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9年(己卯),1歲。
于右任先生祖籍陜西涇陽,父于寶文,字新三,長年在蜀經商。母趙氏,農家女,甘肅靜寧人。先生4月11日生于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乳名申生,學名伯循,字誘人,取夫子循循善誘之意。
1881年(辛巳),3歲。
母親去世,父親在蜀經商未歸。先生隨二伯母房太夫人寄住于房氏外家長達9年,由房太夫人一手帶大。
1885年(乙酉),7歲。
于楊府村從三水老儒第五氏讀書。
1889年(己丑),11歲。
隨房太夫人遷至三原東關,依三叔父于重臣。入毛班香先生私塾。
1895年(乙未),17歲。
趙芝珊督學陜西,先生以案首入學。
1898年(戊戌),20歲。
以歲試第一名補為廩膳生。
時陜西學政葉爾愷對先生文章尤為激賞,譽之為“西北奇才”。從此,先生聲譽漸起。葉任滿后,沈淇泉為繼任督學。因陜西連年荒旱,沈在東南募集款項,創設粥廠,特調先生出任廠長。
1900年(庚子),22歲。
入陜西中學堂,從游丁信夫先生半年。
1902年(壬寅),24歲。
從游朱佛光先生。
1903年(癸卯),25歲。
10月,參加陜西鄉試,以第18名中舉,受聘任商州中學堂總教習。
1904年(甲辰),26歲。
年初,由商州赴開封應禮部試。
1905年(乙巳),27歲。
與葉仲裕、邵力子等協助馬相伯先生籌備復旦學校。又與王敬方、張邦杰等發起創辦中國公學,并任兩校國文講習。
1906年(丙午),28歲。
4月,先生赴日本考察報業,并募集辦報資金。11月密謁孫中山,加入同盟會。
1907年(丁未),29歲。
4月2日,《神州日報》在滬正式出版,尤為注重民族精神之發揚,發行不久,銷量即超越滬上各報。
1908年(戊申),30歲。
3月26日,因廣智書局失火,殃及報社。先生另籌創建《民呼日報》。
1909年(己酉),31歲。
3月,主辦的《民呼報》出版。不久先生遭人陷害入獄,《民呼報》出刊不足3月即被迫停刊。8月20日,主辦的《民吁報》發刊,對日本之暴行進行揭露。先生又遭下獄,《民吁報》出刊僅50余日被封。
1910年(庚戌),32歲。
9月9日主辦的《民立報》出版。《民立報》的發展在第一階段重在揭發政府的腐敗及無能;在第二階段則宣傳革命,報社成為革命黨人聯絡的中心。
1912年(壬子),34歲。
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先生出任交通部次長。我國火車夜間行車即先生首議。
1913年(癸丑),35歲。
3月20日,先生送宋教仁北上至車站時,宋遭遇槍殺。先生愴痛欲裂!撰《宋教仁先生石像后題語》、書《宋教仁先生石像贊》。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于9月4日停刊。時袁世凱多方設計欲拉攏先生,遭先生嚴詞拒絕后,袁設法迫害以至通緝。
1914年(甲寅),36歲。
孫中山先生于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被推為總理,派先生主持陜西討袁事宜。
1915年(乙卯),37歲。
先生開始籌辦民立圖書公司,然終因經費周轉不靈事未成。
1917年(丁巳),39歲。
5月,先生間道返陜,與井勿幕、張鈁、茹欲立、胡景翼等籌劃策應西南共起討逆。后因陳樹藩阻撓,先生黯然返滬。
1918年(戊午),40歲。
抵三原,出任靖國軍總司令。
1919年(己未),41歲。
在極其艱苦的情境之下,先生堅持文化教育和宣傳,于三原先后創辦渭北中學、渭北師范、三原中學。并成立渭北水利委員會以應對旱災,今涇惠渠就修建于這一時期。
1920年(庚申),42歲。
是年直軍入關,先生退居三原西關民治小學校園中。時部將多有阻命者,軍令不行,先生憤離三原總部,獨游耀縣藥王山,尋訪北朝造像題記。
1922年(壬戌),44歲。
直奉戰爭爆發,8月與孫中山晤于上海。
10月,與葉楚傖、邵力子等創辦上海大學,并出任校長。
1923年(癸亥),45歲。
1月26日,奉孫中山之命晤段祺瑞。2月21日,孫中山抵廣州,陳炯明叛亂,先生招舊部樊鐘秀擊陳炯明,解廣州之圍。
1924年(甲子),46歲。
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先生當選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5月28日,伯母房太夫人逝世,先生倉促返滬,成服守制。10月,作《先伯母房太夫人行》。9月16日,直奉戰起,10月13日,胡景翼與馮玉祥、孫岳反直成功,電請先生北上。11月13日,孫中山先生自粵抵滬,間道日本經天津扶病進京。先生亦即整裝北上。是年,先生從一古董商手中買下正受日籍商販覬覦的100多塊墓志碑石,因其中有7對北魏時期的夫妻合葬墓志,先生將自己書齋命名為“鴛鴦七志齋”。
1925年(乙丑),47歲。
1月,中山先生病情加重,先生等5人組成北京政治委員會。
3月20日,孫中山病篤。因奉天之行迫不及待,先生僅于行前視遺囑草稿。及先生歸,中山先生已辭世。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由先生與胡漢民等16人組成。
1926年(丙寅),48歲。
1月,國民黨二代會召開,當選中央執行委員。6月,赴蘇聯敦促馮玉祥歸國,經蒙古道中倍歷險奇。9月17日,國民聯軍成立,誓師于五原。10月抵三原。11月國民聯軍解西安之圍。先生以總司令兼行省府職權。
1927年(丁卯),49歲。
2月,出任陜西省政府主席兼國民軍駐陜總司令。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2周年紀念日,先生于西安舉行革命大祭,建革命公園。開始研究草書。
1928年(戊辰),50歲。
任南京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
1929年(己巳),51歲。
2月,《右任詩存》由世界書局印行。8月至9月,先生赴陜省親賑災。
1930年(庚午),52歲。
3月,書《秋先烈紀念碑記》。創建斗口農事實驗農場。
1931年(辛未),53歲。
2月2日,就職監察院院長。7月6日,任第一次全國高等考試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25周年慶典,贈先生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32年(壬申),54歲。
夏,草書社于南京成立,12月遷上海。《右任墨緣》出版發行。
1934年(甲戌),56歲。
草書社正式更名為“標準草書社”。先生籌辦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于陜西武功正式成立。
1935年(乙亥),57歲。
1月,赴陜主持朱佛光葬禮。12月,連任監察院院長。
1936年(丙子),58歲。
7月,《標準草書千字文》出版。先生將收藏的380余塊碑石捐贈給西安碑林。
1937年(丁丑),59歲。
《標準草書》第2次修正,甫欲印刷而受戰事所阻。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先生至漢口,約集進步詩人籌辦成立民族詩壇,為抗戰助威。
1938年(戊寅),60歲。
1月,應周恩來、朱德之邀,為《新華日報》書報頭。5月,發表《全世界人士應為正義人道而動員》廣播講話。《標準草書》第3次修正本印行。
1939年(己卯),61歲。
1月,當選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春,周恩來數次與先生等人晤談,表示堅持團結抗戰到底。
1940年(庚辰),62歲。
著《牧羊兒自述》,自傳25歲以前事。《標準草書》第4次修正本印行。
1941年(辛巳),63歲。
2月,先生之學術論文《論中南半島之范圍與命名》發表。
10月,赴陜甘宣慰軍民并考察。至敦煌石窟遇張大千。在此發現西夏草書和晉代索靖《月儀》殘帖,尤為驚嘆。張大千談到敦煌文物流失嚴重,或被竊至國外,或為風化瓦解,乃國人之損失。先生抵重慶后,即向政府呈遞提案建立“敦煌藝術學院”。冬,《草書月刊》創刊。日寇入侵上海,標準草書社遷重慶。
1942年(壬午),64歲。
4月,為祝嘉所著《書學史》作序。7月,《標準草書千字文》第5次修正本于重慶出版。
1943年(癸未),65歲。
2月,《太平海》論文發表,引起學術界、政界的極大關注,先生亦自號“太平老人”。9月13日,先生再任監察院院長。11月,述作《先君子新三公墓表》。值河南大旱,先生受聘為“河南省臨時災童收容所”名譽所長,捐款60000元。
1944年(甲申),66歲。
1月,先生在由中國書學研究會編輯出版的《書學》雜志第2期上發表《標準草書與建國》。與詩界同仁共同編輯《中華樂府》期刊。
1945年(乙酉),67歲。
1月1日,于蔡元培誕辰紀念會上作《蔡先生之生平》講話,13日,在新聞學會演講《我還想作新聞記者》。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先生奮筆大書《中呂醉高歌》20首。8月28日,毛澤東赴渝進行和平談判,晤先生于寓所,席間論詩,對先生的《天凈沙·謁成陵》推崇備至。
1946年(丙戌),68歲。
5月,國民政府遷南京,監察院隨遷。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書“世界春秋”四字。
1947年(丁亥),69歲。
為預祝先生70大壽,重慶說文社特加印一批《標準草書》發行。《于右任先生書學論文集》由上海草書月刊社出版。
1948年(戊子),70歲。
3月,為賀先生70大壽,上海大學同學會結集先生詩作200余首成《右任詩存》。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在南京開幕,先生參與副總統競選。8月,高票當選監察院院長。《標準草書千字文》第6次修正本由中華書局出版。
1949年(己丑),71歲。
是年,國民黨中央派先生為談判特使,將赴北京,旋接張治忠將軍復電“暫勿來平”,先生引以為憾。9月,先生謁黃花崗,有《越調天凈沙·謁黃花崗》曲,并以標準草書書之,刻石置于黃花崗。11月28日飛臺北。
1950年(庚寅),72歲。
3月3日,先生約集詩人修禊于臺北士林園藝所,以該所養蘭甚多,榜其室曰“新蘭亭”。10月19日農歷重陽節,先生約臺北詩人登陽明山,成立臺灣詩壇,提倡詩學。
1951年(辛卯),73歲。
2月,先生病,診斷為腦部微血管阻塞,有中風癥狀,臥床40日,至此日漸步履維艱。7月,《右任詩存》第6次印本出版。《標準草書》第7次修訂本發行。
1953年(癸巳),75歲。
農歷三月,如約與諸同仁修禊新蘭亭。6月,《標準草書》第8次修正本出版。
1955年(乙未),77歲。
6月,先生赴臺南參加詩人節,并針對詩學的革新和詩人的責任發表演講。
1956年(丙申),78歲。
4月,作《房太夫人行述序》。
1958年(戊戌),80歲。
5月,臺灣各界在臺北中山紀念堂為先生設宴祝80大壽。6月,先生親往臺東參加詩人節并就詩學革新致詞。
1959年(己亥),81歲。
5月,先生生日,先生手臨標準草書出版。
1960年(庚子),82歲。
6月,撰并書《呻吟語序》,為《李普同書法專輯》書序。
1961年(辛丑),83歲。
《標準草書》第9次修正本出版發行,并以《百字令》再題標準草書。第10次修正本即將完成,因先生病而擱置。
1962年(壬寅),84歲。
1月12日,先生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又加注云:“山要高者,樹要大者。”22日日記又云:“葬我于臺北近處高山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24日,先生作《望大陸歌》,以鋼筆書于日記本上。農歷四月十一日先生生日,臺灣發行“元老記者”紀念郵票。
1964年(甲辰),86歲。
農歷三月二十日,先生生日,《右任墨存》出版。7月2日,接見大專院校本屆畢業僑生代表團。先生致詞,勉勵青年。此乃先生最后一次演講。8月,先生住榮民醫院。
11月10日晚8時,先生與世長辭,享年86歲。
(本年表轉載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