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衍
啟東市人民醫院(南通大學附屬啟東醫院)泌尿科,江蘇啟東 226200
膀胱癌屬于泌尿外科常見惡性腫瘤, 主發于機體膀胱黏膜。 調查顯示[1],在我國膀胱癌發病率占據惡性腫瘤第9 位。 膀胱癌的發生并無年齡的限制,甚至可發于兒童,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尤其好發于50~70 歲中老年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 大多數膀胱癌患者可伴有血尿癥狀,一般為暗紅色,癥狀可自行緩解,同時不少患者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以及排尿困難的癥狀,影響機體泌尿系統功能,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腫瘤轉移,危及生命[2-3]。 據研究顯示[4],浸潤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后5 年患者的生存率高達60%~70%。 目前, 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 該次實驗嘗試對該院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間收治的62 例膀胱癌患者進行分組治療, 分析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合計62 例。 隨機盲選出31 例作對照組,男16 例、女15 例;年齡44~70 歲,平均年齡(55.67±1.98)歲;病程2~17 個月,平均病程(12.45±1.21)個月;腫瘤分級:Ⅰ級11 例、Ⅱ級12例、Ⅲ級8 例;患病類型:膀胱底部腫瘤8 例、三角區腫瘤4 例、膀胱兩側腫瘤10 例、膀胱頸9 例。31 例作觀察組,男14 例、女17 例;年齡45~72 歲,平均年齡(55.68±2.01)歲;病程1~16 個月,平均病程(12.44±1.19)個月;腫瘤分級:Ⅰ級12 例、Ⅱ級10 例、Ⅲ級9 例;患病類型:膀胱底部腫瘤10 例、三角區腫瘤5 例、膀胱兩側腫瘤8 例、膀胱頸8 例。 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腫瘤分級和患病類型等基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和影像學確診;②近期無抗生素藥物治療;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系統性疾病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
觀察組予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 事先準備好等離子電切鏡。 硬膜外麻醉,使用100~150 mL5%生理鹽水沖洗患者膀胱,確保膀胱充盈。 緩慢置入膀胱鏡, 仔細檢查尿道, 觀察記錄膀胱腔內腫瘤的具體部位、形態、數量、大小,確定腫瘤與輸尿管口之間的關系,輔以電視影像成像系統,設置電氣化功率160 W,采用順行或者逆行的方法切除患者膀胱內的腫瘤, 并對腫瘤基底給予電切治療,注意電切深度直達淺肌層,同時切除腫瘤1 cm 內的正常黏膜組織,深度直達淺肌層和深肌層之間。 在實施電切時應該將電凝功率維持在80 W,避免損傷周邊組織。然后使用生理鹽水多次反復沖洗膀胱組織碎塊和血塊,術后留置導尿管,持續沖洗膀胱。
對照組予以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 以患者下腹正中膀胱位作為手術入路點,逐層切開皮膚組織至膀胱,選擇距膀胱周3 cm 處,對機體腫瘤病灶至膀胱壁加以切除, 手術完成后需要借助甘露醇反復多次沖洗患者膀胱,妥善放置引流管,并逐層縫合。
兩組患者在術后每周1 次膀胱灌注, 所用藥物是吡柔吡星,劑量50 mg,共計灌注6 次。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比較臨床治療效果。 該試驗療效判定標準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疾病進展(PD)4 項,具體如下[5]:①CR:治療后患者病灶完全消失不見,不見新病灶,腫瘤標志物下降至正常范圍,且維持時間在4 周以上;②PR:治療后患者腫瘤最長徑之和至少降低30%,維持時間在4 周以上;③SD:治療后患者腫瘤最長徑之和降低不足30%或者上升20%以上;④PD:治療后患者腫瘤最長徑之和上升在20%以上,甚至出現新的病灶。 臨床有效率是CR 和PR 之和;疾病控制率是CR、PR 和SD 之和。
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n=31)觀察組(n=31)t 值P 值65.73±5.53 51.24±4.68 11.136<0.001 46.69±4.37 37.07±2.21 10.938<0.001 9.77±3.21 4.69±1.32 8.149<0.001
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較
臨床根據病理類型, 將膀胱癌分為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鱗狀細胞癌、膀胱腺癌、膀胱小細胞癌、膀胱類癌及膀胱透明細胞癌等, 其中發病率較高的為膀胱尿路上皮癌,在整個膀胱癌發病患者中占90%以上。 膀胱癌的誘發原因較多,包括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吸煙等[6]。據調查[7]:近1/2 的膀胱癌誘發因素在于吸煙,且吸煙在2~6 倍上可增加膀胱癌的危險性。 另外,鋁制品、焦油、 染料及瀝青等職業人群所接觸的芳香胺類化學物質,如二氨基聯苯、苯胺、1-萘胺等,亦可導致膀胱癌[8]。通常情況下,膀胱腫瘤呈反復性和多中心型特征,一旦治療不及時,可增加死亡風險[9]。 因此,臨床務必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實施相應治療。
作為臨床多見的腫瘤性疾病, 雖然當前較高的醫療技術水平可有效對其加以治療, 但是受病情易復發特征的影響,傳統的膀胱部分切除手術并不適用,術后很容易誘發一系列并發癥,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痛苦,而且病情容易復發,不利于患者預后,療效并不令人滿意。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已然成為臨床治療膀胱癌的首選術式,不僅手術操作相對簡單,而且對機體產生的創傷較小,可有效保證患者安全,促進病情好轉乃至康復。 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是采用高頻電流的技術來高溫脫水汽化機體膀胱組織, 繼而所產生的汽化層和凝固層可有效清除機體膀胱淺肌層的腫瘤[10]。 另外,該種方法治療期間所應用的汽化電極非常銳利, 除能夠有效汽化膀胱組織外,還能夠對組織出血量進行控制,良好限制液體吸收,從而達到有效性切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穩定患者病情,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臨床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11]。除此之外,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可充分清除機體浸潤性肌層腫瘤細胞,封閉周邊淋巴管與小血管,從而有效降低癌細胞轉移的發生風險,控制疾病發展,保證患者安全。 因此得出該試驗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臨床有效率90.32%和疾病控制率96.77%高于對照組(P<0.05)”。 這說明對于膀胱癌患者,臨床給予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的效果是十分確切的,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控制病情進展,加快病情好轉,利于患者盡快出院。 李安安等人[12]研究結果“觀察組臨床有效率97.50%和疾病控制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0%、90.00%(P<0.05)”;張道遠[13]研究結果“觀察組手術用時(50.26±4.50)min、術中出血量(53.96±5.98)mL、住院時間(8.49±0.20)d 顯 著 優 于 對 照 組 (64.86±4.13)min、(89.4±11.47)mL、(10.39±0.27)d”。 研究結果與該文一致。
綜上所述, 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膀胱癌的臨床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