樂觀的情志。同時配合針刺,選取肺胃經穴,清燥熱,多飲者選肺俞、少商穴,多食者取足三里、脾俞、胃俞,每日針刺1次,連續治療10d。強化營養攝入,提高身體免疫能力,宜用西洋參、紅參等滋養腎陰。
1.3 觀察指標 檢測患者護理1周、1個月的空腹血糖水平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由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t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護理1周、護理1個月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6.23±0.24)mmol/L比(6.83±0.11mmol/L),(5.08±0.07)mmol/L比(5.87±0.12)mmol/L,t=2.20、20.17,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臨床特征的慢性疾病,也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該疾病若不積極防控,可引發諸多并發癥,危及生命[3]。目前,糖尿病并發癥防治已成為臨床管理糖尿病患者的重點和難點。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是一種預防疾病發生或發展的手段,也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該理念主要包括3種意義[4],第一是防患于未然;第二則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第三則是預后防治疾病復發。通過將治未病思想貫徹于糖尿病護理中,不僅具有強身健體之效,還可避免情志變動,有效避免疾病的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1周、護理1個月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在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生活干預、用藥指導等方面以治未病作為指導,培養患者養生習慣,適量的運動能夠改善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藥物指導適宜長期養生保健。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動靜適宜均可使臟腑和調、經絡通暢以及陰陽協調,從而逐漸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預防疾病病變。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實施治未病思想護理模式,可建立良好的飲食結構,還要實施運動保健、藥物保健等措施,以保證患者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從而達到遠期控制血糖水平的效果。
參考文獻
邵錚.糖尿病患者護理中治未病理念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2):168-170.
董勤.治未病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07):1266-1268.
高紹紅,曾柳紅,歐陽江華.中醫“治未病”護理干預在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09):7-9.
王小華,王開蘭.中醫“治未病”理念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延續護理中應用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08):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