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嘉營 于寧寧 王雪純 王競卓 楊江瀾
(河北農業大學)
本次調研共走訪了河北省39家養殖場,其中包括7 家專業合作社。調研對象主要集中在保定市(15 家)、石家莊市(14家),占總體樣本的74.36%;唐山市3 家,邯鄲市、邢臺市、廊坊市各2 家,秦皇島市1 家。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9份,回收有效問卷38 份,回收率97.44%。問卷主要包括養殖場的基本信息、飼草料種植情況、乳制品加工情況三大部分,目的在于了解養殖場實施“種養加”一體化的可能性及其制約因素。

表1 調研對象養殖規模
從調研對象規模來看,奶牛存欄量在500 頭及以下的有11家,501(含)~1 000 頭(含)的19 家,1 000 頭以上的8 家(表1)。
從調研對象年齡來看,38 家養殖場管理者年齡在30~39歲的占比最高,為41.03%;其次是40~49歲年齡段的占比38.46%;偏低年齡段20~29歲和偏高年齡段50歲以上占比相同,均在10.00%左右。從調研對象的文化程度來看,養殖場管理者的文化程度均在小學以上,初中學歷占20.51%;高中及中專學歷人數占比33.33%;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為46.15%。表明調研的養殖場的管理者具有較高文化水平,這與河北省奶牛養殖業較高的規模化、專業化、智能化有較好的匹配度。從調研對象的經營年限來看,38 家調研對象中,有6 年以上經營年限的占比87.18%,經營管理及養殖經驗較為豐富。

圖1 影響養殖場飼草種植的制約因素
“種養加”一體化的首要環節在于“種”。種植飼草料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種植苜蓿比種植玉米每畝增收200 元左右。此外,良好的飼草品質是奶牛生長發育的重要保障,如苜蓿干草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僅可以促進奶牛健康生長,還可以提高產奶量和牛奶品質[1],對提升養殖效益有重要作用,但“種+養”結合的方式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2.1.1 土地流轉困難,技術、資金缺乏
調研的38 家養殖場中,9 家養殖場自養自種,其他養殖場未選擇種植飼草占比66.67%(圖1)。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地經營分散,且受土地指標限制,用地不足主要以小農戶種植為主,養殖場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飼草種植,難度大且費用高。
此外,缺乏專業的種植及貯存技術及資金占用問題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由于飼草深加工的配套設施投資大,同時運輸成本高且缺乏專業種植貯存經驗,因貯存不當造成的飼草營養價值流失和經濟損失,對于規模尚小的養殖場來說,是當下發展中難以承擔的風險。
2.1.2 降本增效不顯著,“種+養”模式認可度不高
制約飼草種植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種+養”結合效益不夠顯著,未能得到普遍認可。在調研的38 家養殖場中,有46.15%的調研對象認為種植飼草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有38.46%的調研對象對種植飼草是否可以降低成本持懷疑態度,有15.38%的調研對象認為種植飼草并不能降低成本。
究其原因,養殖場自己種植飼草雖然能降低200 元/畝左右的成本,但在種植收獲、糧食作物轉化成飼料的加工過程中需要專業的加工設備,小型經營個體難以承擔;大多數養殖場和種植戶沒有形成規模化的作業模式,作物收割、切碎、揉搓、打捆、裹包機械多為單一機械,各作業工序間動力套性差,而且很多青貯設施陳舊老化、生產效率低,直接影響了青貯的收貯速度和質量,難以進行規模化經營。總體看來,雖然養殖場種植飼草比收購飼草每畝降低近20.00%的成本,但對于小規模種植來說,總體效果并不顯著,且由于貯存技術不足等原因降低了青貯質量,影響了奶牛飼喂的營養水平。
2.1.3 政府補貼力度不足,養殖場缺乏種植積極性
調研中發現,有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有種植飼草的想法,但由于政府補貼力度不足,再加上土地流轉困難、信貸支撐力度較弱、專業技術培訓欠缺等制約因素,養殖場種植飼草的積極性不高。調研過程僅有邢臺市某家牧場種植了2 000 畝左右的飼草,享受到了飼草種植補貼,種植面積較小的養殖場沒有獲得政府補貼扶持。

圖2 制約養殖場加工銷售乳制品的因素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提出“支持奶農發展乳制品加工”,為奶牛養殖場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新方向。養殖場辦加工廠、銷售乳制品,有利于打破生鮮乳生產和加工分離的現狀,改善養殖場與乳品企業之間缺乏利益聯結機制、養殖場沒有議價權的現狀。但此模式在現實發展中遇到諸多問題。
調研顯示,九成的養殖場從未加工、銷售過乳制品,其中有77.78%的調研對象表示未來同樣不考慮加工、銷售乳制品。主要原因在于行業壟斷現象嚴重,產品競爭壓力大(27.78%)。從生鮮乳收購環節來看,大型乳品企業在生鮮乳價格、檢測結果、奶款結算、合同附加條款、奶站監督等方面均具有絕對話語權[2],養殖場權益無法獲得保障。另外,在乳制品消費市場,大型乳品企業依然占有品牌及市場的絕對優勢,行業壟斷現象難以破除是制約奶牛養殖場實施“養+加”發展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有19.44%的調研對象表示受生產加工技術的限制,難以獲得成熟的生產加工技術;16.67%的調研對象表示自身能力有限,沒有乳制品加工、銷售方面的能力;13.89%的調研對象擔心自產自銷風險大,8.33%的調研對象認為銷售市場小、利潤低;5.56%的調研對象認為生產資金不足且銀行信貸困難(圖2)。
調研的38 家養殖場中,只有4家養殖場自建鮮奶吧,將部分生鮮乳進行加工、銷售,但經營也存在不少問題。
2.2.1 生產技術不足,產品質量監管機制尚不健全
養殖場自建鮮奶吧生產巴氏鮮奶,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展業態,涉及到奶源質量監測、食品安全監督等多個部門監管。由于相關制度尚不完善,目前河北省僅出臺《河北省“奶吧”食品安全管理辦法》,且監管環節存在漏洞。一些不規范的鮮奶吧存在原料奶來源不明、生產工藝不規范、產品不檢驗等問題[3],有較大安全隱患,導致養殖場加工資質審批嚴格,難以擴大加工規模。同時,養殖場缺乏專業的乳制品生產加工技術及人才,導致生產的乳制品產品品類單一,且難以保障品質,無法突出巴氏鮮奶“鮮”的特色。
2.2.2 宣傳途徑單一,品牌建設不足
調研顯示,養殖場加工、銷售乳制品主要品類是巴氏鮮奶、酸奶等,其最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在于“鮮”,“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大大縮短了生產與銷售周期,保證了鮮奶的營養和口感,提高消費者信任度[4]。但保證“鮮”的同時,也限制了產品的銷售半徑。大多數產品由于貯存技術和運輸等問題,需專人配送,且大多供給當地消費者。產品的主要宣傳途徑在于顧客口碑,新市場難以開拓或拓展速度慢。
另外,養殖場加工、銷售的乳制品與大型乳品企業的知名產品相比,難以獲得消費者心理認同。由于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和乳制品市場開拓能力,產品品牌建設不足,不少鮮奶吧在經營一段時間后就關門停業了。
2.2.3 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拉動不足
2019年河北省奶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河北省乳制品平均消費水平僅為14.4 千克/人,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滿足健康需求人均奶類年消費為109.0千克,河北省乳制品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從消費結構來看,城鎮居民消費者乳制品主要是超高溫滅菌奶(純牛奶),對鮮奶及奶酪、黃油等高附加值產品需求少。在發達國家,巴氏鮮奶消費占98.00%以上,河北省卻不足5.00%。河北省消費者還沒有養成鮮奶鮮飲及食用高附加值產品的消費習慣,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仍以消費奶粉和常溫奶為主[5],消費水平跟不上“鮮奶吧”的高標準發展,使“養+加”的一體化模式發展遇到阻礙。
通過鼓勵養殖場開展承包、出租土地經營使用權和入股等土地流轉方式,將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的集中,鼓勵養殖企業自主種植飼草料,實現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堅持為養而種、以養帶種思路,通過“糧改飼”政策建設現代飼草料生產體系,鼓勵養殖場開展專業化、集中連片的飼草料種植、經營模式。政府通過支持種養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積極了解和學習農經管理、農業科技信息、重金屬檢測知識等措施,盡大可能優化飼料生產體系。此外,還要對基地周邊大氣、土壤等各種可能影響政策實施的環境因素進行統計分析,以確定最具可靠性的種植環境。
大多數養殖場負責人養殖經驗豐富,但一線員工和基層管理者文化素質較低,種、養、加技能把握不夠精確。因此對組織內成員進行知識普及,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尤為重要。加強養殖場員工在飼草種植、加工和秸稈飼料化利用等方面的技術培訓,支持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幫助員工進一步了解全株青貯飼料生產、儲存和加工等方面的專業技術。要拓寬知識培訓內容,培養奶業方面綜合性人才,提高員工綜合素質,為奶業一體化發展提供穩定有力的保障。
政府要對種養加一體化鏈條上的各方成員在定價、生產、質量管理、技術支持等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6],充分發揮奶業協會作用,對成員間的利益分配進行引導,規范企業根據生產成本定價,對乳制品價格進行嚴格控制,減少由于生產成本上升經營利潤下降導致的養殖場生產積極性不足的現象,避免奶源生產大幅波動、生鮮乳生產徘徊不前。完善奶業支持政策,扶持幫助養殖場進行規模化、專業化飼養,政府的支持能有效較少自建養殖場的風險,減少養殖場發展動力不足現象的發生。
資金補貼與支持還能有效緩解由于乳品企業自建養殖場減少使用本地奶源,出現的“奶賤傷農”現象,減少中小規模養殖場出現破產的現象。加強一體化經營的扶持推廣,調動養殖場、乳品企業等多方積極性,提高奶源自給率。運用市場手段,建立穩定緊密的一體化生產經營服務體系[7]。對奶業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進行合理的約束和引導。
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包括對生鮮乳的質量檢測、生產要素的質量檢測、最終產品的質量檢測等[8],從奶源上保證乳制品質量安全。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引導并嚴格監管養殖場及乳品企業等按標準化要求進行運營,以解決養殖場加工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原料奶來源不明、產品檢驗不合格等問題。產品質量的保證不僅需要質量監管體系的建設,還需要相關部門監管力度的增強,以及養殖場和乳品企業的積極配合和努力,真正增強產業鏈參與者的責任意識和管理水平[9]。
創造企業的品牌文化,對乳制品的種類進行研發與創新。研發多種多樣的產品種類,增加銷售優勢。積極與學校、社區、寫字樓等進行對接合作,按預定按量進行產品配送,在增加銷售額的同時也能提高知名度。通過媒體、科普等手段對巴氏鮮奶、奶酪等高附加值產品進行宣傳。開展互聯網銷售,利用互聯網對企業進行宣傳與推廣,挖掘河北省乳制品的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