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水滴之于硯以便磨墨之用的器具叫硯滴,又稱做“水滴”。它是古代文人讀書習字所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之一,硯滴最早產生于什么時代,尚無實物可考。從理論上講,當有研墨器具時(原初的硯類)就應有注水的器具存在,那應該算是硯滴的雛形。據文獻記載自漢代開始出現了硯滴。目前考古發現的實物有東漢青釉蛙形硯滴和東漢陶質三足蟾形硯滴。硯滴產生時是以實用功能為主,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具有觀賞與審美價值。這其間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歷代都有生產,一直沒有間斷過。
硯滴的器形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類為圓形、方形、多楞形、象物形、異形等。其中壺形有嘴的也稱“水注”,圓形無嘴的也可稱“水丞”。硯滴的構造主要分器身、出水口、進水口(氣孔,控制水流量之用)等部分,硯滴的規格不大,以一手把握方便為準,一般高度為6厘米左右,其中也有體積較大的主要以觀賞功能為主的硯滴。硯滴的質地有多種,主要是瓷質,另有銅質、錫質、石質等。
硯滴的產生和發展是和陶瓷藝術的發展分不開的,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硯滴在多數情況下是以陶瓷的質地出現的。從實物來看,整個硯滴的歷史可說是一部小型陶瓷史。
早期的硯滴(這里主要指漢至南北朝)主要是以實用功能為主,題材以蟾、龜等古代靈獸較常見。選取靈獸類為題材是和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習俗有密切關系的。材質除青銅外(青銅制多為少數上層貴族使用),瓷質硯滴較普及,而且多是青瓷制?!讹嬃鼾S說瓷》中就有記載:“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后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龜。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這一時期的硯滴往往小器見大,風格莊重而有神秘感。龜形硯滴的造型一般是一昂首爬行的烏龜,頸部劃螺旋紋,腹甲刻成蓮瓣,腹空,背上有口(進水口),嘴有一孔通腹,可以出水。
唐宋時期,隨著陶瓷藝術的發展與繁榮,硯滴作為陶瓷品類中的小型器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南北各地的許多著名窯口都有生產,如唐代長沙窯、越窯,宋代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等都燒制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硯滴,反映出當時各窯口制瓷的工藝特色和水準。唐代較有特色的硯滴是長沙窯燒制的品種,如醬釉螭形柄硯滴、青瓷綠彩壺形硯滴,這些硯滴形體雖小,但造型豐滿,風格端莊,仍可感受到大唐氣派。
宋代由于越來越注重觀賞及審美,硯滴作為文房的主要品種之一,在當時極受文人雅士們的喜愛,南宋趙希鵠著《洞天清祿集》把文房分為十類,硯滴列第七位:一古琴,二古硯,三古鐘鼎彝器(青銅器),四雅石,五硯屏,六筆格,七水滴,八古翰墨真跡,九古今石刻,十古畫。這時期硯滴所選題材也非常注重寓意與內涵,題材主要有人物、獸、瓜果等。其風格雅致,精巧,符合文人欣賞口味。這些硯滴制作工藝都十分精良,設計也很講究。如吉州窯帶吸管彩繪三足罐形硯滴,它是根據物理學的虹吸現象設計的,頗具科學性,即用時手指按住吸管孔,讓其產生負壓,將罐中的水吸起,于硯池中松開手指,水就能流出。這是一件設計和制作俱佳的精品。這時期也有一些鑄工考究的銅質硯滴,如青銅龍形硯滴,硯滴左右腹面鑄錢幣紋樣,龍首作出水口,意為流出龍涎,龍身作提梁。此硯滴設計巧妙,造型古樸而又透出靈氣。從藝術風格上看宋代銅質硯滴同瓷質硯滴相近。
元明時期,隨著青花瓷的產生和發展,開始出現青花硯滴,這些硯滴主要出產于景德鎮窯,如元青花船形硯滴,元青花三元文字硯滴,“三元”寓意連中三元,以勉勵學子刻苦讀書考取功名。同時期官窯也在燒制御用文房用品,有青花硯滴、筆架筆管等等,在這里且不作討論。元明時期的硯滴風格上基本保持文人化的格調,明代硯滴除了上述特征外,開始出現一些民間的民俗化的題材,如劉海戲金蟾、童子握蓮、牧童伏牛等。與前代相比在形制上也有一些創新和變化。如壽星硯滴,其外形為一筆架,壽星坐于中間,一頭有孔可出水,此乃筆架、硯滴二用,置于案頭使用十分方便。另有一件明代獬豸形硯滴十分少見,值得一提。獬豸是一種獨角獸,漢代楊孚《異物志》中有記載,“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贝双F的形象成為歷代正直、公正的象征。獬豸硯滴造型生動大氣,氣質威嚴,色白無釉,其風格具有早期遺風。將此硯滴置于案頭可時時告誡學子文人,處世為人要正直??芍^寓意深刻。
到了清代,硯滴題材更為廣泛,隨著各種色釉瓷的發展,工藝手段也更為豐富,除青花外,還有祭藍、醬釉、綠釉、粉彩等品種出現,風格也多樣化,這時期隨著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使用,硯滴已不僅僅是少數文人的把玩之物,產量和品種都大大提高,題材也更加走向民俗化、生活化。有人物、動物、鰲魚、瓜果等,如動物中的兔寓意多子多孫,羊取意吉祥如意,鰲魚則是取獨占鰲頭之意;宗教題材有布袋和尚、文殊菩薩等;還有和社會文化、經濟相關的題材,如鴉片戰爭后,國內提倡洋務運動,開始向西方學習,崇尚科學強國,于是當時的文人案頭上就出現了不少諸如“洋炮”、“洋船”、“洋車”等造型的硯滴,同時期也出現了大量制作精細的紫砂硯滴。其中也有少量風月題材,如“美人出浴”,器形為一美人半裸伏一石上,石下方有兩條游魚,魚在古時隱指性事。從這件硯滴上可看出當時風流才子們的那種含蓄與閑適情趣。
民國時期的硯滴基本繼承前朝風格,但開始走下坡路。從實物來看,其藝術性、工藝、品種都不及前朝的水準,也缺少有創意的新品種。這種狀況是和陶瓷藝術的衰退分不開的。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民國瓷器的彩繪較前朝有其獨到之處。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這時期生產的硯滴也有不少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佳作,如汪野亭彩繪硯滴。汪野亭是民國時期景德鎮瓷繪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其擅長的是粉彩青綠山水。此硯滴的瓷繪正是汪野亭的拿手題材。另有珊瑚紅彩鯉魚銜珠硯滴,其造型優美,瓷質精細,具民國典型特征。
硯滴在我國有悠久的使用和制作歷史,但在工藝美術史、陶瓷史論著中卻很少涉及,能找到的文獻也都零星、散亂,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國基本上還是個空白。
(本文選自《中國歷代硯滴》 劉明編著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