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中圖分類號】R25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心理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可使孩子將來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童年時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孩子成人后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概率則比較低,甚至不太可能。因此家長們應該了解一些幼兒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正確的引導方法,才能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幼兒早期的心理衛生
幼兒在一至三歲階段已經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了,所以這個時期的心理健康就應得到重視。家長應盡早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幼兒,以確保幼兒心靈的健康發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母乳喂養至兩歲,所以斷奶是每個母喂養幼兒都要面臨的大事。但如果斷奶的方法不正確,則有可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有的母親為了給孩子斷奶會刻意和孩子隔離一段時間,有的用苦的、辣的食物替代母乳喂給孩子等,這些做法會讓幼兒出現哭鬧、拒絕進食、情緒不穩定等情況,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確的方法是:母親在計劃斷奶時做到循序漸進,在斷奶之前二、三個月里,就應有計劃地添加輔食(蛋糕、稀粥等食物),使斷奶達到“水到渠成”。
在幼兒時期,家長還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大小便控制的訓練。但這種訓練通常應該在幼兒兩歲半左右進行,不宜太早。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家長要保持情緒平穩,耐心進行,避免出現急躁、抱怨,甚至打罵孩子的情況。否則容易讓孩子的心理受到損傷。
同時家長也不要經常嚇唬幼兒,這也是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成人經常會講一些令幼兒害怕的事情來教育幼兒或者做出一些夸張而過激的動作,這會讓幼兒產生恐懼的心理,讓幼兒遇到相類似的事物時就會產生恐懼的情緒。比如幼兒的手不注意弄破流血時,家長如果表現的大驚失色的話,只會增加幼兒害怕和疼痛的感覺,讓幼兒以后對某件事情更加畏懼。幼兒通常還會根據家長的行為來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家長并不用因為一點小事就表現得大驚小怪,這樣只會讓孩子跟著懼怕某種事物,這樣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二、三到六歲幼兒的心理衛生
三到六歲的幼兒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這一階段被稱之為學齡前期。這一時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穩定的情緒。當孩子處于一個和諧的環境而且身邊的人都互相關愛的話,這就有利于讓孩子也養成關愛身邊人的習慣;如果孩子的父母經常吵架或打架甚至離婚,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容易產生恐懼、焦慮、自卑等情緒。根據研究表明,處于不和諧家庭的孩子容易患上口吃、夜尿癥等疾病。
處于學齡前期的孩子好奇心重,知識和經驗都相對缺乏,所以在整個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誤,家長應在孩子犯錯時及時糾正,但不能打罵孩子或大吵大鬧,更要避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家長對于孩子的錯誤應該及時的指出,讓孩子能夠充分的意識到錯誤,并且理解接受批評和教育,這樣才能夠及時糾正錯誤,樹立孩子良好的人格。在整個批評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現偏袒,以免讓孩子出現抵觸心理,從而不利于教育。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好方法。鼓勵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游戲能夠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來自于同伴的友誼對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獲得感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的研究表示,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的最好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家長如果運用合理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話,就能夠讓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得到顯著的發展。如果這個時期家長沒有進行合理的教育的話,那么孩子成人后就有可能出現人格或心理不健全的情況。怎樣才能使孩子心理健康呢?家長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關愛適度,避免溺愛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是獨生子就過于關心,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他,最終讓孩子成為自大的人。因此家長應該給予孩子適度的關愛,加強孩子的自主能力,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避免過于溺愛的情況發生。
(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家長在生活中不要用賄賂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應該讓孩子明白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這樣能讓孩子養成不完成義務就不能享用權利的習慣,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主行為。
(三)培養孩子與人相處能力,增強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學習,這樣能夠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同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做一些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比如讓孩子拿點輕的東西或完成一個小目標等,這樣能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增強孩子的積極性。
(四)創造和諧溫馨、民主的家庭環境
家長對孩子不要過于暴躁、嚴格、打罵等,平時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家長一度的過激行為有時會讓孩子出現自卑、害怕、暴躁、猶豫不決等不良心理,嚴重時甚至會讓孩子出現反抗、離家出走等過激的行為。
(五)尊重孩子,建立信賴感
家長不要欺騙和恐嚇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感,等到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孩子就不會再服從家長的指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更難以管教。同時家長也不要在孩子其他伙伴面前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讓孩子產生羞恥和丟人等情緒,同時也降低了對家長的信任感,很大程度上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六)適當地肯定、鼓勵孩子
當孩子取得某種成功或取得好成績時,可以進行適當的肯定和具體的夸獎,這樣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但切記不能浮夸過度,不然會讓孩子因此產生自大、驕傲、虛榮等心理,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當孩子處于困難時,應該和孩子一起來面對困難,教會孩子分析、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總之,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是人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所以家長們應該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在悉心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的同時,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培養孩子,才能夠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