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秀


【摘 要】目的:研究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結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者50例,按雙色球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分別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25例。兩組受檢者均抽取五毫升的空腹靜脈血,并將血樣裝入不同試管,對參照組血液樣本不進行溶血處理,對實驗組血液樣本進行溶血處理。觀察并對比兩組血液樣本檢測結果,分析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效果的影響。結果:兩組患者血液樣本在堿性磷酸酶、總膽固醇、乳酸脫氫酶、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鉀離子濃度這六項生化檢驗項目上具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溶血現象會對血液檢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想要確保血液檢驗結果的高準確率,必須嚴格執行血液檢驗的正確操作流程。
【關鍵詞】溶血;血液;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溶血現象指的是血液的紅細胞產生破裂、血紅蛋白從紅細胞中滲出混入血清里的現象。溶血產生后,血液指標會發生相應變化,并會引發其他病癥[1],因此為了減少溶血現象的發生,必須對血液生化檢測進行嚴格規范。本文對受檢者的血液進行溶血處理,分析溶血對血液檢驗的具體影響,詳細內容如下文所述。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基本信息 選用本院于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時間段內收治的50例體檢者,其中25例血液進行了溶血處理,設為實驗組;另外25例沒有進行血液溶血處理設為參照組。兩組均進行空腹靜脈血抽取,參照組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為21至54歲,平均(33.89±0.13)歲。實驗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為20至55歲,平均(33.76±0.31)歲。經比較,兩組受檢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分組:兩組體檢者在空腹狀態下采取五毫升靜脈血液,分別裝入不同試管。利用室溫分離的辦法,在離心機的使用下進行標準分離,分離時間為十分鐘,轉速為每分鐘1200圈[2]。分離完成后,取一毫升血清作為血液樣本,作為參照組,以同樣的方式取一毫升分離血清作為實驗組血液樣本。整過操作過程由專業人員操作,確保血液樣本可以一次性完成采集。檢查方法:檢驗機器為自動血液生化和電解質分析儀以及配套檢測試劑。通過血液生化分析儀對兩個組別的血液樣本分別進行檢測,主要為血液中的生化指標做重點分析,并通過電解質分析儀對血清樣本中的鉀離子濃度進行檢測[3]。最后對實驗組血液樣本進行溶血處理,具體方式為:通過玻璃棒將血塊碾碎,在離心操作時肉眼可見血清樣本為紅色時,對血液樣本做檢測,檢測其血紅蛋白濃度情況,若結果表明血紅蛋白超過毎升1.5克,則表示樣本產生溶血現象,可以進行實驗[4]。
1.3 觀察指標 檢查并記錄受檢者血液樣本生化檢驗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 SPSS16.0軟件對受檢者檢測后產生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計算,計數資料通過百分率顯現,通過實行驗算,計量資料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受檢者血液樣本生化檢驗結果的比較
實驗組受檢者的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的指標結果均與參照組對應指標結果存在顯著差距,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受檢者生化檢驗結果的比較
實驗組受檢者的血鉀大小、總膽固醇、堿性磷酸酶的指標結果均與參照組對應指標結果存在顯著差距,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血液里涵蓋了不同的生化指標,所以在臨床治療時,往往會主動通過血液檢驗的形式來取得患者治病的有關資料,可見血液檢驗對患者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但是在血液采集、觀察和檢查的同時,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擾,包括血液樣本的保留時間,都會對檢查結果造成影響,其中溶血現象就是影響因素之一[5]。溶血指的是紅細胞溶解,也就是紅細胞破裂后血紅蛋白溢出現象。毒素和理化原因都會造成溶血,血液采集后,人體外的血液受到低溫、瞬間解凍、強力動蕩、酸堿過度等狀況也會產生溶血。溶血主要分為體內、體外兩種,體內溶血指的是物理、化學和藥物毒性引發的溶血;體外指的是低溫冷凍、血液采取、強烈震動和水溶等體外原因形成的溶血,也包括遺傳基因形成的紅細胞脆性過高[6]。本研究結果表明,血液標本出現溶血現象后,檢測結果中的相關生化指標會發生變化,對檢驗結果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
綜上,溶血現象會對受檢者血液檢測結果造成影響,影響對患者的準確診斷和后期治療,檢驗人員要加強對血液檢驗的重視,嚴格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和存儲的檢驗操作,避免發生溶血現象,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胡曉會.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效果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7):116.
薛傳亭.分析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結果的影響[J].系統醫學,2017,2(12):13-16+19.
劉俊峰.探討溶血對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05):109-110.
謝海云,李優明,秦燕,劉三妹.血液標本采集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探討[J].藥品評價,2016,13(11):39-41+44.
孔春晶,盛福德.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6):109.
安玉生.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的影響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