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離不開市場,離不開交易,自然也離不開做古玩買賣的生意人。
多年的收藏活動中,打交道最多的是“鏟子”(有時候行內也稱為“鏟地皮”的)。所謂“鏟子”是指那些在鄉下或者挖掘工地一線搜尋各類文物的生意人。“鏟子”是買主私下對這類生意人的稱呼。
一般收藏者都愿意和“鏟子”交朋友做生意,是因為他們手上擁有最新的貨源,收藏者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第一手東西。“鏟子”生意做久了,便清楚地知道什么東西該賣給誰,誰出得起價格,收來的貨會直接送給需要者。
朋友趙某就是開封古城里這樣的生意人。
古城的生活慵懶緩慢,作為自由藝術工作者,更是散漫悠哉,一壺老茶能泡去一天陽光日子。
記得是2013年秋天的某個下午,我正與蠢風老師還有另外幾個藝術家朋友在畫室里侃得盡興,電話響起,是趙某打來的:
“三風哥,我剛在咱開封收來幾個油燈,你有興趣嗎?”
“啥樣的?”我問
“有獅子形狀的,有馬形狀的,還有幾個殘得看不出是什么形狀,應該也是油燈。”
“先來喝茶吧!”我迫不及待地回答。
一個電話,算是勾住了心,喝茶不香,說話也無心,據說這是一種收藏癖病,患了這病常會陷入茶飯不思的狀態。而治療這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入手上眼的藏品,藥到病除,百試不爽。
“咚咚咚”腳步襲來,趙某進門,拎著一個沾滿污泥的編織袋。
“這么多油燈?”我驚訝地問。
“不是,有些是瓦當。”說著,趙某笑呵呵地從編織袋拿出幾個油燈,有完整的,也有殘件。“都是剛收來的,給你們都帶來了,瓦當是給蠢風老師的,油燈是給你的。我知道你們需要啥,開封這個地兒,這些個東西也只能給你們。”
確實是幾個紅陶和灰陶的燭臺,初步判斷是明代物件兒,其中一件灰陶馬形燭臺(圖1)非常完整,一匹駿馬立于底座之上,馬鞍、韁繩等配飾刻繪生動精美,馬背上馱著固定蠟燭的圓形構件,構件上有陰刻的“福”字。
另一件灰陶獅形燭臺(圖2)雖有殘缺,但造型精美,氣勢不凡,是中國傳統的獅子造型,標準明代風格。前腿伸直后腿曲坐在底座之上,毛發刻繪精美流暢,背上馱著固定蠟燭的蓮花形臺子。
另有其他幾件紅陶燭臺,大多殘件兒,有的僅剩獅子頭,有的剩下半個身,另有一件人物形制的紅陶燭臺,雖只剩下胸部以下部位,但參照其他完整人形燭臺,不難看出這也是一件明代紅陶人形燭臺標本。
我一邊一件件細看,一邊清理,趙某一旁不停說著工地上收這些東西的不易,當然也不忘說這些東西的價值。
討價還價是古玩買賣中正常的事情,但今天我沒有特別在意。眼皮底下,恁多并不被人看好看重的燭臺,儼然一座座舞臺,有著一出出好戲等著上演。
趙某心領神會:“這些油燈,在地下埋了那么多年,今天出世,就是奔著你來,專門找你來的。”
我內心的喜悅不可名狀,說實話,在開封城內,能收到年份高的燈具是很難的:一是城市發展太快,油燈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二是各建筑工地施工挖掘時,都不太在意這些體積較小的民間陶質燈具,偶爾出土,也是殘缺不全。今天能得此幾件完整品,確屬幸運。
趙某顯然受到鼓舞,答應以后會多留心。
我也答應趙某,敞開懷抱,來者不拒,好茶伺候。
夜深人靜,在挑燈打理這些燈具的時侯,我想到關注文化的人才會發現文化,關注歷史的人才能發現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