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穎,黃娟穎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莆田醫療區特診科,福建莆田 351100
近年來, 隨著我國健康知識入社區及科普講座的常態化,居民保健和自我防病意識的提高,在體檢中大家均會將甲狀腺彩超檢查納入必選項, 在超聲診斷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 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結節在彩超檢查過程中被發現。 如何準確地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在不漏診惡性結節的情況下,有效減少過早對良性結節的干預, 是現階段臨床亟需探討的重要課題。
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該院收治的121 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 旨在比較采用高頻彩超、超聲造影檢查(CEUS)、FNA 3 者各自單用及聯合運用對甲狀腺結節診斷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及陽性預測值,探討3 者聯合應用在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鑒別中診斷的價值。 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研究該院收治的121 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共有147 個結節。 其中男性34 例,女性87例;年齡22~68 歲;結節直徑7~28 mm。 所選病例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該次所選取的病例均依次進行了常規高頻超聲檢查及超聲造影后,再行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活檢。1.2.1 超聲檢查 采用檢查設備為GE Logiq E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線陣式高頻探頭頻率為6.0~15.0 MHz、中高頻探頭頻率為9.0 MHz。 用高頻探頭行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病灶的大小、邊界、內部回聲、血流及鈣化情況,記錄每個結節的特征[1],并留意結節與周邊血管、神經等的毗鄰關系。
1.2.2 超聲造影檢查 在二維超聲的基礎上, 選擇病灶的最佳切面,使用中高頻探頭,切換為造影模式。 患者行造影術前,使其取平臥位,平靜呼吸,囑其勿吞咽,超聲造影劑采用意大利Bracco 公司的SonoVue, 用5 mL生理鹽水稀釋后震蕩混勻, 抽取2.4 mL 經外周靜脈快速以團注方式注射。 造影時選擇儀器的雙幅實時顯示功能,調節聚焦點,使之位于病灶后方,通過其動態觀察甲狀腺結節內血流灌注的不同情形, 分析其內部微血管的生成方式和評價結節的良惡性, 并進行相關圖像及動態視頻的存儲[2]。 所有患者在超聲造影過程中均采用同一顯像條件。 超聲影像結果由2 名具備豐富甲狀腺診斷經驗的超聲醫師進行分析。 采用盲法分析和判讀實時CEUS 圖像。若2 名醫師對某一項造影的特征判定結果相左時, 則另行邀請1 名高年資醫師參與讀圖,使最終結果達成一致。
1.2.3 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 FNA 具有操作簡捷、安全性高、創傷面小、極少并發癥、取材方便及可提供細胞學診斷依據等多方面優勢。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了手術知情同意書。 患者術前均進行血常規及凝血功能檢查,取平臥位,肩項部墊枕頭使頸部后仰,充分暴露頸前操作區域,術前所有結節均做超聲檢查,確定結節位置,規劃穿刺點,確保病理取材部位與超聲圖像相對應, 選取的進針途徑及取樣部位以聲學造影增強圖像為參照。 常規消毒鋪巾后,使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在超聲引導下經皮將22 G 穿刺針刺入甲狀腺結節內,拔出針芯,穿刺針在病灶區域反復提插及多次旋轉, 利用虹吸作用將病灶細胞吸入針內,拔出穿刺針,將吸取的組織留存到載玻片上,均勻涂片,每個結節穿刺2~3 次,涂片4~6張,而后送至病理檢測[3]。
觀察手術病理診斷結果。 以手術病理作為金標準,計算常規高頻彩超、超聲造影、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穿刺活檢3 者單用及聯合運用分析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手術證實,121 例患者中, 共147 個結節, 良性39 個(26.53%),惡性108 個(73.47%)。 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得出的診斷結果
高頻彩超、CEUS 聯合FNA 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 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等明顯優于單純的高頻彩超、CEUS 和FN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法診斷甲狀腺結節的價值(%)
甲狀腺結節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由于結節性質的不同,其治療方案與預后差異頗大。
高頻彩超是臨床評估甲狀腺結節的主要手段,它具備的優點為操作快捷、經濟、無創、患者接受度高等。由于甲狀腺結節存在形態的多樣性及血供分布不均勻性,結節內部常伴有局部囊性變,使甲狀腺良、惡性結節在影像學的征象上有部分重疊, 且當前對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鑒別,多遵從ACR 指南中提出的TI-RADS分類標準,其中結節分類達TI-RADS 4 類及以上時,多表現為單發結節、邊界不清晰、極低回聲、部分邊界呈毛刺樣改變, 且結節內大多有特征性砂粒樣鈣化或粗鈣化[4],說明其具有惡性傾向,然而該研究所選取的部分良性結節分類也可達4 類乃至5 類, 說明高頻彩超在結節性質的判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診、漏診率。
超聲造影是利用微氣泡進入甲狀腺結節內的微血管,使血管增強顯影,明顯增強了結節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度, 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微血管分布以及血流供應信息。 根據造影前后病灶聲像圖的變化,將增強模式分為4 種:①均勻增強,增強高峰期甲狀腺結節呈均勻性彌漫增強;②不均勻增強,增強高峰期甲狀腺結節呈部分增強或增強分布不均勻;③環狀增強,造影過程中甲狀腺結節周邊出現高亮度環狀增強, 厚薄均勻, 邊緣整齊,其回聲強度高于周邊的甲狀腺實質及病灶內部;④無增強,病灶呈無增強,未見造影劑進入[5]。 甲狀腺結節CEUS 增強形式與結節的大小存在必然相關性,結節直徑<10 mm 的惡性病灶其造影增強特點主要表現為缺乏血供、低增強;直徑為10~20 mm 時呈少量點狀強化;直徑>20 mm 時,其增強特點表現以彌漫性的高增強為主[6]。 目前各國針對甲狀腺CEUS 的分類標準尚未達成共識,不可避免的阻礙了其在甲狀腺良、惡性結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在超聲引導下實時動態觀察進行細針穿刺活檢,對患者創傷小,可操控度強,且具備較高的安全系數及準確性[7],雖然單純的細針穿刺活檢安全性及成功率都不低,然而,對結節的取樣部位缺乏針對性,尤其是高頻超聲難以鑒別良惡性部分存在囊性變的甲狀腺結節,FNA 常無法獲取到滿意數量的細胞,或取到了意義不明確的非典型病變細胞,難免需要進行多次、反復的穿刺,增加了風險系數,降低了細胞學檢測的準確性,也給臨床診治帶來不小的困擾[8-11]。 相對于常規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 超聲造影可以很好地利用聲學技術顯示甲狀腺及周邊的生理構造, 較為直觀地觀察病灶的位置及范圍,有利于更好地控制進針線路及取樣部位。盡管二者的取材成功率與診斷正確率相近, 但在規避并發癥及減少患者創傷等方面, 基于超聲造影的結節細針穿刺活檢的意義還是較為重要的。
通過該文研究結果可知,聯合診斷與高頻彩超、超聲造影、FNA 單項診斷比較,其在準確度(98.64%)、靈敏度(98.15%)、特異度(100.00%)、陰性預測值(95.12%)等方面均較高。這與劉昆學者[12]在相關研究中得出的聯合診斷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特異性為93.85%, 準確性為97.27%,敏感性為93.33%,優于單項診斷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在常規高頻彩超篩檢的基礎上,細針穿刺活檢在超聲造影的指導下, 選擇造影劑灌注較明顯的區域進行采樣, 不但能有效提高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診斷的靈敏度、 特異度和準確度, 在減少穿刺的次數、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可以作為必要的術前診斷依據,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實踐工作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