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硯滴又稱水滴,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專供研墨用的滴水器皿,是歷代文人墨客案頭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初古人研墨時,用的是各種形狀的水壺水盂等器皿,但在使用中發現,用水壺水盂往硯池里倒水時,水流量往往很難控制,于是就改進和發明了便于掌控水量、專門用于研墨時使用的文房用具,這就是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硯滴作為獨立的注水器具最早出現于什么年代已無從考證,《飲流齋說瓷》曾載:“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后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龜,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钡珡膫魇榔泛统鐾疗魑飦砜?,東漢時就已有了造型優美的熊形玉硯滴和青釉蛙形硯滴。因此,硯滴的出現早于或始于漢代已是不爭的事實。
硯滴的構造并不復雜,主要為器身、進水孔和出水孔三部分。器身盛滿水后,使用時先用手指按住一孔,在硯臺上一松手,器身里的水便會由出水孔流出,一按水便停止,可控制研墨時水流量的大小,極為方便。
硯滴的體積不大,多為中、小型器物,可單握于掌上,既便于研墨時使用,也便于平時把玩。少數大型硯滴多供觀賞之用,因使用及把握不便。
硯滴的器形千姿百態,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幾何形、象物形和異形等,題材多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地域習俗密切相關。如漢代與南北朝時期的硯滴,題材多為飛熊、臥羊、貔貅、金蟾等靈獸類,而到了宋代,硯滴的題材則已繁衍到人物、鳥獸、瓜果等眾多領域。其風格也由最初的莊重神秘轉向雅致精巧,從而也更加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
制作硯滴的材質十分廣泛,銀、銅、鐵、玉、水晶、象牙、犀角、壽山石、紫檀、黃楊木、竹根、瓷、陶、紫沙、獸骨,幾乎無所不包,但主要還是以瓷質為主。得益于我國陶瓷制造業的發達,歷朝歷代的大小窯口,如唐代的越窯、長沙窯,宋代的磁州窯、鈞窯、汝窯、吉州窯,遼代的赤峰窯,元、明、清時的景德鎮窯,都或多或少地生產過各類硯滴。因而,說硯滴的歷史就是一部微縮的陶瓷史,一點都不為過。
除我國外,日本和朝鮮也出產硯滴。日本以奈良、鐮倉時期出產的金銅(銅中摻金)硯滴和江戶時期出產的景泰藍硯滴最受人們的喜愛。朝鮮則以高麗時期(918-1392年)、李朝時期(1392-1910年)出產的白瓷、青瓷硯滴最為著名,此時期的硯滴不僅在器形上姿態萬千,在制作上也采用了鑲嵌、藍彩、鐵砂、辰砂和透雕等工藝,使器具更加精美。
硯滴在文房用具中屬小型器件,因其造型小巧、制作精良而備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宋代大詩人蘇軾就有“愁侵硯滴初含凍,喜入燈花欲斗妍”的詩句。硯滴傳世品較少,其名窯精品一直為藏家所追捧。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1996年11月,一件有傷的宋龍泉窯船式硯滴以9.9萬元成交;1997年6月,一件清中期的陳鳴遠款紫砂玉米式硯滴以5.06萬元成交;2000年7月,一件清白玉天雞硯滴和一件白玉瑞獸硯滴分別以33萬元和5.28萬元成交;2001年7月,一件清光緒年間的素三彩鴨形硯滴以1.76萬元成交,同年12月一件明代白玉瑞獸硯滴又以4.4萬元成交;2002年7月,一件清代銅鴛鴦硯滴以1.54萬元成交;2004年9月,在鄭州市中州假日酒店舉辦的河南省第二屆大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長10cm、寬4.2cm、高6.2cm的北宋汝官窯粉青釉鴛鴦硯滴拍出了1050萬元的天價,加傭金共計1155萬元。
硯滴用材廣泛,器形千姿百態,構造獨特,便于識別,市場價格相對低廉,是文房用品愛好者和工薪族收藏的較好選擇。
硯滴的防偽與鑒別
古玩的防偽歷來是讓人頭痛的一件事,不要說初涉收藏的新手,就是久混古玩場的“老玩蟲”,一不留神,也會打眼,賠了銀子又丟名。古玩的真偽鑒別是一門特殊的學問,鑒別者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長期的實戰經驗,才能煉就一雙洞察真偽的“火眼金睛”。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造假分子所使用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提高,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玩的鑒偽也需與時俱進,否則就有再交學費的危險。
硯滴作為一種文房用具,雖說現時也不具太多的使用價值,但隨著文房用具在藏界的走紅,也越來越受到相關人士的青睞和關注。然而由于早年受藏界“買大不買小,買站不買倒”觀念的影響,硯滴類的小器件一直沒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造假分子敏銳地覺察到這一市場空缺,便不惜工本地仿造了一批唐、宋、明、清的贗品推向市場,在本就充滿風險的古玩市場又理下了不少“暗雷”?!懊髦接谢?,偏向虎山”這雖說是廣大收藏愛好者的共性,然而在入市時,還是應謹慎小心,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為妙。
歷代的硯滴大多為瓷質,這里不妨先從瓷器的作偽說起。在瓷質硯滴的仿品中,造假者較下功夫和仿得較真的,多為高古瓷質硯滴,如晉越窯青瓷,以及唐邢窯、長沙窯,宋磁州窯、耀州窯、哥窯、龍泉窯、吉州窯等窯口所產的硯滴。常見的作假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是做土銹法。因明以前的硯滴幾乎都是出土物,器物長年在土中掩埋,本身必然有一股土浸味,一般鑒定時都用水浸濕器物的底部,或用口水沾 濕一小塊器物的底部,放到鼻下仔細地聞聞,如果有明顯的土浸味,基本就可以斷定為出土器。造假者為了把器物做老做舊,便有意將新硯滴涂上些地下土或在土里埋一段日子,然后再帶點老土擺出來賣,令不識貨者往往上當。其實這種作偽法鑒別起來并不難,因為假土銹是后涂上去的,與器物表面黏結的并不牢,用指甲一刮就很容易剝落,而真土銹是瓷器上百年氧化腐蝕形成的銹斑,很難剝離下來。有條件的話,也可將器物表面的土銹洗掉,如果土浸味沒有了,肯定就是偽造的,如果土浸味依然存在,就可以斷定是出土器。
二是藥浸法。一般來講,老舊瓷器因年代久遠,釉面和底部往往都多少有些腐蝕的情況,但這種腐蝕都是不均勻的,造假者為了做舊,常常將新瓷器放入化學藥水中浸泡,使器物的釉面快速腐蝕,這樣浸泡出來的瓷器表面或底部雖然也有了腐蝕,但腐蝕的痕跡往往很均勻,而且細聞還會有一股怪味。有的造假模仿高手已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腐蝕面的輕重大小和藥水殘留的氣味,但仔細觀察還是會發現腐蝕面過于完美或生硬不自然的特征。
三是煙熏法。這種做舊法不僅常用于瓷器,而且也常用于骨質類和象牙類器物。方法是將要做舊的器物放在煤爐邊、煙囪邊,長時間地煙熏,使器物的表面變黃、變舊,或是將器物放在烤箱里,用紅木碎屑的煙來熏烤,使象牙類、骨質類的器物表面發黃和出現裂紋。用烤箱熏烤可通過烤箱中溫度和煙氣的大小,來控制器物表面顏色的深淺和裂紋的多少,更容易遮人眼目。但無論何種方法,做舊的器物除嗅之有煙嗆味之外,器物表面的顏色總是有色而無光,無包漿,裂紋也淺而過密,看起來不如天然老化紋那樣自然。而真正老骨類象牙類的器物,表面顏色會隨年代的增長而變化,由淡黃、姜黃、深黃至棕色,越久越深,并有深淺之自然變化;裂紋也多為縱向不規則狀,且長短深淺不一,年代越久遠,裂紋就越密長,越深而黑。
四是假開片法。此法是將剛剛出爐的瓷器灑上鹽水或其他相關液體,使還處在高溫狀態下的瓷器釉面發生爆裂,產生開片現象,然后再涂上污垢水或涂上墨汁和赭色顏料,使開片形成“金絲鐵線”的效果和老件的舊氣。這種造假方法很好鑒別,蘸水狠擦一下線條和污垢,如能擦下者必是仿品。
五是偽造包漿法。包漿是各類古玩在漫長的歲月間,經收藏者不斷地擦拭把玩,而在器物表面形成的一種油亮的“膜”。年頭越久,這種“膜”就越厚越亮。常見的包漿作偽法很多,如給新品打蠟,用皮鞋油擦,用椰子油搽,用色拉油浸,用化學藥水泡,用拋光機磨等,目的就是想使器物的表面形成一種老舊狀的光亮。但這種人造的包漿光亮浮淺,缺少舊器包漿的厚潤晶瑩,有的還隱隱有種怪味。包漿說起來很神秘,鑒別起來卻很容易,只要找內行的人拿幾個有包漿的實物一看便知。
古玩的真偽鑒別雖說大有學問,但說到底還是“百聞不如一見”,正所謂沒見過真的,何談識別假的!要想煉就一雙真假立斷的“火眼金睛”,簡單的方法就是到大小古玩攤上去摸爬滾打,邊實踐邊練眼,時間久了,功夫自然就會與日俱增。還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由師傅領進門,又安全,又保險,只是這樣的師傅實在很難遇求。
(本文選自《硯滴收藏與鑒賞》楊光編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