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喬洪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討論多層螺旋CT針對結腸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果,以明確該診斷方式的價值。方法:本次實驗選擇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且已經確診為結腸癌的患者作為研究目標,共計120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多層螺旋CT檢測所得LN予以分析,通過LN長徑、LN強化差值等數據判斷患者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現象,并對比檢驗結果與病理活檢結果,以判斷其精確度。結果:多層螺旋CT選定長徑≥7mm,強化差值≥70Hu以及短徑同長徑比值≥0.7作為判定淋巴結是否轉移的標準,其診斷結果同病理活檢結果一致性更為優秀。結論:多層螺旋CT具有無創、便捷等優勢,是目前應用較為頻繁的一種影像學檢驗方式,醫護人員可以結合LN外形、強化差值等有關參數判斷患者當前淋巴結是否有轉移。
【關鍵詞】多層螺旋CT ?結腸癌 ?淋巴結轉移
結腸癌屬于消化道之中相對多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不管是發病人數還是發病率都有逐年遞增的趨勢。然而,我國目前關于結腸癌的早期診斷率依舊較低,當患者確診,一般已經進入中期甚至晚期,而患者術后5年的生存率也并不高。如今,針對結腸癌TNM分期之中的N分期依舊通過淋巴結轉移數量作為判定標準。然而,影像學檢驗關于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標準尚未統一,可能有較大的概率產生誤差,進而為后續外科手術治療方案的選用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故而,本文討論多層螺旋CT針對結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的價值,以明確其價值。現報道到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均為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且已經確診為結腸癌的患者,總計120例。全部患者術前必須接受病理檢驗以及CT增強掃描,實驗對象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48例,患者年齡在42歲至85歲之間,平均值為(63.4±1.8)歲,對比多層螺旋CT同病理活檢結果,證明共計96例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現象,24例患者未出現淋巴結轉移的現象。
(二)方法
本次實驗所用設備為東芝64層螺旋CT,全部患者必須按照如下流程接受檢驗。第一,患者在接受檢驗前一日將腸道清潔干凈,檢驗之前6小時至8小時之內不得進食。第二,檢驗前10分鐘,護理人員需要通過肌肉注射向患者注入20mg654—2。第三,檢驗開始前,通過患者肛門位置注射800ml至1000ml的水。第四,患者保持仰臥位。
本次實驗掃描范圍是自患者膈肌起、直至盆底水平,于吸氣末屏氣之后完成掃描。檢驗人員針對圖像予以增強,對比劑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20mgI/ml,實際用量控制在80ml至100ml之內,通過肘靜脈高壓給藥,注射速度控制在3.0ml/s,檢驗開始動脈期設定為29s,靜脈掃描設定為60s,4分鐘延遲期掃描。
掃描參數設定如下:螺旋準直設定為64*0.5,層厚與間隔設定為5mm,進速度設定為10mm/s,管電壓設定為120kV,管電流設定為300±30mA。完成掃描之后,掃描人員針對原始數據予以周圍層厚以及層間距0.5mm薄層重構。
(三)觀察指標
本次觀察指標具體包含有淋巴結長徑、淋巴結短徑同長徑的比率以及淋巴結靜脈CT同平掃CT之間的差值。
(四)統計學方式
本次實驗全部數據都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加以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通過X2進行檢測,表示為百分比(%),而計量資料則表示為(x+s),通過t檢測,以P<0.05代表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所有患者通過手術共計清掃1614枚淋巴結,通過病理活檢發現共計954枚淋巴結出現轉移現象,在總數中占比達到59.10%;CT影像學檢驗結果顯示共計1426例淋巴結發生轉移現象。淋巴結長徑、強化程度差值以及短徑同長徑之間的比例所設計的各類檢出數值同病理結果對照。
三、結論
本次研究分別將淋巴結以≥3mm、≥7mm以及≥10mm作為判定淋巴結有無轉移的標準并予以對比,同病例活檢結果對比顯示,淋巴結長徑設定為≥7mm結果同病理活檢結果保持最高的一致性,其余兩項標準則統一性相對較弱。可見,伴隨著淋巴結長徑數值的提高,CT關于淋巴結轉移檢出的特異性也會相應升高,但敏感性將有所降低,且基于淋巴結直徑的提高,漏診率也將有明顯的上升。本次研究證明將長徑設定為≥7mm作為判斷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的標準,不管是敏感性還是特異性表現較為優秀。
而影像學針對淋巴結密度以及強化差值屬于判定淋巴結是否轉移的關鍵指標。部分學者經過研究發現當淋巴結轉移之后,其學供有明顯提升,在經過增強掃描之后,相對于非轉移淋巴結更為明顯。針對淋巴結具體的強化程度,本次實驗通過測算淋巴結特定區域的CT數值,同時分析靜脈期同平掃密度CT數值之間的差值。最終劃分為三組,即≥40Hu、≥70Hu與≥100Hu組。而通過對比數組數值同病理檢驗數值,發現設定差值≥70Hu時,一致性更為優秀,且敏感性與特異性也同樣高于其余兩組,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部分學者研究結果表示當惡性腫瘤出現淋巴結轉移后,所轉移的淋巴結同樣會具備惡性腫瘤外生性或是膨脹性的特征,導致淋巴結外形逐漸朝向圓形或是類圓形發展。不僅如此,淋巴結在向外周生長期間同樣會產生不平衡的現象,所產生的淋巴結外緣呈不規則狀態,甚而存在毛刺。在針對淋巴結短徑同長徑之間的比值方面,分別選定≥0.5以及≥0.7兩組。最終結果表示,若選擇≥0.5作為標準,雖然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有待提高。而選擇≥0.7作為標準,敏感性同樣較高,特異性相對優秀。故而,本文認為選定短徑與長徑比值≥0.7作為判定淋巴結是否出現轉移現象的診斷標準,相對合理。
由此可見,多層螺旋CT在判斷結腸癌淋巴結轉移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醫護人員可通過淋巴結長徑、強化差值以及短徑同長徑比值三個方面予以綜合性判定,判斷結果相對合理且精確,具有可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鄭崗.多層螺旋CT低張充氣增強掃描在診斷早期結腸癌中的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v.27;No.153(01):83-85.
[2]卞琳杰,巫丹萍,張追陽,et al.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和結腸成像及圖像融合技術對腹腔鏡右半結腸癌的術前評估價值[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8,17(6):631-636.
[3]王濤,杜斌斌,張維勝,et al.術前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指導腹腔鏡右半結腸癌全結腸系膜切除術[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7,32(0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