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揚和傳承中醫藥文化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措施。在構建和實施中醫藥文化課程過程中,不少學校缺少教育資源,也存在如何在課程中融入科學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等問題。本文以廣州市流溪中學為弘揚中醫藥文化而實施的系列課程為例,探討借助地方資源構建和實施中醫藥文化課程的實踐路徑與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地方資源,中學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蘊含的理念、價值追求以及哲學思想在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巨大的引領作用。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既是傳承、傳播中華文化瑰寶,也是在校園開展生命觀、健康觀教育的重要舉措。2016年國務院發布《中醫藥發展規劃綱要(2016~2030)》。文中指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
在構建和實施中醫藥文化課程過程中,不少學校缺少專業教師、教材、場館及配套設施,也面臨如何在中醫藥文化教育課程中融入科學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等問題。而目前有關在中學階段實施中醫藥文化課程的研究不多,成果主要集中在教育意義、策略探討、內容選擇等方面,對具體教育路徑及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較少。為此,本文以流溪中學為弘揚中醫藥文化而實施的系列課程為例,探討借助地方資源構建和實施中醫藥文化課程的實踐路徑與教學模式。
一、 借助地方資源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路徑和效果
2017年始,流溪中學通過多路徑整合地方中醫藥文化資源,持續開展了以“弘揚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基于STEAM理念融合中醫藥文化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專家講座,融入中醫藥元素的創新評比活動,開設中醫藥基礎知識課,以及中醫推拿體驗活動等,有力推動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項目。
(一)依托鄉土資源設計和實施基于STEAM理念融合中醫藥文化的項目式學習方案
“藥食同源”思想是中醫藥文化的精華之一。許多中醫藥著作都包含有關于“藥食同源”的論述,認為食物與藥物并無絕對的界線,個人應依據自身體質實情及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來調和日常飲食,做到寒、熱、溫、涼四性均衡,不偏嗜食用某種食物。而本地區有不少特色作物既產出食材,又具有藥用價值,且學生對這些作物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對進一步了解和研究這些作物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有濃厚興趣,因而依托鄉土特色作物,設計和實施基于STEAM理念融合中醫藥文化的項目式學習方案,既可激發學生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戀鄉情懷。學習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地方特色作物為學習和研究的對象,了解其分類、生活習性、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有關的文化習俗、中醫藥典籍中的有關論述、中醫師推薦的相關藥膳、制作養生美食、提取有效成分以及探究與創新活動等。教學模式體現寓教于樂的理念,既關注理論學習,又注意貼近生活,既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又關注現代科技應用,既進行模仿體驗活動,又開展自主探究實驗。
STEAM教育重視多學科交叉融合,重視動手實踐,重視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創造、關聯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能力。因此,通過基于STEAM理念融合中醫藥文化的項目式學習,學生既可習得中醫藥基礎知識,又能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學生通過基于STEAM理念的項目式學習活動而開發的養生食品“懷山吸吸糊”獲廣州市發酵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二)牽手嶺南中醫藥文化博覽園,建立學生體驗和領悟中醫藥文化的實踐基地
嶺南中醫藥文化博覽園是本地區設備設施最全、占地面積最大的中醫藥文化博覽園,園內設有中草藥保育區和種植園區、中草藥教育與體驗區、中草藥研發區,具有保護與教育、功能研發與生產、觀光與養生等功能,是“廣東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2017年流溪中學牽手嶺南中醫藥文化博覽園,建立了學校弘揚中醫藥文化的社會實踐基地。利用這個實踐基地,學校定期組織中醫藥文化研學旅行活動,期間也參與協辦“嶺南中醫藥文化浮雕景觀長廊揭幕暨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儀式”。中醫藥文化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中草藥種苗(園內有十多萬株),參觀中醫藥標本(園內有四千多種)和炮制藥材的設施,了解我國中醫藥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如神農、華佗、葛洪、孫思邈、李時珍等著名中醫藥學家的事跡,以及病入膏肓、岐黃論道、神農嘗百草等典故,了解先進的中草藥培育與規模種植技術等。學校定期組織中醫藥文化研學旅行活動,容易讓優秀中醫藥傳統文化扎根在學生的心中,實效性高。這些精心設計的游學活動不僅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學到知識,而且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天人和諧”“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等中醫藥文化精神的內涵,從而增強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感知與領悟能力,提高學生中醫藥文化素養,樹立自我健康管理意識。
(三)引導學生以中醫藥文化的視角探析地方飲食習俗
嶺南地區,尤其是廣府地區的居民飲食講究“不時不食”,意思就是應依據季節、節氣、節日食用相對應的食物。比如,廣府人的日常飲食離不開“湯水”,講究不同季節喝不同功效的“老火湯”,平日亦有喝涼茶的習慣。嶺南居民的這種飲食習慣與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有極深淵源,亦與“治未病”的理念密切相關。
在我國,“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由來已久,有極為豐富的內涵,認為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環境變化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嶺南地區氣候濕熱,人們認為順應時節喝“湯水”可以調理四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并具有滋養身體、預防疾病的功效。例如,每年大暑時段是嶺南地區比較濕熱時候,人體容易出現口干口苦,全身困重等感覺。此時,“荷葉冬瓜水鴨湯”是居民用于解暑祛濕的常見湯品。鮮荷葉氣味淡香,解暑功效強,老冬瓜利水消暑,其輔料蓮子、扁豆和眉豆健脾祛濕。大暑時節喝這種“消暑湯”既可解暑祛濕,又能補脾養心,老少咸宜。
引導學生以中醫藥文化的視角探析本地區的飲食習俗,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了解家鄉文化的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體會到依據個人體質和節氣時令調理飲食的重要性,樹立均衡飲食的觀念。為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教師也指導學生制作養生節令食品,如養生艾糍、葛根涼粉、桂花羹、甘草黃皮等。其中學生作品“養生艾糍”在“廣州市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校園及社區”科普教育評比活動中獲一等獎。
(四)牽手專業志愿者團體,提高中醫藥基礎知識課的授課質量
在本地志愿者協會搭建的服務平臺的引導下,學校聘請了由從化本土企業“廣州市倍寧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派遣的三位執業中藥師作為志愿者服務小組到校參與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活動。到校的專業志愿者直接向學生授課,講授的內容主要是中醫藥基礎知識。這些專業志愿者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中醫藥文化的基礎知識,與學生一起探析中醫藥文化的奧義,如:陰陽五行學說,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自然的防治手段,辨證施治、調和致中的治療觀。在講解中醫藥的綠色健康理念、非藥物調攝等飲食健康方面注重科學性,在講解推拿等傳統中醫技術時注意實踐體驗。這樣,抽象的知識具體且鮮活起來,學生樂于接受,也更容易領會到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學校授課教師也與學生一同聽課,課后與專業中藥師交流。
二、 實踐中呈現出的一些不足與對策
由于現階段學生學業負擔較重,中醫藥文化基礎知識課和多數課外實踐活動僅在高一年級和初二年級開設。因此需要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善于尋找中醫藥文化滲透點,將中醫藥文化循序漸進地融入生物、語文、歷史、政治、體育等課程中。例如,語文課可滲透中醫藥典故,名著中對藥膳的描述,經典誦讀活動也可采用中醫藥文化題材,生物課滲透中藥學知識、中醫保健知識,歷史課穿插中醫藥史和介紹中醫典籍,體育課增設太極、八段錦運動,思政課中融入孫思邈、皇甫謐、葛洪、扁鵲等中醫名家的醫德佳話、故事等。
基于STEAM理念融入中醫藥文化的項目式學習能明顯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實驗探究、創新等關鍵能力,但對授課教師的素質,所需的儀器設備等要求較高。因此學校一方面需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提升素質,另一方面需及時購置相關的儀器設備,并將項目式學習與創新評比活動結合起來實施。
請校外專業志愿者前來講授中醫藥文化基礎知識雖能解決當前的困難,但著眼于長遠考慮,學校需要引進專職中醫師或中藥師,這方面可與完善校醫室的職能綜合起來考慮。校園內建設草藥園能較好地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對草藥的辨認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但管理草藥園的工作量比較大,維護過程中需要持續投入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為減輕負擔,草藥園的規模不宜過大,優先考慮栽培多年生的藥用喬木和灌木。
三、 討論與展望
中醫藥學具有科學與文化屬性。中醫藥文化對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面向中學生扎實有效地推進中醫藥文化教育是學校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樹立綠色健康理念,更可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學校在構建和實施中醫藥文化課程時,可遵照堂上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學科教學與文化教育活動相結合、經常性教育與集中式教育相結合的思路,進一步優化研學旅行和項目式學習方案,使中醫藥文化教育不僅體現人文導向作用,也能突出科學性、探索性,并針對地方中醫藥資源和學校的優勢,加強模式創新,將與中醫藥文化教育相關的實踐課、理論課、體驗課、研學旅行等整合到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中,使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更完善、更合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新華網,2015-12-22.
[2]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8):21-29.
[3]師保國,高云峰,馬玉赫.STEAM教育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影響及其實施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7(4):75-78.
[4]代立超.項目式學習中學生科學思維的養成.中國教師,2017(4),39-41.
[5]田甜.《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淺識[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8):7-8.
作者簡介:
邱榕基,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流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