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然 生奇志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微博”為代表的微傳播平臺逐漸興起,自媒體時代已然到來。而隨著微博成為社交網絡平臺的重要一環,大學生群體作為微博用戶的主力軍,其政治認同程度與方向皆關系到整個社交網絡以及國家民族的發展。本文將首先依據數據介紹微博的特點,引出在此背景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現狀及相關問題,嘗試分析背后的原因,接著闡釋微博平臺為當今大學生政治認同現狀造成了哪些影響,最后針對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微博;網絡媒體;大學生;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C931.6;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10 — 0089 — 03
回顧過去發生的各類重大事件,幾乎都會通過微博迅速登上熱搜,完成事件發酵、深度解讀和裂變傳播的過程。以新浪微博為例,根據該平臺發布的用戶使用報告可知:截止 2018 年,全國微博用戶已經達到了 3.37 億人次,占據我國整體網民數量的 42.3%。其中,20-30 歲用戶的占比達到了 40%,且在校大學生比例極重〔1〕,2020年第一季度18-24歲用戶更是達到了48.3%(如圖1)。微博作為當今廣泛使用的社交網絡平臺,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多元性、及時性等特點,用戶還可以通過表情、動圖、視頻語音等方式雙向溝通與交互反饋〔2〕,體現了微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一、微博呈現的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
(一)大學生政治參與程度不深
當前微博發展愈加娛樂化,縱觀博主行業分類,多以資訊、影視娛樂以及美妝時尚為主。占據了總量的一半。盡管大小媒體和各級政府已在微博平臺持續運營官方賬號,但只有少量學生會時刻主動關注政府動態,更多大學生則是被動推薦,通過熱搜、各博主頻繁刷屏而接收政治類信息,在微博上進行政治參與。
而由于大學生正處在學校與社會的交接成長期和環境下,對社會現實問題了解不全面,生活閱歷與實踐經驗相比較社會人士缺乏,一般對隱藏在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問題沒有正確和清晰的認識。所以在參與微博問政熱情度較高的大學生中,總體對微博問政的參與程度不深入。多數大學生只關注時政事實,很少主動評論,甚至建言獻策。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利用微博關注時政熱點時,僅僅瀏覽的學生占八九成,而主動建言獻策的學生則不到一成。
而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能夠給真實政治經濟社會有用的建議也很有限,再加上政府有關部門也不予重視,又反過來挫傷大學生在微博上參與政治討論等的積極性。
(二)大學生政治參與從眾傾向嚴重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成長關鍵時期,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所誘導,當處在社會大環境和輿論漩渦旁,一些大學生無法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評判,而很容易盲目追隨多數人或意見領袖的意見。而由于自媒體的遍及,人人皆可在微博上發表見解,由于在一個群體中,其成員往往在意見立場上具有很強的趨同性,大學生很容易接受并產生共鳴。然而,有些話題或觀點的意見領袖可能是出于某些群體的利益而進行的誘導,其觀點和立場并非公平。再加上大學生群體處于青春期,相對于其他年齡段人群更易被激化,言語偏激,如果盲目從眾,極易引起群體極化,最終導致極端觀點和思潮的出現,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三)大學生政治參與缺乏官方回應
大學生在微博進行政治參與中,由于社會實踐經驗的缺乏與非社會工作者身份,導致部分政府對于大學生的一些疑問和建議敷衍塞責,不予重視,對大學生不予理會,或僅以官話、套話簡單地回復、粘貼政策條文等方式回避。再加上微博平臺內政府一般扮演信息發布者的角色,集中信息發布、政策宣傳等工作,平臺內缺少專門的互動通道,極少看到政府官方賬號就某一項貼近學生的法規征求大學生的意見,大學生的建議和呼聲也很難通過官方微博公之于眾,私信等設置不加管理也很難針對政務參與起到作用。
二、微博為大學生政治認同造成的影響
微博作為當今廣泛使用的社交網絡平臺,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立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微博平臺的開放性、時效性、信息重復性對提大學生政治認同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而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博平臺開放性促進隱形教化
微博的接入門檻較低,任何具備基本網絡社交條件的用戶都可以在微博這一平臺中發表自己的看法,用戶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的暢所欲言,擁有充足的話語權。
微博以海量的信息和新鮮事吸引大學生的注意〔3〕,并且通過多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如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在娛樂過程中向人們傳遞社會信息,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關于國家大事等方面的信息,并因為微博具有隱形政治教化的功能,大學生還可以持續接收來自微博主流媒體的思想文化輸出,不斷向主流媒體和主流價值觀靠攏,堅定政治認同。
2.微博傳播時效性增強吸引力
通常一件具有爆點意義的事件通過“大V”或者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博主發布,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被不斷轉發、評論、點贊,熱度持續上升,促使一件新聞事件在發生后立即被更多的人看到。而對于微博中的大學生用戶來說,微博的助力推送熱點的機制既可以促使大學生更快的接觸資訊新聞,又可以引導大學生加入轉發、評論、投票等推動熱點的方式,更加深入的了解時事,對當前政治思潮趨向認同。傳播迅速是微博的一個重要特征,也在無形中對政府決策和公職人員等形成一種輿論監督與壓力,推動我國政黨改進的同時,也培育了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與責任感。
3.微博信息重復性強化宣傳力度
微博平臺內雖然進駐的主流媒體繁多,但真正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大事件,很多博文的內容多有交叉和重復,基本觀點也趨近一致。而微博的信息推送機制順應當今人們閱讀碎片化的趨勢,短小的篇幅和直接了當的閱讀方式促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核心部分,極具滲透性。而通過轉發和熱點遞送等機制,重大信息在同一用戶的界面上出現多次重復,極高的評論和點贊轉發數也在隱形的引導人們關注了解。所以不論用戶是主動搜尋還是被動接受,此類事件在廣大用戶的印象里就更加深刻,也更容易使瀏覽者和參與者產生更多的共鳴和認同感。
(二)消極影響
1.微博草根性致使信息難以鑒別
雖然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群體的話語權,但具有草根性,來自四面八方各種“雜音”也會不斷向大學生輸入〔4〕,很難去預估這些信息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否積極正面。而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中,人人皆可為傳播者,受教育水平和知識水平有很大差別,微博草根性的主要表現就是微博用戶的多樣化和層差極化。而由于大學生缺乏社會的實踐經驗和警惕意識,很難獨立對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內容加以鑒別,極易上當受騙。再者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在微博管理方面還有待完善,特別是在虛假信息被刻意利用,假新聞消費社會信任等追責管制方面有所欠缺,嚴重導致大學生群體在此種情形下政治立場極易被動搖,被人利用。
2.微博開放性挑戰政治權威
微博平臺的開放性為廣大社會群體提供了很多便利,由于許多官媒、政府微博賬號在微博上更加“接地氣”,如果控制不好一些惡意評論、轉發方式等,就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所控制,并對社會大眾進行誤導。而由于現代信息的復雜性,有些信息的真偽性沒有確切的判斷標準,如果“把關人”無意傳出,可能會造成“偏激共振”和謠言的惡性傳播〔5〕,再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游說,政府和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將大大受挫。
三、在微博背景下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建議
(一)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
大學生不僅要有理論支持,也要學會把政治理論運用到現實的實踐中,政治教育微博和官方政務微博可以為大學生的周末、寒暑期社會實踐提供指導和協同推薦,并可以和各高校聯合,為加強大學生社會政治實踐經驗提供機會。
大學生自身在瀏覽、點贊、轉發微博政務信息時也不應僅限于通過微博關注社會熱點、建言獻策,還應該主動深入社會,以自身實踐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生活,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從實踐中加深學習,探索真理,在實踐中不斷堅定自身政治立場和政治認同感,在面對外部信息侵擾時能夠堅持本心。
(二)提升大學生理性思考水平和責任意識
大學生群體由于處在青春期中,極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并且在不良信息面前容易被誘導和利用,社會經歷較淺,很難在社會事件的表面看到背后隱藏的事實。大學生群體又容易情緒化,發表的一些評論可能會過于片面化和理想化。所以微博上的主流媒體和政府官方賬號應該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盡力引導大學生群體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攏,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和文化熏陶教化,并時刻警醒大學生不要被不良思想所誘導,向大學生用戶傳遞民主、法治、責任、義務的良好社會觀念,影響帶動大學生加強政治認同和責任意識。大學生也應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言論時深刻思考,理性決策,通過自我學習不斷進步,最終完成政治社會化的進程。
(三)及時監管微博內容
雖然我國已于 2017 年 6 月 1 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但專門針對微博的管理條例還沒有出臺,因此國家應加大對微博管理的力度,對危害社會秩序、惡意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言論發布者做出嚴厲的處罰〔6〕。所以為了減少惡意評論和不良言行的消極影響,對用戶發布的內容進行嚴格審核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微博上發布的信息任何人可見,而在政務官方微博下如有大量暴露不正思想的不良言論出現,經過層轉發、熱點遞送將會影響很多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使大學生們不自主的受到這些思想的熏陶。而嚴格控制微博下的評論同時,還要不斷加大后臺的監管力度和強度。任何在微博上發布的言論一旦出現大方向上的錯誤言論一定要及時刪除或屏蔽,而對于情節嚴重者可以聯合政府和司法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并對此行為進行曝光。
(四)提高官微的營銷能力
各大藍“V”的官方微博雖然地位較高,理論上公信力和影響力較強,但是現實中粉絲量遠遠不如明星或是其他領域的一些大咖博主,這表明政務微博的影響力可能有待加強。提高官方微博的營銷能力,就需要抓住大學生用戶的興趣,向其他領域的大咖博主借鑒經驗,在不降低自身權威性的同時做到更加“親民”,增加與大學生用戶的互動,逐漸吸引大學生群體的興趣和注意,打破在大學生用戶心中“冷冰冰”的官方形象。可以定期分享有關大學生的積極向上的青春故事,貼近大學生需求多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時事,不定期的發布有特色的話題,吸引大學生群體為此注入青春活力。“人們的生活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7〕所以拉近官微和大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五)搭建定制化政務溝通平臺
較傳統政治溝通而言,在微博等社區中政治參與是網絡政治活動最主要、最重要的環節,想要增強用戶政治參與黏性、提高用戶政治參與的深度,就需要搭建垂直、定制化的政務新媒體平臺〔8〕。據此情形,政府官方微博可以建立完善針對大學生的問政系統,如開啟投票、創建話題、開設活動等方式健全民意征集體系,積極主動地征集大學生的建議,為大學生通過微博學習、參與決策、發揮公民應有的權力提供良性平臺。
而面對大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政府官員要懂得抓住大學生這一網絡主力軍,盡量使用親民話語,注重和大學生進行平等尊重的交流。避免假話、空話、套話、格式化,以人性化和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和大學生建立有效溝通,加強“政務公開”在網絡社交平臺的推進,公開政府的方針與政策,回應大學生的訴求和呼聲,努力打造文明、有序、便捷的互動平臺,借助微博這一平臺在政府與大學生之間建構全新的溝通聯系機制。
〔參 考 文 獻〕
〔1〕張智慧.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智庫時代,2019,(50):113-114.
〔2〕肖偉華.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智庫時代,2020,(05):190-191.
〔3〕郭金梅.淺析微博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與社會,2019,(19):187-188.
〔4〕白明.淺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博弈〔J〕.學周刊,2018,(10):05-06.
〔5〕宋媛媛.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7,(19):107+104.
〔6〕鄧清.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及對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05):122-12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張學波,李康利,闞婷婷,周妍紅.微博用戶自我呈現與政治參與水平關系模型研究〔J〕.新聞記者,2020,(01):84-95.
〔9〕秦僮.春節傳統文化在微博中的傳播機制與話語變遷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
〔10〕吳思.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微博的有效運用分析〔C〕//.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第一輯).海歸智庫(武漢)戰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9:101-103.〔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