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琪峰
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骨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胸腰段脊柱結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脊柱疼痛、活動受限,部分嚴重的患者還會損傷脊髓和神經,出現下肢麻木、疼痛的臨床癥狀,是臨床上常見的骨外科病變之一, 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 現階段對該病的治療一方面實施抗結合的藥物治療, 另一方面同步進行前路徹底的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術[2]。在實施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術的過程中,由于脊柱結核在胸椎段的比例較大, 需結合相應的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以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3]。 內固定術能夠促進患者植骨的融合,提升整體的穩定性,以達到完全矯正的目的。 該文主要探討前后路內固定手術應用于胸腰段脊柱結核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 隨機選取了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來該院進行治療的80 例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的情況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來該院接受胸腰段脊柱結核治療的患者80 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 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為(45.25±1.05)歲。 實驗組男性23 例,女性17例;年齡25~64 歲,平均年齡為(46.65±1.05)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患者和患者的家屬知道并且已經同意;②沒有心臟、肺等重大疾病和身體缺陷;③所有的患者在入院治療后都確診為胸腰段脊柱結核。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的患者;②精神不正常的患者;③不能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的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該次研究已經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所有患者自愿參與該次研究。
對照組患者采用前路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 讓患者采取側臥位,對患者實施麻醉治療,定位患者的結核嚴重破壞的部位,在患者的第12 肋部做腎切口,結合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對第11 肋或者第12 肋進行切除, 將患者受損部位的椎間盤或者椎體刮凈并吸凈膿液,對病灶進行徹底的清除[4]。 把螺釘擰入患者椎體上插入的開路椎上,擰緊螺栓并嵌入植骨塊,分別把1.0 g的鏈霉素和0.1 g 的粉針劑放在患者的傷口部位,將引流管放置在患者的傷口部位并關閉切口[5]。
實驗組患者采用后路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 讓患者采取俯臥位,對患者實施麻醉治療[6]。 選擇患者的結核中心部位做手術切口,把患者的皮膚和相應的皮下組織切開,進行肌肉組織的分離,采用C 臂機透視來掌握患者的后凸畸形程度,判定入釘的角度和方向,把螺帽擰緊并進行形狀的矯正[7]。對患者的小關節突植骨后,放入1.0 g 的鏈霉素在患者的切口部位,關閉切口[8]。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各項臨床指標, 包括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前后凸角(°)、術后后凸角(°)。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患者的病癥有明顯改善且身體無不良反應的定義為顯效; 患者的病癥有改善且身體產生輕微不良反應的定義為有效;患者的癥狀無明顯改善且身體有劇烈反應的定義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兩組患者的畸形矯正率比較。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可知,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 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前后凸角(°)術后后凸角(°)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531±20 535±56 0.425 0.672 125±15 130±28 0.996 0.323 17.3±0.5 17.5±0.6 1.620 0.109 5.6±0.1 5.8±0.8 1.569 0.12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可知, 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
比較兩組患者的畸形矯正率可知, 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畸形矯正率比較[n(%)]
胸腰段脊柱結核多發生在患者的關節和骨之間的部位,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需要采取積極地手段進行治療[9]。 常規的抗結核藥物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有神經損傷、后凸角畸形的患者來說,抗結核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要聯合手術進行治療。 現階段,對于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的手術治療主要有后路內固定手術和前路內固定手術兩種[10]。 前路內固定手術主要是由患者的胸膜外入路,讓患者采取側臥位,在腹膜外做腎切口和倒八字切口,使結核病灶部位充分暴露出來,實施清除[11]。 后路內固定手術是醫生借助C 臂機透視來觀察并準確定位患者的病變部位,在患者脊柱后的正中路切除患者的椎板,清除患者暴露出來的病灶部位[12]。兩組患者在入院后都實施手術治療, 分別采用前路內固定手術和后路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的前后對比,差異不明顯,說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都比較理想,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
該次研究表明,實驗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97.5%和對照組95.0%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該次研究選擇的患者例數相對較少, 所以會導致結果具有片面性, 在后期的研究過程中要盡可能加大樣本的容量,延長研究時間,讓整個實驗結果更具有權威性。
文章數據與張新建[13]在研究中提到的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169.9±5.3)min、術中出血量(569.8±10.3)mL、術前后凸角(17.7±0.92)°、術后后凸角(5.4±0.27)°對比后大致相當(P>0.05);實驗組患者的畸形矯正率75.0%要明顯優于對照組72.5%(P>0.05)。 該文實驗組手術時間(125±15)min、術中出血量(531±20)mL、術前后凸角(17.3±0.5)°術后后凸角(5.6±0.1)°和對照組進行對比(P>0.05);實驗組患者的畸形矯正率87.5%要明顯優于對照組85.0%(P>0.05)。 因此實驗結果無明顯差異,具有一致性,充分證明了在臨床醫學治療中采用前路內固定手術和后路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臨床治療相差不大。
綜上所述, 在對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的治療的過程中, 手術醫生要根據患者胸腰段脊柱結核累及單個椎體還是多個椎體, 并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選擇前路或者后路的手術方法, 對兩種手術的操作特征進行嚴格的規范,以提高臨床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