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平
(信陽農林學院)
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化解農業風險、穩定農民收入、防控農民因災致貧與返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與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等作用,是推進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內在需求,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1]。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7次聚焦“三農”,每年都對發展農業保險提出了明確意見,實時指出具體政策要點和發展方向。自2007年保費改革后,農業保險取得了較快發展,對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可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目前農業保險整體發展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研究河南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有助于明確存在問題和挖掘背后原因,為河南省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提供有益參考。
河南省位于我國中原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且氣候災害頻繁,是糧食主產區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2018年統計數據,河南省平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6715.27億元,占全國的7.43%,排名全國第二。全國和河南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在2009-2018年期間均穩步增長,但河南占全國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反映出河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速度低于全國的增長速度,亟需采取措施加快河南省農業轉型升級,激發新的增長動力。開發和推廣貼合農戶需求的農業保險是轉移農業風險、解決農戶后顧之憂的有效工具,進而提升農戶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這期間河南省平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0725.05千公頃,占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9.23%,糧食作物總產量平均為6620.79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9.82%。河南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都僅次于黑龍江省,排名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傳統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故在河南省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能有效惠及更多農戶,提升整體農業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河南省農業生產在快速發展中也伴隨著頻繁的自然災害和動物疫病等,它們給農業生產經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損失,成為農業生產經營中不得不面臨的主要風險,其中2016年河南省自然災害造成了高達124.6億元的經濟損失。根據2009-2018年統計數據,河南省成災面積和受災面積居高不下,除2015、2016年外,受災面積均超過1000千公頃,成災面積均超過300千公頃。此期間,河南省平均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366.61千公頃,全國達28513.95千公頃;河南省平均成災面積534.69千公頃,全國有13649.04千公頃,可見全國范圍內自然災害一直以來都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大風險因素。其中,2017年水災受災面積比例達到74.19%,水災占總的受災面積比例平均達到28.55%;2014年旱災受災面積比例最高達到94.97%,旱災占總的受災面積比例平均達到41.54%。這期間,除2015年的暴雪災害、2018年的持續的低溫冷凍災害異常嚴重外,其他年份水災與旱災面積比例均超50%,由此看出,河南省農業目前主要自然災害是旱災和水災,并時有極端冷凍災害和動物疫病,這些風險可預防性較低,因而面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存在的較大不確定性,農戶特別是規模化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必要借助農業保險分散風險。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河南省一直在積極探索轉移農業風險的有效路徑。早在1951年河南省就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通過自主經營模式試探性地開展農業保險,后因政策性原因終止。直到1984年,省內農業保險又由該公司重新開辦,逐步恢復了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并不斷豐富險種。但由于政府扶持力度有限、財政補貼少、農戶參保積極性弱,這一階段的商業化經營始終是入不敷出。1991年,河南省開創了農村互助統籌保險模式。這一模式把之前的商業性農村保險轉變為互助互濟的非盈利性基金[3]。通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更為靈活的運作方式,該模式在區域范圍內實現了“以險補險”,獲得了多個省市的認可和推廣。但隨著保險企業改制、政府放權及專業人才匱乏等情況的發生,這一模式逐漸萎縮。
2007年,財政部在六個省份開展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試點,鼓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當年河南省內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2008年,河南省成為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省份,通過不斷擴大試點覆蓋范圍和豐富保險險種極大促進了農業保險的發展,自此河南省正式進入政策性經營階段。2014年,中原農業保險公司獲批成為省內第一家保險法人機構,為河南省農業保險科學化、專業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17年,河南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對多個險種的補貼政策進行了調整,短期內必然會影響農業保險規模,但長期而言有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2019年,河南種植業遭遇了大面積干旱,7月下旬秋作物受旱面積達到1536.8萬畝,重旱面積147.2萬畝,畜牧養殖業也遭遇了非洲豬瘟的重創,雖然采取了積極抗災措施和,但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而損失嚴重。說明農業保險在河南各地的落地情況并不理想,農業保險尚未完全發揮其規避農業風險作用。
從保險規模來看,河南省2005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68萬元,不足全國保費收入的0.1%。2007年河南省內展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在達到0.68億元,占全國的1.35 %。2008年河南省被納入中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省份,當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3.75億元,比2007年增加了4.5倍。到2018年,河南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增加到45.67億元,占了全國的8.07%。在2007-2018年期間,河南省農業保險規模在逐步增加,平均保費收入14.99億元,占全國的5.46%,位居全國第七位。相較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種植面積產量第二的排名,說明河南省需要提升農業保險與實際需求的契合度,提升農業保險銷量和覆蓋面。
農業保險的深度和密度是衡量其發展水平和社會作用的重要指標。利用2007-2018年統計數據,圖1列示了全國和河南省的農業保險深度和農業保險密度。河南省2007年保險深度僅為0.0176%,農業保險密度為1.11元/人,當年全國農業保險深度是其5.9倍,全國農業保險密度是其的6.49倍。從2007到2018年,河南農林牧漁總產值在不斷增長,除2010年和2014年外,其他年份農業保費收入增長速度更快,因此除2010和2014年外農業保險深度始終處于增長狀態。到2018年河南保險深度增加到0.5887%,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林牧漁總產值的貢獻不斷增加。隨著農業保險改革深入,農業保險的迅猛發展帶來保費收入持續增加,再加上城鎮化趨勢導致鄉村人口持續減少,到2018年,河南農業保險密度增加到98.47元/人,表明財政補貼保費在河南顯著促進了農戶需求,農業保險的滲透力度逐步增強。由此可見,從農業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來看,河南省起點低底子差,但隨著農業保險改革的深入,農業保險的深度和密度獲得了迅速提升,農業保險深度已超越了全國的平均值0.4984%,農業保險密度也與全國平均值101.61元/人接近。但與部分先進省份相比,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需要學習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強農業保險的開發和推廣,拓展農業保險深度和提升農業保險密度。

圖1 2007-2018 年全國和河南省農業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比較
河南省作為我國傳統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均居全國前列,但自然災害、動物疫病等多種風險威脅著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發展,每年都較大程度地造成了農業損失。河南省始終重視發展農業保險這一轉移農業風險和穩定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通過不斷深入的農業保險改革,使得農業保險的規模、深度和密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但仍需挖掘當前農業保險有效需求不足背后的原因,提升農業保險整體發展水平,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