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合作社是弱者的聯合,具有天然的益貧屬性,是農民利益的 “保護者”可以真正激發貧苦戶的內生動力,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提升進一步脫貧致富理能力。本文從咸陽推動精準脫貧的現狀出發,總結出咸陽合作社的脫貧機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 ?精準脫貧
一、咸陽貧困戶參與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的現狀
(1)咸陽合作社發展現狀。根據農經統計,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共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179家,其中,種植業3477家,占56.3%,涉及到糧食,蔬菜等;畜牧業1531家,占24. 8%,涉及到生豬產業、奶業、肉牛羊等;林業357家,占5.8%;農機植保等服務業333家,占5.4%;漁業11家,占0.2%。此外,土地股份合作社數量14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數28.25萬人,其中,農民成員22.05萬戶,占比78. 05%。從事產業涉及農林牧漁,并擴展到民間工藝、休閑觀光等諸多領域和產供銷、儲運加等各環節。
我們在走訪中隨機籌集被調查的6個縣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類別包括:8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4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實地調查12農民專業合作社其運行情況如下:有4家合作社是2017年新成立,合作社成立后基本處于松散狀態,沒有按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占比33.3%;有6家合作社運營良好,各方面生產經營都比較成熟,已經連續三年實現了盈利,占比50%;其余的合作社基本運轉正常,能夠給社員提供給一定程度的幫助。
(2)咸陽農民合作社開展精準脫貧的做法。合作社在做好主營產業的同時,依托自有的優勢產業,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聯營帶動幫扶模式,積極推進“三變”改革,助力精準脫貧,帶貧益貧效果明顯。一是土地流轉。合作社占地全部采用土地流轉的模式,每年以每畝850元的價格向群眾支付租金。二是就業脫貧。合作社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到園區務工,通過就業增加家庭收入。三是產業帶動。貧困戶以產業脫貧資金帶資入股,采用折股量化的方式發展生產,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四是金融幫扶。貧困戶利用“5321”金融脫貧政策入股園區,建立利益朕結機制,在不承擔任何風險的前提下,每年每戶入股分紅4000元。以涇陽順水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例,目前關聯席楊村、陰郭村40戶貧困戶。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真正實現“土地流轉掙租金、勞務務工掙薪金、入股參股掙分紅”,確保貧困群眾收入穩定增長,早日脫貧。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出臺,專業合作社也在與時俱進,在做好土地流轉、統籌發展的同時,還不斷地創新各項機制,健全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朝著“觀光、娛樂、度假、學習等多功能生產型型農業園區”的奮斗目標前進,為當地農、林、漁業的發展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二、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戶增收機制不完善
(1)貧困戶增收渠道單一。在咸陽實地調研的實踐中發現,合作社對貧困戶的幫扶主要集中在流轉土地抵押貸款分紅、脫貧資金入股分紅及農產品保價收購這三方面,幫扶措施單一且同質化現象突出,增收動能不足,對貧困戶吸引力不大。大多數貧困戶參與合作社只是為了規避風險,期望合作社在市場不好的時候保底收購,脫貧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合作意識不強,參與意愿和參與熱情比較低。
(2)貧困戶在合作社中沒有話語權。有的地方政府在脫貧攻堅中,出于政績宣傳的考慮,不能立足實際,急于發展產業致富,有的脫貧干部盲目追求脫貧指標,盲目大辦合作社。在貧困戶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的情況下,用行政命令要求村干部、種養大戶牽頭組建合作社,強行轉嫁脫貧壓力,導致合作社處境尷尬,無法發揮脫貧的主動性。
(二)合作社總體規模偏小,脫貧帶動能力較弱
(1)合作社規模小影響帶動脫貧效果。我市農民合作社規模普遍偏小,抗風險能力弱,一般只能照顧到本村村民,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只有少數實力雄厚的合作社才有能力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貧困戶。
(2)合作社用地受限影響帶動脫貧效果。年來,各種農業生產成本的上漲,經營土地的盈利變得越來越薄,土地流轉速度放緩,并沒有形成規模經營,從而使合作社對于貧困戶的脫貧帶動作用減弱。
(三)合作社承包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配套措施不完善
(1)缺乏統一的評估體系。現行的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缺乏統一的評估機構和合理的評估標準,評估中存在較強的主觀判斷性、隨意性。
(2)缺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的缺失,直接影響土地流轉的速度和規模,影響合作社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阻礙合作社脫貧的長遠發展。
(四)政府對合作社參與精準脫貧的支持力度不足
(1)制度供給不足。一是政府作為精準脫貧的主導力量,在推進產業脫貧中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行政介入不當與制度供給不足的不協調狀況。二是政府在推進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的過程中,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界定,缺乏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
(2)缺乏激勵機制。難以激發合作社帶動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急待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
四、進一步加強農民合作社精準脫貧的建議
(一)建立農民合作社推動貧困戶收益長效機制脫貧
(1)依托農民合作社,加大貧困戶素質培訓。要提升貧困戶農業實用技術,增強貧困戶的勞動技能,提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能力。
(2)依托農民合作社,加大對貧困戶的扶持力度。增加合作社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服務、市場信息獲取等服務及工資福利待遇方面的吸引力。
(二)提高農民合作社貧困戶在合作社中的話語權
加大貧困戶在合作社決策中的參與比例,防止核心成員控制合作社。建立訴求表達機制,維護貧困戶利益。如果社員認為合作社侵權,他們可以向村委會提出申訴。
(三)加強農民合作社貧困戶與脫貧主體的溝通,構筑良性脫貧
農村脫貧是一項多元主參與、合作共治的社會性工程。需要理順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
(四)加強農民合作社品牌建設
一要從源頭上發展區域經濟、強化產業脫貧。依托本地優勢資源, 做強現代種養業,壯大特色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繁榮鄉村服務業,實現經濟效益與脫貧攻堅的可持續發展。二是通過合作社優勢品牌經營帶動貧困戶進入市場,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貧困戶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鼓勵合作社圍繞發展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傳統優勢業,發展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本土品牌。
(五)完善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抵押貸款的配套措施
(1)加強評估機構建設,完善農地評估標準體系。可以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組建建立土地評估機構備選庫,通過公開搖珠方式確定土地評估機構;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估價機構或專家測算等方式進行評估;加快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合理制定科學的抵押價值評估辦法和評估標準。
(2) 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優化農村土地流轉服務。要培育農村土地流轉中心,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網絡,集中開展確權登記、評估、流轉、抵押物處置等業務。
(六)加強政府對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的政策扶持
(1)加大政府對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的支持力度。政府著力加大對脫貧合作社的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在機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和生產設施給予項目支持和財政補貼,保證農民合作社良性運轉。
(2)健全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鼓勵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民合作社推動精準脫貧鼓勵激勵機制,針對僅僅依靠抵押貸款、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單一的政府財政鼓勵激勵模式,要開展多種形式、整合多種資源、融資渠道多樣化的資金投入機制,對于運行規范、收益良好、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好的合作社,政府要加大獎勵的額度。
(3)完善農民合作社脫貧資金的風險管控機制。政府鼓勵銀行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作為中介和擔保人,為貧困戶加入農民合作社提供貼息或無息貸款。當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有效運轉,貧困戶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的時候,政府要轉變角色由擔保人向監督者轉變。
參考文獻:
[1]趙曉峰,邢成舉.農民合作社與精準脫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6(4):23-29.
[2]孔祥智.合作社的益貧性[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07):38.
[3]宮留記.政府主導下市場化脫貧機制的構建與創新模式研究——基于精準脫貧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6(05):154-162.
作者簡介:李妍蓉(1983-), 女,漢族,陜西咸陽,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