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國


【摘 要】目的:探究如何在保持肛門形態功能的基礎上治療復雜肛瘺。方法: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一共收治300例復雜肛瘺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采用傳統方法治療,觀察組200例采用主灶切開對口引流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疼痛時間、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肛門外觀形態評分、肛門功能評分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半年復發率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主灶切開對口引流法可在有效保持肛門形態功能的基礎上有效治療復雜肛瘺,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肛門形態功能;復雜肛瘺;主灶切開對口引流法;傳統方法
【中圖分類號】R6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復雜肛瘺屬于肛腸科常見病,指患者有2個、2個以上的外口或內口,有2條以上瘺管、支管、盲管的肛瘺。該病多發于20歲至40歲的青壯年,多因肛門周圍膿腫破潰導致,臨床可將該病分為三部分:瘺管、內口、外口[1]。但因為復雜肛瘺的發病原因、發病形式各種各樣,因此臨床治療難度比較大。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兩種復雜肛瘺的手術治療方案對其肛門形態功能的影響。本研究探究分析如何在保持肛門形態功能的基礎上治療復雜肛瘺,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一共收治300例復雜肛瘺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觀察組200例。對照組有男61例,有女39例;年齡在22-65歲,平均(43.87±5.92)歲;病程在1-9年,平均(5.0±1.7)年。觀察組有男115例,有女85例;年齡在23-65歲,平均(44.29±6.12)歲;病程在1-9年,平均(5.1±1.9)年。兩組復雜肛瘺的臨床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100例采用傳統方法(切開掛線方法)治療,在患者的肛瘺外口制作一個放射狀切口,切口順著肛門的外括約肌外側延長,切開長度根據患者的瘺道合理規劃,保證可充分引流。用電刀切開內口兩側黏膜,徹底清除內口的感染壞死組織。順著瘺管穿過括約肌,進行掛線,保證松緊適宜。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囑咐患者術后24h排便,排便后給予高錳酸鉀水清洗,定時換藥直到恢復正常。
觀察組200例采用主灶切開對口引流法治療,術前超聲定位,使用探針探查瘺管的走形以及主管位置,在對應肛緣制作梭形切口,使用電刀切除切口內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內口則實施鈍性分離,直到瘺管。左手食指進入患者直腸,右手使用探針探查瘺道,從內口探查,令探針勾出肛門,確定瘺管涉及到的括約肌范圍。以探針為引導,使用電刀逐層切開探針勾起的組織及管壁。在肛瘺外口順著支管的部位制作梭形切口,但不可超出肛緣,切除切口內的增生組織,擴大外口,達到引流目的。使用刮匙搔刮支管的管壁,令主管與支管連通,將乳膠引流管置入支管達到主管切口,將引流管縫扎固定。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囑咐患者術后24h進行排便,排便后使用碘伏、雙氧水清洗,沖出分泌物和壞死組織。
1.3 觀察指標
兩組復雜肛瘺的(1)術后疼痛時間、創面愈合時間;(2)術后肛門外觀形態評分,采用4分法評估,0分為肛門外觀形態正常,2分為肛門變形,4分為肛門移位;(3)術后肛門功能評分,采用全國肛腸外科會議制定的肛門功能評分評定標準制定,0分為肛門功能正常;2分為排便功能正常,但有少量糞便污染內褲現象;4分為無法控制液體大便,但對半固體或是固體大便有一定的控制能力;6分為排便困難,需借助手或是開塞露協助排便。(4)術后半年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疼痛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疼痛時間、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一。
2.2 兩組術后肛門外觀形態評分、肛門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肛門外觀形態評分、肛門功能評分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二。
2.3 兩組術后半年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半年復發率2.5%(術后半年有5例患者復發)小于對照組術后半年復發率9%(術后半年有9例患者復發),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復雜肛瘺的手術治療方法一直都是肛腸科的熱點與難點,手術方法多且步驟繁雜。傳統掛線療法經過多年發展、完善,如今已經成為了復雜肛瘺的常用治療方法。但有研究[2]指出,采用傳統掛線療法治療復雜肛瘺,仍有不少患者有術后復發或是術后肛門失禁現象發生。因此,探究一種新的,更為有效的復雜肛瘺治療方案勢在必行。主灶切開引流術是我國臨床如今用于治療復雜肛瘺的一種手術方案。臨床有研究認為,該方案能夠找到、切除內口和附近肛腺,可有效治愈肛瘺的同時預防肛瘺復發。且該手術對肛門括約肌造成的損傷比較小,術后瘢痕較小,可避免肛門畸形,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肛門外形美觀對稱,肛門功能完善[3]。
由上可知,主灶切開引流術可有效治療復雜肛瘺,可減少對肛門外形、肛門功能的損害,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惠.主灶切開對口引流法與切開掛線法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科學,2019,9(2):204-206,210.
黃偉波,張祿芳.高位復雜性肛瘺的手術方式選擇及預后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2):396-398.
高昆.中藥藥線對口引流法與高位掛線低位全部切開術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臨床比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6):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