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嚴碧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疫情防控第一線,承擔著疫情監測、信息報送、宣傳教育、環境整治、困難幫扶等工作,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們是離城鄉居民最近的防疫工作人員,一方面要把牢小區出入口,另一方面進行入戶排查和重點群體監控。有的社區工作者成為小區“熱線”,一天接200多個電話,敲門敲到手腫;有的化身快遞員,為居民提供運送物資服務;有的成為疫情宣傳員,為居民宣傳防疫知識和信息。他們為社區居民筑起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堅固屏障,在疫情面前,他們成了居民安全的保護者。
近來,很多城鄉社區工作者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有的人已經連續工作超過60天,身心俱疲,但依然不能放松。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加上國際疫情變化,社區將面臨新的防控壓力。
既要警惕和嚴控潛在病毒攜帶者的交叉感染,又要保證社區居民特別是復工復產人員的正常流動和生活,這給社區防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對社區治理的進一步考驗。
社區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環節,在凝聚群眾、共克時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問題。城鄉社區如何迎接疫情防控中的新挑戰,怎樣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就此,《民生周刊》專訪了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
“我們要鞏固好在社區防控中來之不易的工作成效,筑牢疫情防控的社區防線。”陳越良表示,將以此次疫情防治為切入點,指導各地以居民群眾需求為導向,推動城鄉社區服務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法治化,構建機構健全、設施完備、主體多元、供給充分、群眾滿意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
民生周刊: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城鄉社區工作者對疫情防控發揮了什么作用?
陳越良:社區是城鄉人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是個大家庭,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
社區工作者守護著居民的健康安全,他們走樓串戶,努力實現入戶排查和重點群體監控“兩個全覆蓋”。比如,武漢開發區東荊街十八家社區工作者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入戶排查,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建秋從年前開始一直住在辦公室。
社區工作者及時報送疫情信息,為當地黨委、政府精準研判疫情形勢提供信息支撐。把牢社區出入口,嚴守體溫監控關,加強社區內公共場所巡邏,減少人員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努力做好環境衛生整治和消殺工作,不留衛生死角。
他們對居家醫學觀察人員、社區特殊群體和困難家庭格外關心愛護,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弘揚鄰里情、倡導鄰里幫,解決疫情防控期間遇到的生產生活問題,提供暖心的生活服務,保證居民安心在家,降低疫情擴散風險。武漢市洪山區梨園街道武鐵佳苑社區工作者為居民提供運送物資服務,居委會的運送物資明細表清楚地記錄社區居民每一項需求。

響應“社區吹哨,黨員報到”號召,海南大學預備黨員趙婧赟參與社區黨員防疫宣傳、張貼通告、勸導等工作。圖/李傳文
社區工作者還及時向居民宣傳科學的防疫知識和信息。社區黑板報、標語、公示欄、LED電子屏、農村大喇叭是城鄉社區工作者堅實的宣傳陣地,社區微信群、公眾號、QQ群、智慧社區客戶端成為他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更新疫情防控動態的權威發布平臺。
隨著復工復產要求的全面落實,社區工作者加強與駐區單位、商業企業的聯系,指導駐區單位、商業企業做好單位內人員健康監測登記工作,督促其規范和加強消毒工作,協助其預防聚集性疫情發生。加強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管理,督促他們按規定接受集中或居家醫學觀察,嚴格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
民生周刊:社區在開展疫情防控等工作中還存在什么困難和短板?
陳越良:由于連續作戰,身心疲勞,一些社區有可能麻痹松懈。一方面,全國400萬城鄉社區工作者日夜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平均6名社區工作者守護著一個社區,每名社區工作者面對350名群眾,每人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由于社區疫情防控基礎弱、戰線長、任務重、強度大,給社區工作者造成身心疲憊。另一方面,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一些地方的社區工作者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麻痹松懈心理,多地已經出現一些社區掉以輕心、疏于管控的問題。
事實上,社區服務能力承載不了居民疫情防控需求。我國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城鄉社區服務現狀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長期以來,一些社區生活性服務設施有限、服務功能單一、供需對接不準,平時僅能提供代理代辦事項,其他主動式、專業性社區服務尚未得到發展。
在疫情防控期間,無法及時補上特殊時期市場服務的短缺,難以精準滿足社區居民的居家生活保障、做好困難人員幫扶,更無法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期的專業服務需求,尤其是針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服務需求。
另外,復工復產帶來人員流動增加防控壓力。隨著復工返崗工作推進,以及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在加大。同時,隨著國際疫情變化,境外人員特別是疫區國家人員的輸入,也增加了社區防控的任務和不可控因素。流動人口多、人群密集的城市社區既要警惕和嚴控潛在病毒攜帶者的交叉感染,同時還要保證社區居民特別是復工復產人員的正常流動和生活,城市社區的防疫工作壓力陡增。
最后,社區信息化建設滯后難以精準防控,對群眾出入帶來一些不便。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不平衡不充分,智慧社區建設覆蓋率不高,社區工作人員特別是農村社區工作人員運用大數據數字化治理的意識不強、能力不足,多數社區在抗疫中采取人海戰術,抗疫工作難以做到精細化、精準化,既影響工作效率,又給居民出入帶來不便。

安徽壽縣壽春鎮,防疫人員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棚里量體溫、登記、進行防疫宣傳。圖/張紅梅

浙江浦江,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號召,老師把新課本逐一送到學生家里。圖/黃永海

濟南市濟陽區,大雪過后疫情檢查點人員一早就堅守崗位。圖/孫延玉
民生周刊:這些短板將如何補齊?
陳越良:關心關愛要與落實責任并舉。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城鄉社區工作者工作補助發放、職業傷害保障、減負減壓等問題,最大限度幫助解決疫情防控一線社區工作者實際困難,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社區防控工作的良好氛圍。
目前,多個地方已經出臺關心關愛疫情防控一線社區工作者的措施。武漢市委組織部出臺9條措施,從合理安排輪休調休、提高年度考核優秀等次比例等多方面,激勵關愛疫情防控一線社區工作者。深圳為近5000名參與社區防控的社會工作者提供每人50萬元的保險保額。同時,各級黨委政府要督促社區克服厭戰情緒,務必保持定力,提高風險警惕,完善管理制度和防控方案,落實疫情防控責任,守好守牢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有效防線。
要加快補齊城鄉社區服務短板。加強政策法規的頂層設計,提高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化水平。以此次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健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網絡,推進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建設,切實發揮生活服務吸納就業和擴大消費的雙重功能,積極對沖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快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生產服務,促進城鄉社區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有機銜接。著力推進城鄉社區志愿服務和專業服務常態化,建立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協同服務機制。
要加大對重點城市社區的防控力度。各疫情防控重點城市應制定應對返城復工和境外輸入社區防控的專項措施,以大數據為支撐,在劃分疫情風險等級時,將返城復工和境外輸入人員回歸社區人數作為重要評定標準,精準分析社區防控壓力聚集地區,加大社區防控力度,確保守牢守嚴社區防線。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科學合理劃定社區規模,嚴格按照社區區位、面積、人口等要素調整社區規模,實現社區防控和服務資源優化配置。把握“疫情零發生”“防控全到位”兩個基本標準,創建無疫情社區。
要為復工復產搞好服務。各地應指導社區做到宣傳、審核、監督多措并舉,助力企業在疫情期間平穩、有序復工。通過多種形式宣傳企業復工復產相關政策,引導轄區內符合恢復經營條件的單位按照程序進行申請報備。按照企業復工復產時間節點,積極做好支持配合工作;無需審核的小規模企業商戶,要實地核查到點、把關到位;為社區居民復工復產提供便利條件。監督已復工企業做好體溫測量及佩戴好口罩,做好消殺清潔工作,保障安全、平穩地度過復產復工的關鍵時段。
要不斷提升城鄉社區信息化建設水平。各地各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民政部辦公廳會同三部門辦公廳印發的《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指引》,構建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支撐體系,加快城鄉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提高社區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和能力。
民生周刊:在實際中,不同地方甚至同一地方不同社區力量不均衡,對防疫也造成影響,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陳越良:疫情防控期間,社區普遍存在工作力量不足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各地區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充實社區防控工作力量,保障社區防疫工作順利推進。
一是抽調黨員干部下沉社區。一些地方抽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支援社區疫情防控一線,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統一調配,緩解社區工作力量不足狀況。湖南省醴陵市推行“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社區發布疫情防控人員需求后,駐區單位黨員迅速響應,主動認領防疫任務。
二是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和居民群眾參與防控。支持引導社會組織、群團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形成社區防控工作合力。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發揮“三社聯動”機制的協同作用,組織動員30余個社會組織、100余名專業社會工作者參與疫情防控的排查、宣傳、心理疏導等工作。
三是構建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支撐體系。支持開發適應社區防控工作要求的技術應用,強化人員排查、居家觀察、出入管理、志愿服務、宣傳教育等防控環節的信息化支撐,支持社區居民在線完成基礎信息和健康信息登記,生成社區居民二維碼,實現一次登記、多端共享,減輕社區工作者工作壓力。
民生周刊:近年來,地方在基層治理方面積極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模式,您對此作何評價?
陳越良:很多地方在積極探索。北京實施“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推動治理重心下移。上海市靜安區運用社區分析工具,激發居民自治活力,推動社區治理精準高效。杭州市聚焦精細治理,打造撤村建居社區、田園社區、國際化社區、未來社區“四型社區”建設新品牌。成都市金牛區建立社區提案工作機制,動員社區居民、駐社區單位參與社區提案,開展社區協商,推動社區治理共商共治共享。
民生周刊:今后,如何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陳越良:社區建設涉及各部門的職責,在下一步工作中,民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著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讓黨的旗幟在社區高高飄揚,重點從以下5個方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一是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各地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協調機制,建立研究決定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重大事項制度,抓好統籌指導、組織協調、資源整合和督促檢查,形成基層治理合力。總結此次社區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經驗和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加強對城鄉社區治理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結合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建立社區應急管理體系,明確針對重大公共事件的社區應急管理策略,分級規范社區封閉化管理等措施啟動程序、應急要求、保障措施和持續時限等問題。
二是提升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加強城鄉社區服務機構建設,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城鄉社區服務有效供給,著力推進城鄉社區便民利民服務便捷化,著力推進城鄉社區志愿服務和專業服務常態化。健全城鄉社區服務設施網絡,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功能。
三是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強城鄉社區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依章依法選優配強社區(村)“兩委”班子成員,選齊配強居(村)民小組長、樓院門棟長。開發城鄉社區專職工作崗位,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優秀人才到城鄉社區工作,加大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才使用力度。做好城鄉社區工作者任職培訓、在職培訓和專門培訓,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社區工作者專業化水平,提高其依法辦事、執行政策和服務居民能力。關心城鄉社區服務人員的成長進步,完善社區工作者的激勵培養機制。
“總結此次社區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經驗和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加強對城鄉社區治理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
四是加強社區治理信息化建設。提高城鄉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水平,加強公益性信息服務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運用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組織鄰里互助,探索網絡化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模式。探索推進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建設,積極開發智慧社區移動客戶端,實現服務項目、資源和信息的多平臺交互和多終端同步。
五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完善社會力量特別是群眾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構建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加大社會組織的培育力度,制定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進、資金支持等扶持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完善社區組織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的工作體系。引導駐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