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婷


【摘要】? 目的?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0月- 2022年10月醫院診治的產婦及新生兒3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年齡、孕周、體重、分娩方式、分娩期間總產生時間、產次組間均衡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15例和觀察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觀察兩組服務流程滿意度、對母嬰知識的掌握情況、母乳喂養率等。結果? 采用母嬰床旁護理后,觀察組服務流程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母嬰知識掌握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30天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婦產后護理中進行應用,能夠提高產婦的滿意度,從而改善產婦對母嬰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對母嬰的護理質量。
【關鍵詞】? 母嬰護理;新生兒;滿意度;母嬰知識
中圖分類號? R47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05--03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護理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產婦產后護理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同時國家二胎計劃的實施,導致我國的二次孕產婦增多,對孕產婦護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1]。產婦行產后護理干預的目的在于改善其產后狀態,使母嬰機體健康水平及產婦產后恢復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改善產婦就診體驗。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在堅持母嬰產后安全為主要原則的前提下,遵循一切以母嬰為關注點,將傳統護理模式進行進一步轉化[2]。本研究通過臨床對比實驗,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0月- 2022年10月醫院診治的產婦及新生兒3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年齡、孕周、體重、分娩方式、分娩期間總產生時間、產次組間均衡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觀察組產婦平均年齡29.11±2.13歲;平均孕周34.41±1.42周;平均體重73.64±6.45kg;產婦分娩方式:7例為剖宮產,8例為自然分娩;產婦分娩期間總產程時間7.12±1.45小時;產次:經產產婦5例,初產婦10例。觀察組產婦平均年齡30.42±2.12歲;平均孕周34.39±1.52周;平均體重73.82±6.52kg;產婦分娩方式:6例為剖宮產,9例為自然分娩;產婦分娩期間總產程時間7.21±1.39小時;其中經產產婦7例,初產婦8例。兩組患者年齡、孕周、體重、分娩方式、分娩期間總產生時間、產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產婦產檢資料、個人信息等完整;經剖宮產或自然分娩娩出胎兒;母嬰分娩后狀態良好,無分娩并發癥、合并癥及風險事件等;產婦分娩后精神狀態良好,溝通交流正常,個人意愿能夠做準確、清晰表達。經本單位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產婦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2)排除標準:高齡產婦;非單胎妊娠;母嬰狀態欠佳,分娩后續接受相關治療;產婦患有精神類、心理健康類疾??;超早產;產婦或其家屬存在視聽功能障礙;妊娠期間患有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內容包括:新生兒相應疾病的調查,對新生兒實施體檢,排查其有無新生兒疾病及先天性疾病、遺傳疾病、肢體殘疾等,評估新生兒身體健康水平。新生兒接種疫苗,并對其實施衛生清理、沐浴,并為其穿著家屬所提供衣物、以包被對其進行包裹。
1.2.2? 觀察組? 采用母嬰床旁護理,內容包括:
(1)新生兒護理:大部分新生兒出生后的皮膚表面缺少溶菌素,容易發生感染或擦爛。因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徹底的做手消毒后再接觸新生兒,如果家屬或產婦存在感冒或皮膚感染等疾病,應盡量避免接觸新生兒。除此之外,新生兒尿布需要及時更換,特別注意新生兒的臀部,如果出現紅臀的現象,要使用適量的紅霉素軟膏進行涂抹。新生兒撫觸時間在5~10分鐘/次,每天兩次,能夠有效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做普及講解,告知其日常生活中新生兒沐浴、哺乳及衣物增減、休息環境等方面注意事項,并指導家屬為新生兒營造舒適睡眠環境,以增進新生兒對生活環境適應性。與此同時,宣講新生兒常見病、高發病,就致病成因、誘發因素、病癥反應特征、危害性等做細致說明,以增進家屬對于新生兒常見病防控意識,有助于新生兒未來成長發育。
(2)母嬰飲食護理指導:告知產婦如何科學喂養新生兒。重在強調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性,讓產婦充分了解產后初乳能夠提高新生兒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指導家屬對產婦產后膳食結構進行調整,在加強營養物質補充的同時,飲食要保持清淡,并就傳統高油、高脂飲食對產婦產后恢復、泌乳等方面的影響做出細致、詳盡的講解,從而使產婦在分娩后,能夠均衡攝入營養,避免因營養攝入不均衡,導致其出現營養不良或乳腺疾病,維護產婦良好產后機體狀態.對于新生兒輔食方面,要適當添加,以確保新生兒的營養充足。
(3)產婦日常護理指導:產婦要加強自身身體情況觀察。密切關注產婦產后變化,比如產婦的惡露情況、顏色及味道等。如果產婦惡露現象長時間存在,并且惡露量多,顏色鮮紅,應馬上去醫院進行就診,防止病情出現惡化。除此之外,會陰部有切口的產婦,應告知其每個月對自己的傷口進行處理,保證切口清潔干燥,同時不要進行盆浴。45天內不要進行房事。母乳喂養的產婦在對新生兒哺乳結束后,需要對乳房進行及時的按摩,同時進行吸乳,防治出現剩余乳汁堆積,預防乳腺炎等疾病的發生。
(4)心理支持:作為家屬,應給予產婦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留意產婦平時的生活狀態,觀察產婦是否會出現疲倦、失眠、抑郁等情況,如果出現產后抑郁、失眠等不良心理因素,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心理輔導,以保證產婦最快時間內適應當母親的角色。
(5)產后保?。寒a婦產后精神狀態有所恢復后,采取一對一面談方式,就產后常見情況、產后恢復階段常見病做講解說明,同時對盆底肌修復、產后生殖系統保健、婦科保健知識做細致講解,提高產婦產后相關知識認知,強化其產后保健意識,有助于對分娩后存在盆底肌損傷的產婦及時進行臨床干預,從而提高產婦生殖系統健康水平,對其預后生活質量做到有效保障。
1.3? 觀察指標
(1)服務流程滿意度:采用自制的評估問卷評價醫療工作中服務流程的滿意度,滿意度指標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2)母嬰知識掌握率:通過自制的評估問卷,對母嬰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分,主要分為完全掌握、部分掌握、不掌握三個標準,總掌握率=(完全掌握+部分掌握)/總例數×100%。
(3)母乳喂養率。
1.4? 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用Fisher確切概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服務流程總滿意度比較
采用母嬰床旁護理后,觀察組服務流程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母嬰知識掌握情況
采用母嬰床旁護理后,觀察組母嬰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母乳喂養率比較
采用母嬰床旁護理后,觀察組產后30天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產婦而言,分娩過程中體能消耗巨大,其機體各腺體激素分泌情況隨胎兒娩出將出現大幅度變化,身心狀態呈現明顯波動,易引發異常情緒,干擾產婦產后機體復舊。其產褥期生活質量、產后機體健康水平等無法得到切實保障,存在極大危害性[3]。
對產婦實施產后護理,調整其產后狀態,一方面可以減輕分娩對其機體生理功能影響;另一方面則可使母嬰健康得到維護,從而在產婦產褥階段,保持其生理及心理狀態穩定。避免產褥期疾病及產后并發癥,維護產后生活質量,促進產后生殖系統復舊,提高新生兒機體健康,保障其能夠健康成長[4]。傳統的產科護理模式,因時間集中等各種問題容易造成混亂。雖然具備護理干預作用,但效果不理想。其護理效果、干預作用不能達到預期,產婦對其接受度明顯不佳。母嬰床旁護理的干預措施、護理方式等方面均能夠充分符合產婦的各方面需求,且在護理過程中兼顧新生兒,因此也符合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特征[5]。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可以強化護理質量,對干擾產婦產后恢復、影響新生兒健康等因素,能夠做到充分管理及有效疏導。且護理過程中,個人精神狀態、母嬰健康等得到保障,使其產褥期生活質量提高[6]。通過構建產婦、產婦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良好關系,為優化護理服務進一步夯實基礎,提高產婦和家屬對醫院護理的滿意度,共同營造輕松、和諧的就診氛圍。母嬰護理模式是從傳統護理模式中慢慢演變出來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它改善了母嬰床旁護理效果,提高了產婦生活質量,相比其他產科護理干預措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護理作用、干預有效性等均較高。
本次研究母嬰床旁護理產婦母乳喂養率為100.00%(15/15),而采取傳統產科護理產婦母乳喂養率為53.33%(8/15)。張海顏等[7]在研究中指出,母嬰床旁護理能夠提高喂養成功率??梢娔笅氪才宰o理模式的實施,有助于增進產婦母乳喂養意愿,使其母乳喂養率得以提高。
綜上所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能夠提高產婦的滿意度,從而改善產婦對母嬰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對母嬰的護理質量。
4? 參考文獻
[1] 田利紅.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504.
[2] 路亞紅,張蕊娟.探究產科護理中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干預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48): 123,130.
[3] 劉建娟.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初產婦護理中的實踐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2):197.
[4] 徐小蘭.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初產婦護理中的實踐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6):1015-1016.
[5] 劉同花.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價值分析[J].系統醫學,2020,5(5):172-174.
[6] 盧蓉,鄭雪君,余麗華.“3H”護理模式在產科母嬰床旁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浙江醫學教育,2020,19(6):38-40.
[7] 張海顏,麥美紅,李敏婷.在初產婦產后護理中應用母嬰床旁護理對于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作用觀察[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2,20(2):163-165,172.
[2022-11-1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