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 黃翠
白內障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晶狀體代謝紊亂,使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導致視物模糊,為目前主要致盲性的眼科疾病[1-3]。 老年人因代謝功能降低、營養供應不足、合并慢性疾病等,導致晶狀體代謝紊亂或營養障礙致使晶狀體混濁,是白內障的高發人群。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為近年來國內外開展的新型白內障手術,具有切口小、組織損傷小、手術時間短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4-6]。 既往研究發現,手術切口方式與手術源性角膜散光具有密切聯系[7]。 因此,本研究觀察了不同手術切口位置超聲乳化術對白內障病人眼壓、視力恢復情況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以期為白內障的臨床手術治療方式選擇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白內障病人100 例,按照手術切口位置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對照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3~72 歲,平均(66.3±6.8)歲;晶狀體核Emery 分級:Ⅱ級20 例,Ⅲ級15 例,Ⅳ級15 例;術前視力:光感0.1~0.3 者21 例,0.04 ~0.09 者17 例,≤0.04 者12例。 觀察組50 例,男30 例,女20 例;年齡62 ~75 歲,平均(66.9±7.3)歲;晶狀體核Emery 分級:Ⅱ級22例,Ⅲ級16 例,Ⅳ級12 例;術前視力:光感0.1 ~0.3者21 例,0.04~0.09 者18 例,≤0.04 者11 例。 納入標準:(1)經三面鏡、裂隙燈顯微鏡等檢查明確為白內障,且為單眼白內障者;(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3)年齡≥60 周歲者;(4)無手術禁忌證者。 排除標準:(1)合并眼瞼閉合不全、干眼癥等其他眼科疾病者;(2)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者;(3)青光眼早期病人。 本次臨床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入選病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 組病人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于術前做好常規檢查以及相關準備,并進行洗眼、散瞳,眼部表面麻醉后,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聯合晶狀體植入治療。 對照組手術切口處為角膜,于透明角膜上做一長約2 mm 的板層角膜切口,超聲乳刀與板層角膜平行,下潛1.8 mm后需將刀尖進行轉向,方向為晶狀體表面并進入前房。觀察組手術切口處為角鞏膜緣,將球結膜剪開4.0 mm左右,向穹窿部分離約5 mm,利用超聲乳化刀進入病人板層鞏膜,并下潛到透明角膜層區域約0.5 mm 時改變刀尖方向,方向為晶狀體表面并進入前房。 2 組病人術后均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進行抗感染,定期復查,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1.3.1 眼壓:分別于手術前,手術后24、48 h,利用眼壓測定計(日本拓普康)測量2 組病人眼壓變化。
1.3.2 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分別于手術前,手術后7、14 d,利用裂隙燈(昆明諾金科技有限公司)檢查2組病人視力,并采用電腦驗光儀(北京恒奧德儀器儀表有限公司)測量病人角膜散光度。
1.3.3 炎癥因子水平檢測:分別于手術前,手術后7、14 d,采集病人患眼淚液,采用放射免疫試劑盒(Abcam)測定IL-6、TNF-α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手術前后眼壓比較 手術前,2 組病人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24 h,2 組病人眼壓均顯著升高,且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手術后48 h,2 組病人眼壓均恢復至術前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 組手術前后眼壓比較(,mmHg,n=50)

表1 2 組手術前后眼壓比較(,mmHg,n=50)
注:與手術前比較,*P<0.05;與手術后24 h 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間 對照組 觀察組手術前 13.29±1.34 13.36±1.36手術后24 h 21.52±2.38* 18.62±2.01*#手術后48 h 13.42±1.35△ 13.45±1.34△
2.2 2 組手術前后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比較 手術前,2 組病人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后7、14 d,2 組病人矯正視力均逐漸好轉,且觀察組均優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后7 d,2 組散光程度均明顯增加;手術后14 d,2 組散光程度有所好轉,但仍高于手術前水平,且觀察組均優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 組手術前后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比較(,n=50)

表2 2 組手術前后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比較(,n=50)
注:與手術前比較,*P<0.05;與手術后7 d 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間矯正視力散光(D)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手術前 0.42±0.04 0.43±0.04 0.72±0.08 0.74±0.07手術后7 d 0.82±0.10* 1.12±0.13*# 2.67±0.30* 2.02±0.21*#手術后14 d 1.09±0.12△ 1.56±0.19△# 1.43±0.15△ 1.14±0.13△#
2.3 2 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手術前,2 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后7 d,2 組IL-6 及TNF-α 水平均高于手術前,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手術后14 d,2 組IL-6 及TNF-α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手術前,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 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50)

表3 2 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50)
注:與手術前比較,*P<0.05;與手術后7 d 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間IL-6(pg/mL)TNF-α(ng/mL)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手術前 3.27±0.43 3.40±0.41 0.27±0.04 0.25±0.03手術后7 d 6.14±0.67* 4.62±0.67*# 1.23±0.15* 0.69±0.12*#手術后14 d 5.02±0.54*△ 4.03±0.54*△# 0.78±0.09*△ 0.46±0.07*△#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會相應地減少,晶狀體老化及代謝紊亂情況愈加明顯,極易引起晶狀體蛋白質變性渾濁,因此,老年人是白內障的主要患病人群,且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早期及中期白內障通過臨床用藥以后病情會減慢發展,病人視力也可稍有提高,但成熟期時藥物治療則無實際意義,目前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8-10]。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具有切口小、無痛苦、手術時間短、無需住院、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按照切口位置不同,可以劃分為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與角鞏膜緣切口超聲乳化術2種。 既往研究發現,手術切口位置對病人術后切口恢復時間、上皮恢復時間等均有影響作用[11]。 因此,本研究初步觀察了2 種手術切口位置超聲乳化術對白內障病人臨床療效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觀察組病人術后24 h 眼壓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但2 組病人術后48 h 眼壓均恢復至術前水平。 說明超聲乳化術中切口位置差異對病人術后眼壓恢復的影響效果不明顯。 為進一步證實手術位置對病人術后療效的影響,本研究觀察了2 組病人手術前后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2 組病人的散光程度均明顯增加,矯正視力逐漸好轉,且觀察組的矯正視力及散光情況均優于同期對照組(P<0.05)。 說明超聲乳化術可有效改善病人術后視力,且角鞏膜緣切口超聲乳化術在病人術后視力恢復方面更具優勢,對病人散光程度影響較小。既往研究顯示,手術切口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越遠,手術切口越小,術源性散光就越少[12]。
既往研究發現,角鞏膜緣切口術可降低手術對病人眼部造成的影響,此外還有利于控制患眼部位炎性反應狀態[13]。 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比較了2 組病人手術前后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 已有研究發現,IL-6 及TNF-α 水平的升高與延長病人術后恢復時間及降低術后視覺質量密切相關[1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7、14 d,2 組病人淚液中的IL-6 及TNF-α 水平均高于手術前,且對照組IL-6 及TNF-α 水平均顯著高于同期觀察組(P<0.05)。 說明超聲乳化術可引起病人術后炎癥反應,且角鞏膜緣切口超聲乳化術引發的術后炎癥應激反應較小。 推斷其原因可能與角膜緣聚集著豐富的角膜干細胞,角鞏膜緣為前房角的外壁,內有鞏膜靜脈竇和小梁網等結構,此處切口可避免干細胞的損傷。 另外,在超聲乳化術實施過程中應注重減少手術創傷并增加術后抗炎治療,以期提高病人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超聲乳化術中角鞏膜緣切口的應用價值更高,可促進病人術后視力提高并減少手術造成的術后散光度增加,有助于降低病人術后淚液中炎癥因子水平,為提高術后效果提供保障,可用于臨床治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