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順
前些日子,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組照片: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高三學生正全神貫注地在方艙醫院的一個角落里看書。
看了這個新聞,我仿佛看到了兒時的自己。
總角之年,我經常去學校門口的小人書攤看書,那些可愛的小人書連環畫,一兩分錢看一本。遇到過年或者過生日,外公和父母會給錢買《木偶奇遇記》《尼爾斯騎鵝旅行記》《365夜故事》這些大部頭的。到了初中,我基本讀完了四大名著。進入大學校園后,突然發現這世上好書實在很多,我經常省下糧票飯票換錢買書,記得家里書櫥至今擺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就是當年用十斤糧票換的。這一路走來,書籍陪伴我成長,引領我進步,可以說我是讀書長大的。
文章開頭提及的小伙子說:“我要充分利用這有限的時間,進行最后的沖刺,不能掉隊。”
讀書,是逆襲人生的捷徑。讀書,才有選擇的權利。
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那是清華畢業典禮上唯一一位代表本科生發言的女孩子,她叫張薇。她來自黃土高原上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甘肅鎮原,那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教育資源極度貧乏。
她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時,因為比賽所用的儀器從未見過,所以,等她找到開關時,比賽卻已經結束。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發奮讀書考上了清華大學。上了大學后,她學辯論、當班長、去支教,還順利拿到了優秀獎學金,前途從此走向光明。
張薇沒有富裕的家庭支撐,也沒有強大的背景依靠,甚至沒有光鮮亮麗的經歷,但是因為讀書,她親手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是最公平的那條路。無論家境如何,無論長相如何,無論經歷如何,我們都可以通過刻苦讀書,為自己贏得一個新的起點。
作家龍應臺有一段很著名的話:孩子,我要你努力讀書,不是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你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不是被迫謀生,這樣,你才有成就感、尊嚴和快樂!
是啊,當你弱的時候,命運給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當你強的時候,你就有很多選擇的機會。
龍應臺還說: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之前,你不能說“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斗過以前,你不能談“無力感”。
你常說“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可是,不讀書的人生,就沒有如果;你常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不讀書的人生,哪兒也去不了。
要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非得刻苦不可。
歷史上,因讀書而流傳至今的名人佳話不勝枚舉,如,讀《易》“韋編三絕”的先賢孔子、“錐刺股”的戰國蘇秦、“頭懸梁”的西漢孫敬、“鑿壁借光”的匡衡、“映雪讀書”的孫康以及“囊螢苦讀”的車胤……他們以自己的刻苦和堅毅傳承著中華文化,也為歷代的讀書人樹立了榜樣。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東西是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高票回答是這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之一,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件。否則,長此以往,你的精神將沉迷于各種誘惑而腦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娛樂的空殼。
前些年我去國外學習,發現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騙人的。在西方,真正的精英教育,其課業量和壓力比國內的應試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西方的孩子,學的東西絲毫不比國內孩子學得少。我感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要想學得好都必須付出異乎尋常的努力。
在學界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一萬小時定律”,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認真堅持一萬個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時間是最公平的東西,每個人每天都是平等的二十四小時。網上說,二十歲的貪玩,造就了三十歲的無奈。三十歲的無奈,導致了四十歲的無為。四十歲的無為,奠定了五十歲的失敗。五十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
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運氣,而是嚴格的自律。請不要在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否則,當父母需要你時,除了淚水,你一無所有;當孩子需要你時,除了慚愧,你一無所有。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疾病”。
二十世紀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只有一米五二的身高,右眼幾近失明,嚴重斜視,矮丑得如同巴黎圣母院的鐘樓怪人,但這絲毫不削減他的個人魅力。他不但學術上造詣頗深,而且身邊從來不缺擁躉。
他那顆有趣的靈魂,是由閱讀塑造的。在他那份獨特的氣質里,藏著的是書籍帶來的沉淀。長相是老天爺給的,而氣質是后天養成的。
有位青年曾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長信,傾訴人生困惑,楊絳給他回信時寫了句誠懇而不客氣的話:“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林語堂先生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余秋雨也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讀書,正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樊登讀書會”的發起人樊登,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剛工作時,受房貸壓力困擾,他整天焦躁惶惑,無所適從。他想,讀書也許會改變自己的未來吧。抱著試一試心態,他拿起了《論語》。“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幾句話,讓他豁然開朗,壓力紓解了很多。他說:“我從未想過《論語》是天下最厲害的‘治愈書。”
事實上,你覺得生活迷惘找不到意義時,你覺得際遇不佳看不到前路時,你覺得收入窘迫心浮氣躁時,可以靜下心來把問題交給書本。大量閱讀,答案自現。
僅僅是身體的健康還不夠,心理健康更重要。讀書,有時就像體檢,像就醫。
讀書逐漸讓我們心靈澄澈,領悟到大美大雅的境界。讀書到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并接受這個世界的豐富性。讀書不一定能使我們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但絕對可以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不僅會改變我們的命運,同樣也會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我們也許會在夜深人靜、夜不成寐的時候,也許會在看到鳶飛魚躍、流星飛踢的剎那,腦子里突然冒出疫情期間物業保安總問的問題: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閱讀過西方的一些著作,從《心經》到《存在與虛無》,從《紅與黑》到《約翰克里斯多夫》,從《悲慘世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從《草葉集》到《飛鳥集》。雖有震撼和感動,但這些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經典,感受同中有異。讀《詩經》,讓我感受到先民自然純粹的生活;讀《易經》,讓我感受到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讀李白,激起我天真爛漫的豪情;讀杜甫,引發我悲天憫人的情懷;讀宋詞,讓我感受到報國壯志、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豪邁;讀《紅樓夢》,讓我感受傳統文化包容萬物的恢弘……
閱讀,敲醒了我們沉睡的心靈,我知道“我”這個個體生命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傳統血脈。余秋雨在《中國文脈》中說,“生為中國人,一輩子要承受數不盡的苦惱、憤怒和無聊。但是有幾個因素使我不忍離開,甚至愿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其中一個,就是唐詩。”不管你在這個國度里,有多少喜悅哀愁,也不管下輩子,既然生而為我,我的根在這種文化里,這種文化就是我的精神家園。
也許,我們從書中讀不出“黃金屋”,讀不出“顏如玉”,但讀書其實是自我修養的過程。漫漫人生,匆忙旅途,驀然回首,卻發現我們對閱讀有忠貞與懷念。
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這樣一個段子,雖是調侃,卻向人們揭示了讀書的重要性:如果不讀書,你連捐款留言都是那么蒼白無趣——
日本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遼寧: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舞鶴捐大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我深以為然。
有人說過:去這五個地方,會改變你的認知:醫院:看遍人間苦痛,才發現健康最重要;圖書館:發現落后,才懂得要不斷進取;奢華商場:看到令人咋舌的高檔商品,才知道盡力拼搏;建筑工地:感受農民工的艱辛,才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墓地:接近死亡,才明白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不開微博,不用微信,他總結自己的人生走到今天,是書籍和閱讀幫他“打開了世界”,帶他“走出狹窄的空間”。反觀我們,能夠靜心讀書的人有多少?
4月23日,一個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一天有什么特殊,事實上,關注這個日子的人確實比關注12月24日或2月14日的人少多了。對南京人來說,這是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一往無前,沖破天塹,解放南京,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日子。對大家來說,這是“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其主旨宣言就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貧窮還是富有,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于我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回想自己從蘇中古鎮負笈來寧求學、工作已經三十多年。我的家居也許很簡樸,但滿架藏書帶給我的是彌漫書香的溫暖歲月,是精神愉悅的溫馨回憶。
“世界讀書日”雖然在春天,但堅持讀書,四季都是春天;堅持讀書,人生都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