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迎君 張 浩
(1.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為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自1999年開始,我國實行高校擴招。雖然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但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仍然呈現小幅度上升趨勢,龐大的畢業生群體隨之產生了“畢業即失業”的難題。
如何在廣大應屆畢業生中脫穎而出?能力便成了重要因素。財經類大學生的“失業”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即勞動供給方(大學畢業生)的結構特征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不吻合,而造成財經類大學生的這種不充分就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其就業能力的不完備。
《安徽財經大學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中顯示,2018 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為 92.72%,5313名本科畢業生中仍有近400人處于未就業狀態,相較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年99.44%本科就業率而言,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根據用人單位對安徽財經大學畢業生能力滿意度的反饋數據,對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基礎滿意度較高,而對科學研究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在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高科技人工智能不斷涌現的時代,金融業、商務服務業這些財經類大學生就業的熱門行業對用人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僅有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的要求,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能力也往往成為人才錄用的重要衡量指標。要解決我國財經類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要解決以金融行業為主的相關行業與勞動力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更要注重改善財經類大學生就業的綜合能力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問題[1]。
陳勇(2012)在研究中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獲得工作、保持工作、取得工作進步的綜合能力,他從專業能力、通用技能、個人品質、職業規劃能力這四個維度出發,詳細闡述了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2]。朱德超等(2019)從職業人格視角出發,認為職業觀念、職業技能和職業潛能三方面構成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3]。景亞萍(2016)針對地方財經類院校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體系進行研究,指出高校與學生自身應當重點從基本素質與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與實踐能力三大方面開發大學生的綜合能力[4]。
綜合以往學者研究經驗,本文以安徽財經大學畢業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構建了一個就業能力衡量指標體系。其中:目標層是大學生綜合就業能力,中間層是預先設定的影響大學生綜合就業能力的四大方面,分別為專業能力、社交能力、實踐能力和其他因素。方案層是影響就業能力的很多彼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因素,包括:專業知識,英語能力,科研能力,財經類證書,計算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觀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實習經歷,兼職經歷,大學獲獎,學生干部,才藝特長,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是否為黨員。通過向安徽財經大學往屆畢業生發放線上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9份,獲得各項指標得分及相關數據。
對每個二級指標下的5個預選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采用方差極大化旋轉的方法并以累計方差貢獻率超過75%為準則提取主成分,得到的結果如下:
表1左邊的成分載荷表示主成分對每個變量的方差解釋度??梢钥吹?,專業能力中,第一主成分與x1專業知識,x3科研能力,x4財經類證書高度相關,所以將第一主成分命名為X1專業知識;第二主成分與計算機能力高度相關,所以將第二主成分命名為X2計算機能力。以此類推得到其他主成分。
表1 主成分載荷與累計方差貢獻率
各個二級指標下三級指標提取三個主成分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分別為82%,86%,76%,90%,均保留了大量原始數據信息。
最后通過主成分分析,確定了最終的4個二級指標、12個三級指標。分別為二級指標專業能力F1對應三級指標專業知識X1,計算機能力X2,英語應用能力X3;社交能力F2對應交流溝通能力X4,自我管理能力X5,觀察學習能力X6;實踐能力F3對應職業規劃能力X7,兼職經歷X8,大學競賽獲獎經歷X9;其他因素F4對應擔任角色X10,身心素質X11,才藝特長X12。
調查這20個三級指標在調查者心目中的重要程度:1(不重要),3(不是特別重要),5(一般重要),7(比較重要),9(非常重要)。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各個指標間的重要性由各個主成分總得分來確定。二級指標總得分分別為 F1:821.14; F2:874.84; F3:688.12; F4:722.64。
三級總得分如下表所示:
表2 三級指標總得分
根據二級、三級指標數量,構建五個判斷矩陣,即一個四階矩陣,四個三階矩陣。根據表三、表四數據可以得到5個相對重要性的判斷矩陣分別為:
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分別為0.0434,0.0222,0.0377和0.0000。查表得n= 3的R.I.= 0.52,則可求得各自對應的一致性比例C.R.分別為0.0834,0.0427,0.0724和0.0000。可以看出,它們都小于 0.1,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得到最終權向量分別為:
最終評價體系權重如表5:
表3 就業能力指標統計分析結果
根據就業能力相關的各級各項指標分析結果可知,在二級指標中,社交能力所占權重最大,其次是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其他因素,在三級指標中,權重排名前五的分別為交流溝通能力、專業知識、觀察學習能力、計算機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而才藝特長、擔任角色、獲獎經歷、兼職經歷等因素雖然不能否定其作用,但對提高就業能力方面而言作用相對較弱。
3.1.1 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我們應該清楚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只是專業技能的一方面,但卻是專業技能的基礎。因此,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要學好專業核心課,夯實專業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參加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自身的互聯網、大數據等綜合素養,或者假期以提高自己知識應用能力為目的的專業實習替代以獲取經濟報酬為目的的廉價勞動力兼職,將專業知識轉變為自身專業技能。
3.1.2 合理選擇社團組織,提高社交能力
大學里有眾多社團組織,學生應當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實際情況做出合適選擇。在學生團體里不僅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能鍛煉你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尤其是在自己參與舉辦大型活動時,在與各類人交流溝通中,能提前感受社會環境中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
3.1.3 明確目標方向,做好職業規劃
一旦步入大學,就意味著你離社會更近一步,大學生盡早規劃好自己未來的方向尤為重要。大學里有大量時間可供自己支配,根據自己的職業方向充分利用好時間考取相關從業資格證書或為畢業后考證做好準備提前學習,又或是利用寒暑假到專業相關或興趣所在的企業實習,都是職業規劃的重要內容。
3.2.1 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紙上談兵終覺淺,學生只有深入社會進行實踐,才能將知識為己所用。高校應當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通過校企合作模式舉辦高質量競賽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發揮學生思維的能動性、獨創性和變通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機會,避免走街串巷、應付了事的實踐形式,要提高對實踐過程的要求,真正達到開展社會實踐的目的。
3.2.2 完善就業指導課程,豐富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
要充分發揮就業指導課程的效用,第一,要提高師資水平,聘請專業老師任教,或是邀請校外一流企業人力資源專家走進課堂進行指導5[6]。第二,要豐富課程內容,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訪問企業、短期實習等實地參與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第三,完善課程體系,學生就業需求是多元的,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方向的同學進行就業指導教學規劃,如大一大二偏重于專業技能與職業規劃,大三大四則注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的分析與就業技能的培訓。
3.2.3 打造就業指導平臺,實施個性化指導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先進傳媒技術,打造校內就業指導服務平臺,推動“線上交流+線下指導”相結合[7]。就業指導的對象不能僅限于高年級同學,而應當貫穿從新生至畢業生的整個大學時期。邀請HR專家入駐平臺,開設在線答疑功能,及時解決學生就業困惑。在線下充分整合校內資源,打造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7[8],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需求的學生設計不同方案,實現個性化、精準化的就業指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