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齊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關鍵,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
如何深化村級民主協商,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是縣域治理的重要課題。2019年以來,蘭溪市在總結原有村民說事會、村務議事團做法基礎上,探索推進村務協商委員會全覆蓋,構建村民參事議事、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的制度框架,健全完善村黨組織領導、村委會落實、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村務協商委員會協商的“四位一體”基層治理體系,有效推進基層善治。
村務協商委員會是黨領導下的群眾性協商組織。在實踐中,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放在首位、貫穿于全過程,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在村務協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黨的各項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實不走樣。
一是組織協商。村黨組織負責村務協商活動的組織,但不干預議事。村務協商委員會主任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成員由黨組織提名產生,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自行指定、委派。
二是指導協商。村黨組織負責指導村務協商活動全過程,按照“協商不決策、協商于決策”的原則,推動協商結果按程序轉化為決策執行,確保協商結果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
三是監督協商。嚴格實行“雙告知、雙反饋、雙跟蹤”機制,做到村務協商意見及時向村黨組織反饋,村級重要決策、重大事項得到更加廣泛的支持,確保“幫忙不添亂”。
截至目前,全市327個村務協商委員會按照“一事一議、集思廣益、成果上提”的原則,開展協商專題602個,提出可行性建議715條,其中506條轉化為決策落實,黨員走親聯心、推進移風易俗、抱團發展經濟、推動農旅融合等13條建議在全市推廣,真正實現群眾需求和黨委意圖的有效對接,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提升了決策科學化水平,并推動上級相關決策部署一貫到底、落地生根。
村務協商核心是民主,重點在民意。必須堅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匯集群眾熱情,凝聚群眾智慧,助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一是以“人品、能力、自愿”標準選人。突出村務協商委員會委員的群眾身份,緊扣“人品、能力、自愿”3個關鍵詞,將政治素質好、群眾認可度高、參事議事能力強的人員吸收到協商隊伍中來,著力構建在外鄉賢、網格員、老黨員、優秀青年、致富能人、外來人員、婦女等非村“兩委”成員組成的村務協商委員隊伍,形成“8+N”人員結構體系。
目前,全市共有村務協商委員會成員4557人,其中在外鄉賢近1500人。他們作為在外蘭溪人的重要代表,對家鄉飽含深情,愿意為家鄉貢獻力量,村務協商委員會的成立,為他們更廣泛、更有效地參與家鄉建設提供了平臺。
赤溪街道利民村村民邵春榮多年來致力于國內特色旅游開發和景點打造,被聘任為村務協商委員會委員后,主動牽起該街道全域旅游規劃設計重任,用園藝裝點鄉村,不到半年就打造了風景和美、游人如織的荷花小鎮。
二是以“為民、利民、惠民”標準議事。始終關注群眾呼聲,從是否“為民、利民、惠民”角度出發開展協商,突出“遇事討論、要事協商、難事幫忙”,把是否真正協商解決問題、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最終評判標準。
遇事討論,就是對村莊發展、村民關注的重要問題及時碰面商討,更好反映村民訴求,帶動工作推進,讓“有事找委員、大家來商量”成為基層民主的常態。
要事協商,就是對涉及村級事務方面有關重大事項,事關村集體經濟發展、工程項目建設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重要問題,進行事前調查、深入研討,為村黨組織決策提出參考意見建議。
難事幫忙,就是充分發揮委員聯系群眾密切、群眾威望較高的優勢,主動協助村“兩委”化解群眾矛盾糾紛,促進基層和諧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蘭溪全市村務協商委員會積極發動群眾,通過“線上集體協商”形式,創新一系列有效舉措,推動實現人員排查登記、村口巷尾值守、居家隔離管控、有序復工復產等精細化管理,確保織牢織密防控網絡。
其中,柏社鄉5個村務協商委員會聯名提出“發動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間為居家人員提供代辦服務”的建議,推動形成“紅色代跑”機制并在各村推廣,全市1500多名“紅色代跑員”累計開展代辦服務1.6萬余件,既解決了居家隔離和其他相關群眾的生活困難,又避免人員外出集聚引發疫情風險。
村務協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更好的鄉村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的人民群眾。始終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要求,從村級實際入手,找準切入點,把推進村務協商聚焦到黨委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上及力所能及的現實問題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到“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
一是聚焦“商”的重點。結合當前工作重點,突出基層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基層社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清廉村居創建六方面內容,引導村務協商委員會聚焦重點開展協商議事、建言獻策。
二是提高“商”的效率。緊扣協商事宜的輕重緩急,提高村務協商向決策落實轉化的效率。對于村級層面能夠解決的事隨商隨決,對全局性、重大的村級事務按規程多商速決,對需多村協作、上級解決的事情勤商快決。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期間,微信協商、“云協商”成為新形態,推動各方意見訴求第一時間反映、第一時間決策、第一時間落實。
三是規范“商”的制度。制定出臺《村務協商委員會議事規則》,在協商頻次上明確除固定時間集中協商議事外,不再限定頻次、拘泥形式,只要涉及群眾利益關切或事關鄉村振興要務,均可在村黨組織隨時安排下開展協商。同時,明確村務協商委員會委員代表列席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和村務聯席會議,切實保障村務協商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增強了針對性、實效性。
在蘭溪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村務協商委員會正發揮積極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村務協商委員會共捐助美麗鄉村建設金1350余萬元,招引鄉村產業項目7個,助推在建項目35個。
全市首個試點村黃店鎮王家村,不僅找準自身發展民宿旅游的定位,而且通過村務協商委員會委員引進投資業主,按照“村集體+酒店管理人+旅行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成為全市農旅融合樣板村。
佳澤塢等多個村對“紅白喜事”存在的奢靡浪費之風進行深入調研協商,推動形成《公約十條》,對紅白喜事承辦范圍、規模、禮金等進行了界定,使農村婚嫁迎娶酒席平均數量從25桌減至18桌,每桌價格從1500元降至1000元,戶均支出節省一半以上。

蘭溪召開村務協商委員會試點工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