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本文以廣東連山永梅壯族古村為研究對象,對鄉村旅游發展,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地對其鄉村旅游產業構建、空間開發、經營模式、運行機制、主客交流等各項發展狀態進行調研,實現鄉村旅游發展質量提升的實證分析,總結借鑒永梅古村鄉村旅游發展經驗,結合民族村寨的自身特色,提出民族村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 民族村寨 ; 旅游發展;" 響應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振興是要求和目的,鄉村是主體和對象,“三農”問題則是焦點內容,黨和政府再一次將農村農業農民的振興事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長期以來,民族地區村寨囿于地理區位、氣候環境、歷史發展等因素的限制,發展水平與普通鄉村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其復興之路必然是一個長期甚至困難重重的過程。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發展鄉村旅游無疑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實現自我突破、趕超發展的一條路徑。因此,民族地區如何調整思路,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 永梅古村自然人文資源概況
永梅古村位于廣東省清遠市連山縣永和鎮,四面環山,僅有向南河谷出口,宛如“世外桃源”,實屬“峒僚祖居地”,是一個壯瑤古村落,這里壯瑤漢彼此聯姻、和諧共處。村距縣城約10公里,國道323穿鎮而過,向南直達二廣高速縣城入口。全村人口1368人,278戶,土地面積二萬多畝,耕地面積二千多畝,以山地紅壤為主,自然環境優良,生態植被豐富,森林茂密,四季鮮明。
永梅古村包含松木嶺村、蒙峒村、日落更村等三個自然村,其中蒙峒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村以壯瑤族居
民為主,占總人口的70%;其中日落更村除兩家黃姓漢族外,其余都為梁姓瑤族;蒙峒和松木嶺兩個村100%村民都為蒙姓壯族。先人對后人留下一句話:“永遠不要到交通方便的地方住”。所以全國蒙氏家族世代都住在最為偏僻的地方——不是“水之源”,便是“山之巔”——但卻是現代城市人旅游度假的“世外桃源”。
3 永梅古村旅游發展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
3.1營造鄉村旅游休閑體驗型社區,構建鄉村旅游發展產業體系
為響應產業興旺的要求,永梅古村以旅游休閑體驗式社區營造為核心,通過挖掘、活化、展示,以及創新特色旅游吸引物,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加工業、農商旅文體康服務業融合等特色產業,構建從農業到加工業再到農業服務業融合商旅文體康等多種業態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2018年,在廣東財經大學嶺南旅游研究院的公益旅游幫扶下,編制了《永梅古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0)》并獲評審通過,同時掛牌“旅游扶貧、定點扶教”基地;2019年在廣東財經大學書記的關懷下,掛牌“鄉村振興服務研究基地”,并簽訂校-村基層黨組織合作共建協議。從此,永梅古村走上校-村合作共建的文旅特色村發展之路,準備沖刺廣東省AAAAA文旅特色村,促進農旅、文旅、體旅、康旅融合發展,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體系。
3.2保育山水生態與壯族文化,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生態宜居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每個鄉村旅游地必須具備的條件。2011年永梅村委會開始集資、借錢修路;2013年開始申請資金、引入資金進行拆遷、綠化、美化,發展特色產業,同步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同時,2011年向國家民委申請并于2012年獲準建設“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開始實施建設,挖掘壯瑤文化,進行文創美化;2017年被評定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永梅村期望通過挖掘、活化、展示,以及創新特色民族元素,包括歷史文化、民俗美食、聚落建筑、自然景觀、特色產業等方面建成“特色精品村”,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宜居村”。
3.3創新鄉村旅游組織形式,優化鄉村旅游經營模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為了保證村民獲得持續性收益,永梅村村主任帶領村民大膽創新鄉村旅游組織形式、優化鄉村旅游經營模式。2009年至2019年先后成立了6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和1個鄉村旅游公司,為農旅融合打下堅實產業基礎,提高了鄉村旅游發展組織化、集約化程度。其中,連山蒙峒古村旅游服務有限公司以“弘揚蒙氏壯族文化+生態旅游”為宗旨,以景區運營、品牌加盟為核心的農業文化旅游綜合性運營管理企業,團隊成員是“旅游專家+高材生+新農人+村委會”的組合,是踐行“校+村”合作加速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的落地團隊!主要業務包括研學旅行、康養旅游、土特產品、農業文創等。公司已有品牌“蒙峒古村”包含民宿、土特產、文創產品等,對加盟品牌民宿實行五統一管理,農特產品系列品牌實行統一的LOGO和統一的包裝。
3.4建立多元主體的運行機制,保障村民權益
永梅村委會把完善鄉村旅游運行機制,特別是經濟利益分配機制作為鄉村旅游響應治理有效目標的內在要求。在村黨組領導下,設立村鄉賢議事會(共商)、能人理事會(共建)、老人監事會(共享),實現鄉村自治。理事會,由村委會牽頭,村民自薦或推薦候選人,全民選舉產生,三年一期。全村實行先富與共富齊抓、統治與自治互動、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發展模式。通過創新創業、吸引就業、土地入股,以及村合作社或村股份平臺公司等手段實現合作共享、共同富裕。
3.5 轉變主客交流方式,打造鄉風文明村
文明鄉風體現了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同時還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更是現代人回味鄉情鄉愁的重要載體。鄉村振興背景下,突出村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提升村民精神風貌是鄉風文明的核心。永梅村作為旅游型民族社區,鄉村旅游發展以全體村民為主體,在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充分考慮本地居民的權益和利益。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休閑體驗式社區的空間功能定位,有助于主客互動項目產品的開發,而且在主客交流方式上從傳統的單向“游客為上”實現了向雙向的“主客共享”模式的轉變,主客之間亦客亦友,營造“遠者來,近者悅”良好旅游氛圍。
4 民族村寨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又是必須響應的新要求。永梅村參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主動對其產業定位、空間布局、主客交流、運行機制、經濟效益等各項發展狀態進行調整,以對接各項政策資源,實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響應。這些調整的結果直接作用于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態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了鄉村旅游發展質量的提升。在參考借鑒永梅村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路徑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民族村寨的發展實際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村寨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參考和思路。
4.1加強科學規劃,引領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旅游是涉及旅游、農業、林業、商務、交通、國土、金融等諸多部門和行業的綜合性產業,所以只有解決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保護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無縫銜接和融合,實現“多規合一”,才能解決原有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定位較低、范圍較小、內容較單一以及執行不嚴格等問題。民族地區地方政府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時,要明確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在城鄉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規范性、約束性和嚴肅性,落實體制機制保障,加強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政策傾斜。同時在規劃階段,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避免盲目開發造成的破壞或過度開發、重復開發。
4.2產業選擇要合理,強調功能建設
“產業興旺”的實現需要構建多元化的鄉村產業類型。首先,產業類型多元化發展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同構化傾向,也不能一哄而上,應選擇具備旅游發展條件的村寨開發,因地制宜選擇規劃其優勢產業,強調一二三產聯動發展。以旅游為突破口,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其次,強化功能化建設至關重要。利用民族村寨資源優勢,疊加旅游休閑元素,深挖優良生態文化環境和文化底蘊功能,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工程和旅游要素配套及相關產業融合。在產業定位上實現點到線的轉變,使鄉村空間轉型成為以居住、消費、商業功能為主導的綜合集散中心,成為具有輻射帶動、吸納創新的價值高地。
4.3堅持生態為基礎,走綠色發展之路
民族村寨以其獨特的村寨場域、民族資源、民族文化受到旅游者的青睞。環境是旅游之基,生態乃環境之本。旅游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規避“富了口袋”、“毀了生態”的開發模式。生態宜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民族村寨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的要求,遵循和貫徹實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強化監控,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自然生態空間,堅持以生態為基礎走綠色發展之路。
4.4保留民族文化底蘊,實現文化本土化在地化發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之根、生命之魂,因此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一直是民族村寨的神圣使命。民族文化在村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應被賦予更多元的功能和更豐富的內涵,而伴隨著鄉村振興的資本、技術、人等要素的涌入,村寨文化保護和重構的過程必然會經歷原生文化選擇性的保留與復興,村落精神文化的重新定位,在不斷的調適中重塑新的文化共識和族群認同。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物質文化的保存與修復,還是精神文化的調適與再造都要堅持保留民族文化底蘊,實現民族文化本土化在地化發展。同時,也可以有效推進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的建設。
4.5加強人才培養, 培養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實現治理有效和共同富裕的基礎。首先,民族村寨需要培養一支層次結構合理、敢作敢為的干部隊伍。讓這批人創新和引導村寨振興思路和方向,吸引更多鄉村精英的加入,帶動普通居民積極參與村寨旅游發展,培養發展內生動力,保持鄉村振興的活力和持久力,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其次,還要幫助村民改進觀念,幫助他們學習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能力, 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再次,還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培養和吸引新鄉賢回歸等方式引進高素質人才,作為“領頭雁”引領農民群眾提升旅游發展質量。
4.6優化經營主體利益關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應該堅持本地化經營為主,外部資本為輔的原則。因此必須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平衡外部資本逐利走向與本地民生保障要求的矛盾,確保鄉村社區本地經營者的話語權。地方政府作為利益協調者,要權衡集體與個人、長期與短期的利益訴求,通過多種方式確保本地農民成為最大受益者。政府可以適當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來改善村民在民族旅游中的參與地位,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作為村民發展基金,同時鼓勵村民以多種形式入股,比如資金、土地、技術、勞動、房屋等入股,以提高其參與旅游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利益分配機制、股權分紅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等,讓利益分配透明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1]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 陸林,任以勝,朱道才,程久苗,楊興柱,楊釗,姚國榮." 地理研究. 2019(01)
[2]村寨鎮化:城鎮化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路徑選擇[J]. 李忠斌,陳劍."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6)
[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邏輯與路徑選擇[J]. 銀元,李曉琴."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8(05)
[4]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研究[M].桂拉旦.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19-32.
[5]基于地方實踐的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邏輯與案例[J]. 孫九霞,黃凱潔,王學基. 旅游學刊, 2020, 35(3): 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