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元堃
【摘要】2017年以來,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以更豐富多元的內容與更接地氣的形式,在電視屏幕上掀起了一股內容好、又受觀眾喜歡的節目新熱潮。現階段的中國文化類節目無論是從形式、內容還是審美意蘊上,都進行了創新,呈現出了頗為豐富的美學品格,提升了節目的思維性、文化性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美學;創新
中國的文化類節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屬于陽春白雪,叫好而不叫座。直到2017年,《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文化類節目的出現,使文化類節目擺脫了以往曲高和寡的窘況,幾乎個個走紅,多個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一同圍觀,“鐵粉”無數,形成了可喜的中國電視文化現象。與早年間的文化類節目不同,2017年以后出現的文化類節目,從形式內容到審美價值都有了突破性的創新,尤其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文化類節目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新媒體相結合,打破了原先單調的舞臺呈現方式,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始終貫穿在節目的各個層面,豐富了美的表現形式,提升了節目的思想性、文化性和審美價值。
一、文化類節目的形式——“言”
魏晉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王弼曾經在《易傳》“立象以盡意”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著名的論點:“得象忘言”與“得意忘象”。將這兩個觀點歸結到藝術作品當中,可以認為“言”對應的是藝術作品的形式,“象”是藝術作品的內容,“意”則是藝術作品的意蘊、意境。作為電視文藝節目的一個類別,文化類節目也應該“言”“象”“意”三者具備,既要有自身特有的傳達介質、表現手段,更要有思想內容,也不能缺少感人至深的審美價值。2017年以來的電視文化類節目,首先就是在“言”的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
(一)利用現代科技,完善視覺呈現
2017年之前的文化類節目,例如《百家講壇》和《子午書簡》,多采用較為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久而久之觀眾逐漸覺得意興闌珊、枯燥無趣,導致其慢慢走向衰落。然而可喜的是,我國電視人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方針指導下,堅持“四個自信”,始終保持著昂揚的奮斗精神,不斷開掘創新源泉。伴隨著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文化類節目不斷創新,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受眾耳目一新,也讓文化類節目擺脫了“說教意味濃厚,節目設置無趣”的刻板印象。
例如在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中,節目環節主要分為四部分:經典誦讀人朗誦詩歌、嘉賓解讀詩歌、經典傳唱人演唱曲目以及演唱結束后的分享與訪談。在進行這些環節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始終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貫穿在節目當中。經典誦讀人朗誦詩歌時,屏幕右側使用中國傳統的竹簡和書法來呈現詩詞內容;嘉賓解讀詩歌時,舞臺上的LED顯示屏也會顯示古詩詞的內容,讓觀眾能夠邊看內容邊聽解讀;經典傳唱人在傳唱時,舞臺設計情景交融,如夢如幻,每一個視覺效果都與古詩詞的內容緊密相連,宛如“人在詩中游”,整個舞臺效果呈現出了鮮明的中國古典韻味,使觀眾獲得一種“沉浸式體驗”,從而全方位感受古詩詞的韻味與美好。
(二)豐富節目形式,避免審美疲勞
王國維在《古雅在美學上之位置》一文中提到,藝術的意象必須通過藝術的形式美才能表現出來,藝術雅與俗的區分,就在于藝術形式美的不同。[1]比起單調地講述與普及傳統文化,這些現象級的文化類節目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種類的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使得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變得多樣而有趣。
詩詞類文化節目中,《經典詠流傳》采取的是“和詩以歌”的形式,讓經典詩詞通過歌曲演唱出來。《中國詩詞大會》則是通過“選手+百人團”競賽的方式讓受眾感受詩詞之美。讀書類的文化節目中,《朗讀者》采用的是“訪談+讀書”的形式,嘉賓圍繞每期主題分享自己與主題有關的故事,然后來朗讀一本書中的某個片段,以此讓觀眾產生共情,從而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一本好書》則是通過“話劇演繹+嘉賓解讀”的形式,演員直接將書中部分內容以舞臺劇的形式表演出來,主持人和學者來解讀書中的人物或者情感,讓觀眾獲得一種更為直觀的體驗。文博類文化節目中,《國家寶藏》采取的是“讓文物活起來”,通過音樂、舞蹈、話劇、音樂劇等方式演繹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挖掘文物所承載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反思。《上新了,故宮》則是通過將歷史文物打造成文化產品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在實現社會效益、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聯動發展的同時,也賦予了節目新的文化內涵。可以說,現階段的文化類節目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馮夢龍在論述小說創作原則的時候曾提出小說創作必須通俗化,因為小說要想實現其教化作用,就必須讓廣大讀者受感動,因此小說的創作就必須符合廣大讀者的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和文化水平。文化類節目的創作也是同理,文化類節目創作的初衷并不是只做給高學歷人群看的,而應該是基本的全民文化普及,文化類節目用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的形式展現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讓廣大群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類節目的內容——“象”
清代美學家劉熙載在論述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時曾說過:“文尚華者日落,尚實者日茂。”意謂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那么其藝術創作將會失去其生命力而逐漸走向衰落,反之,注重內容的藝術創作則會日漸繁榮。
(一)內容垂直細分,挖掘小眾文化
除了傳統的書信、古詩詞等內容之外,文化類節目還將目光放在了一些小眾文化上,比如湖南衛視推出的《聲臨其境》和《聲入人心》。前者瞄準了配音領域,將許多“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幕后配音工作者推到臺前,向觀眾展示配音、擬音等工作的內容。后者聚焦國內冷門的音樂劇和歌劇領域,采用將流行與古典結合的方式,普及音樂劇和歌劇,從而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推動中國原創音樂劇和歌劇的發展。東方衛視的《喝彩中華》是中國首檔原創戲曲類文化類節目,將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尤其是很多幾近失傳的戲曲藝術,用年輕觀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一下子拉近了傳統戲曲藝術與年輕群體的距離。
這些欄目挖掘小眾文化、關注傳統文化,通過當代先進的電視技術和手段,使小眾文化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之中,將傳統文化包裝成了現代藝術,使小眾文化逐步向大眾文化演變,使傳統優秀文化成為年輕人時尚的精神文化營養。也正因為此,這些聚焦小眾文化的文化類節目不僅沒有遭遇“收視滑鐵盧”,反而博得了滿堂彩,充分展現了電視文化類節目融合運用現代高科技制作技術和手段進行節目內容創新的無限可能性。
(二)注重觀眾互動,吸引年輕群體
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在論述藝術欣賞活動時,便已經認識到藝術欣賞活動不單純是被動地接受,還伴隨著主動抒發,他講學習《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電視節目要想避免觀眾對“綜N代”的熱情減退,就必須注重節目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獲得一種親身融入節目的參與感,從而使觀眾對節目內容產生精神上的共鳴。
《朗讀者》通過在全國各地設立“朗讀亭”來與觀眾互動。朗讀亭外觀簡約古樸,具有中國古典特色,內部設置有攝像機和一套完整的錄音設備。朗讀亭的玻璃可以在制作人員的操作下變成毛玻璃的狀態,讓朗讀者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盡情朗讀和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且,普通人在朗讀亭中朗讀的作品,也有機會出現在節目當中。《經典詠流傳》中,“和詩以歌”的節目主題也充分體現在了與觀眾互動的方式上,觀眾可以通過掃描節目的二維碼,對著手機朗誦出古詩詞,便能自動將錄音轉化為歌曲,讓觀眾親自體驗將喜歡的古詩詞唱出來的快樂。
這種互動方式大大拉近了觀眾與節目的距離,使觀眾有了真正參與節目的感覺,因此也提升了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度,改善了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心理距離。[2]隨著現代生活與工作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孤獨的個體,都會有強烈但經常壓抑在心底的傾訴與交流的欲望,無論是在朗讀亭里讀書,還是通過手機體驗“和詩以歌”,針對的都是滿足觀眾想要抒發自己感情的需求。同時,為了更貼近年輕群體碎片化的閱讀與觀看習慣,文化類節目的內容普遍可以切割成更適合手機觀看的小視頻,方便在微博、微信、B站等平臺傳播,觀眾也能夠通過評論、轉發、發彈幕等方式與節目互動。
這些與時俱進的互動方式,不僅為文化類節目吸引了很多年輕群體的目光,也讓電視節目制作者從觀眾提出的意見與建議中產生新的創作靈感,更代表著文化類節目不再以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態與觀眾見面,而是以平等的姿態和觀眾交流。現階段的文化類節目喚起了受眾內心學習傳統文化的渴望,受眾范圍幾乎可以達到“全民覆蓋”,真正實現了電視媒介審美教育的社會功能。
三、文化類節目的審美意蘊——“意”
南宋嚴羽在其詩歌理論著作《滄浪詩話》中寫道:“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境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美學規定是“境生于象外”,為了使觀眾更好地感受優秀文化的力量,作為內容的“象”越簡單、越通俗、越容易理解越好,但是“意”要隱,越含蓄越內斂越好,以此來達到“象外之意”,從而使受眾的審美觀照超越了有限物象的局限,伸向更廣闊的宇宙、歷史和人生。
(一)突破“象”的限制,打造象外之意
與晚會和娛樂節目追求酷炫的舞美、燈光效果不同,文化類節目往往通過與節目內容和主題相匹配的布景、藝術設計等呈現出的特定的藝術空間,創造出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景想象和藝術境界,這是其超乎其他表現形式之上的高明所在。[3]
《朗讀者》的訪談間,節目組將其布置成了居家風格,柔軟寬大的沙發,茶幾上精美的茶壺,座位旁燃燒著炭的壁掛爐以及散發出淡黃色燈光的臺燈,都給人營造出了一種溫馨、舒適的意境。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距離適中,仿佛就是一對坐在家里喝茶聊天的老朋友。同時,訪談過程中大量運用了近景及特寫鏡頭,讓觀眾和嘉賓近距離接觸。在這樣的環境下,觀眾和嘉賓一樣,都會進入一種放松的情緒狀態,受這種情緒感染,嘉賓的訪談少了一分刻意,多了一分動人,觀眾也能更好地從嘉賓分享的故事中受到啟發與感動。
在《朗讀者》第二季第12期節目中,巴拉格宗村的筑路人斯那定珠在舞臺的朗讀環節中,背后的大屏幕投射出了巴拉格宗村的畫面,寧靜村落的夜晚,篝火在一旁安靜地燃著,配合斯那定珠的朗讀,仿佛一下子把觀眾帶到了巴拉格宗,營造了一種穿越時空般的神奇意境。在這樣的文化類節目中,觀眾對于人、事、情的認識與感悟已經由舞臺實景躍入了藝術虛空,突破了“象”的限制,觀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在節目的意境中都得到了提升。
(二)營造情景意蘊,升華審美共鳴
共鳴指的是在審美觀照活動中,欣賞者的情感與審美對象的情感達到高度統一,從而產生的一種完全理解審美對象所表現出來的感情。文化類節目中,雖然借鑒吸收了很多綜藝節目的制作手法,但往往會給觀眾營造出一種“恬淡閑適”的安靜氛圍,以便觀眾能夠更好地體會節目所傳達的情感,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織的意境中,喚起觀眾對于家國情懷的文化認同感。
在《經典詠流傳》中,每位經典傳唱人與他們演唱歌曲所表達的意境,通過移情的手法呈現在電視屏幕上。例如在《經典詠流傳》第二季第5期節目中,音樂劇演員阿云嘎在演唱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的歌曲《相聚的路雖遙遠》時,與觀眾分享了他年少父母雙亡,由哥哥把他拉扯長大的故事。在全家多數人都反對他獨自一人從內蒙古前往北京考大學追求夢想的時候,是哥哥的支持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在表達對哥哥感謝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因病逝去的哥哥的無限哀思。觀眾能夠從阿云嘎的分享中感受到手足之間的真摯感情,勾起了觀眾對于個人親情與家庭情感的認同,使觀眾在充分理解古詩詞含義的基礎上,與經典傳唱人和節目成了“情感共同體”。
文化類節目中這樣類似的營造文化與情感意境的例子數不勝數。文化類節目通過創新表現形式、內容塑造與舞臺呈現等方法,生動形象地演繹了傳統文化的寫意境界,使傳統文化以更傳神的樣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通過營造的美好氛圍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升華了節目的主題,讓觀眾從中獲得了一種包含著歷史感和人生感的深沉美感。
文化類節目作為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宣傳陣地,其傳達出的價值導向與思想意義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化類節目在電視市場中的優秀表現不僅提升了受眾的審美品位,也提高了優質節目進入電視市場的門檻,改善了當下娛樂節目泛濫、節目質量良莠不齊的局面。文化類節目逐步邁入2.0時代,只有以更高的美學內涵和更深層次的歷史底蘊相支撐,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2]劉婧.探究接受美學視域下的文化類節目:以《朗讀者》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10):131-132.
[3]連冰玉.審美視閾下的電視文化類節目特征探究[J].影視制作,2018,(1):84-87.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生)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