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醞釀多年,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廊坊市所轄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以下簡稱“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規劃迎來正式發布。
3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要求通州與北三縣“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
位于北京市東部,通州區與北三縣空間緊鄰、聯系緊密,協同發展需求迫切。然而,長期以來各自為政,跨界協同發展缺乏有效途徑,發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
推進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對于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優化首都發展格局、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跨行政區協同發展涉及很多方面問題,交界區的突破和探索尤其重要。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來看,規劃出臺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說。
住在河北燕郊,工作在北京大望路附近,跨省上班的華春芳為通勤傷透了腦筋。早晚高峰時段,40分鐘的車程通常需要花費兩小時。
采訪中,她分享了一次被堵在路上的經歷:早晨6時從家里出發,乘公交到單位剛好中午12時整,正好趕上午飯時間。
由于距離近、房價低,北三縣成為“北漂”們的安居之地。資料顯示,像華春芳一樣,每天通勤到北京工作的人僅燕郊就有約40萬。
白天北京上班,晚上河北睡覺,大量人群鐘擺式通勤問題勢必會面臨交通壓力。事實上,通州與北三縣的跨界交通問題突出,擁堵嚴重,尤其是早晚高峰時段交通秩序混亂。打造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已勢在必行。
為破解交通難題,《規劃》中提到要“率先破解交通瓶頸,深入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構建一體化的道路系統,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創新交通建設運營管理機制”。
最讓華春芳期待的,是北京地鐵22號線的建設。國家發改委官網信息顯示,22號線又稱北京地鐵平谷線,線路全長78.6公里,共設20座車站。其中河北段線路全長約28公里,共設4座車站。
未來,該區域將構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為主,亦莊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為補充的客運樞紐體系。分析人士認為“軌道上的京津冀”遠不止22號線,如終點位于通州潞城的6號線,如果東延實現與北三縣全面貫通,將會形成對整個北三縣的強大帶動。
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產業層次低,就業吸納能力不強,過度依賴房地產開發……這是目前北三縣面臨的產業發展形勢。
“對于北京而言,北三縣原來更多是‘睡城的概念,主要原因在于職住不平衡。隨著規劃的實施,北三縣將變成重要的產業轉移承接地,從根本上解決就業與居住空間的匹配與融合問題。”接受采訪時,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說。
這種產業轉移已經開始。2019年初,北京市已經與廊坊北三縣簽署了52個項目,意向企業50余家,投資額超過300億元。
關于北三縣的產業定位,此次規劃中進一步明晰:燕郊組團重點發展科技創新、商務服務、健康養老等功能,三河組團重點發展科技創新和商務服務功能,香河組團重點發展健康養老、智慧物流、科技創新等功能。
目前來看,和北京中心城區相比,北三縣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方面有很大落差。
“這些落差不會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在陳耀看來,從承接產業的基礎看,北三縣的最大短板還在于關聯產業的配套。
無論是通州還是北三縣,都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二者之間是否會有產業競爭關系?
對此,陳耀認為,未來通州承接的產業層次定位要遠高于北三縣。到2025年,通州將建成七大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包括總部經濟、財富管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尖端芯片、IT信息軟件、智能制造。
“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哪個城市都希望能夠通過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而不愿意去主動疏解;不過,當產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勢必需要功能疏解。”陳耀說。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為統領,該區域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2014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6年時間。在江翰看來,新的規劃出臺勢必帶動城市一體化發展,都市圈打造迎來加速。
從各自為政,到統籌、協同,過去的幾年間,通州與北三縣融合進程明顯加快。
2016年10月,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召開關于“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專項規劃工作會時,就明確了整體統籌謀劃的思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中也提到要實現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統籌發展。
“雖然共處京冀交界地區,地緣相鄰、人緣相親、生態相融、文化相近,通州區與北三縣具有良好的協同發展基礎,但協同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陳耀說。
“十三五”期間,國家先后規劃19個城市群。在陳耀看來,要實現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要素流動、社會保障、安全等政策互認對接,城市群之間的協調機制尤為重要。
“當具體對接出現了矛盾、沖突,如何解決、找誰去解決,這勢必需要有相應的協調機制。對于京津冀城市群而言,這種協調的具體機制在交界地區可能首先實現突破,將來會為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借鑒。”陳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