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暢 王吉恒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步增加,金融產品的種類逐漸變得復雜多樣,產生操作風險事件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中國工商銀行于2006年8月推出了《操作風險管理手冊》,這標志著中國工商銀行將操作風險的監督與管理正式定為其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操作風險的幾種常用計量模型中,收入模型的適用程度相對較高,并且其運用也相對簡便[2]。本文選取可以衡量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的指標,利用收入模型原理,將這些指標不能完全反映的凈利潤波動方差,納入難以度量但是有剩余意義的操作風險中,并根據凈利潤服從正態分布的假設和變異系數理論,得到中國工商銀行操作風險的估計值,來相對估計國有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3]。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對于操作風險的研究現在正在起步,在這種環境下搜集數據的難度較大,造成缺少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結果,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水平也相對較低。我國對于操作風險的計量基本都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僅僅使用定性分析很難分析出防范操作風險的方法[4]。
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方面,現如今的銀行資產、負債及中間業務不斷發展變化,而其對應的管理制度沒有做出相應的改變,則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經濟大環境,風險覆蓋不全面,進而為操作人員進行違規操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有些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卻因為缺乏執行力,或缺少監督措施,為操作風險事件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和國外一些大規模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面對操作風險缺乏合理的防范方法,并且管理和監控技術相比也有些滯后。我國的風險管理大多還是靠經驗分析而不是靠數據實證分析,風險識別和衡量水平比較低。
收入模型的原理是將商業銀行凈利潤作為被解釋變量,將新巴塞爾協議中規定的三大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視為影響因素[5]。因為對操作風險進行度量是很難的,所以將變化過程中不能解釋的方差視為是有剩余意義的操作風險所造成的。我國的中國工商銀行被稱為宇宙第一大行,分支行遍布全國,是我國四大國有銀行之一,其在1984年1月1日成立,于2005年10月28日整體改制為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
本文選取中國工商銀行為研究樣本,搜集了中國工商銀行2005至2015年的收入數據。
在收入模型的應用過程中,設因變量為中國工商銀行凈利潤,自變量為中國工商銀行外部風險因素。事實上,利用自變量,可以比較全面的解釋商業銀行的凈利潤,但操作風險引發的利潤變化卻是自變量無法完全解釋的。在宏觀層面,經濟發展情況、滿一年期存貸款利差和上證綜合指數是影響商業銀行凈利潤比較主要的因素。綜合以上研究,本文選取真實GDP增長率、一年期存貸款利差為市場風險指標;上證綜合指數為流動性風險指標。利用上述指標建立如下模型:
Y=c+b1x1+b2x2+b3x3+μt
假設:
x1=GDP,x2=Loan-Deposit,x3=CompositeIndex ,收入模型又能表示為:
Y=c+b1GDP +b2(Loan-Deposit)+b3CompositeIndex
我們在這里假設操作風險方差為ε2,凈利潤方差為σ2,則由操作風險引起的利潤波動可以表達為:ε2=σ2(1-R2)[6]。
根據收入模型的基本假設,凈利潤的曲線變化呈正態分布,可知在99.9%的置信水平下,操作風險為3.09倍的因變量標準差,即:
OpRisk=3.09ε
本文運用軟件SPSS20.0,分析中國工商銀行的樣本數據,得出了操作風險的估計量,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操作風險計量結果
在本文的模型中,R2=0.7925,模型對樣本觀測值的擬合度比較高,回歸直線的代表性和解釋能力較好,即在Y的變化中,由回歸直線解釋的部分占到79.25%。換句話說,操作風險在總方差中的比重為20.75%,進而我們可以估計中國工商銀行的操作風險水平。根據國際上的一般規定,在商業銀行經營總風險中,操作風險所占比重應該在10%至20%之間,將收入模型自身產生的精確度排除后可以得出,中國工商銀行面臨的操作風險還是較大的。根據前面運算得出的檢驗結果,再帶入公式ε2=σ(21 - R2)運算后可以得出,在99.9%的置信水平下,中國工商銀行的操作風險估計值為821.1233億人民幣。
由上文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根據檢驗結果,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股票市場的上證綜合指數和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是影響中國工商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因素。綜合以上3種風險因素,再基于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了解,找出合理的防范操作風險事件發生的對策,從而降低相應的損失是重中之重。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數據較少,另外本文也沒有考慮到時間因素對整個模型的作用,進而可能會影響所得的計算結果的精確度。
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發現,運用收入模型得出的計算結果的可信度與數據的大小和準確程度關系密切。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操作風險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對其進行明確的度量,從而對操作風險配置相應的適合的風險資本金。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積極建立專業的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庫對于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有效匯總操作風險事件以及操作風向造成損失的數據,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操作風險檢測體系。
商業銀行首先應該根據自身業務的發展需要,改進目前正在使用的規章制度,著手建立更完善的規章制度。其次,還要對員工操作的具體流程進行必要的風險分析,使內部控制體制更加具體化。最后,還要提高規章制度的執行力,以保證風險防范體系正常運作,不能僅僅為了銀行的經營效益而降低內部控制成本。
首先,面對操作系統可能會發生的失靈或者癱瘓應該建立及時有效的應急對策。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應該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隨時保持警惕,并做好重要業務數據的備份工作,并且事先做好應急預案,當發生危機情況時能盡快采取相應的對策,以減少其帶來的損失,使消費者更加信任銀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系統的巡視工作,做到讓規矩長牙,讓紀律帶點。同時,在全方位大范圍使用新系統之前,必須對系統進行整體的檢測,及時處理發現的問題和缺陷。在使用系統的過程中,要對系統隨時監督,及時彌補產生的漏洞,以防系統帶著問題運行,從而產生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