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筷子成了社會熱議的話題。先是江蘇省泰州市出臺了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地方標準,緊接著,全國有多地開始發布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議。
公勺公筷,其實并不是新鮮事物,但是在今年疫情期間,有專家指出使用筷子接觸性用餐有可能導致病毒傳播,于是,公勺公筷的使用再次引發全社會對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大討論。
雖然使用公勺公筷、共建文明餐桌的倡議得到了廣大群眾和餐飲商家的積極響應,但是《民生周刊》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有不少受訪者都認為,要真正摒棄“一雙筷子吃全桌”的陋習,尚需時日。
特別是針對泰州新出臺的使用標準中,對家庭日常用餐按人數配備人手一份公勺公筷的要求,更是引得不少網友吐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泰州出臺的《公勺公筷使用規范》中規定,公勺公筷是“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舀(夾)取菜(點)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
按照該標準,公勺材質應符合相應國標要求,顏色宜為白色或類白色,且明顯不同于自用勺,勺柄處印(燙)“公勺”字樣。公筷材質也應符合相應國標要求,顏色宜為紅色或類白色,且明顯不同于自用筷,長度比自用筷長三四厘米,公筷粗端印(燙)“公筷”字樣。

家住河北廊坊的王女士在選購筷子,她打算在家嘗試使用公筷。圖/郭鵬
記者梳理發現,在泰州的地方標準中,將使用公筷公勺的人數規定為“兩人以上”,而在3月初由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公布的《中餐分餐制、雙筷制、公筷制服務操作規范(征求意見稿)》團體標準中,對公筷制的定義為“中餐公宴場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子、叉子進行分菜”。
對此,在網絡上有問卷數據顯示,多數網友認為后者相對更合理。一位網友認為,公筷制主要還是應出現在人數比較多的宴會上,“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就餐,公筷公勺就很必要。”還有不少人覺得,“兩人以上”就使用公勺公筷的規定只適合特殊情況,“比如有人感冒了,否則有點不太現實。”
網友對江蘇泰州的標準討論較多的是,對家庭用餐使用公筷和公勺的要求:家庭日常用餐按人數配備人手一份公勺公筷。
很多網友表示,“我們一家5口人,要是按照這個標準,吃一頓飯就要有10雙筷子,想想好可怕。”“我都能想象,我家小餐桌上筷子亂飛的樣子。”“我覺得吃著吃著就忘了哪個該夾菜、哪個該往嘴里塞了。”
還有不少網友覺得,在家吃飯時,公筷制執行起來有困難,“至少我會不好意思,尤其是老人,肯定也不會接受的。”
雖然談論很多,但多數網友都十分贊同在外聚餐和宴席中實行公筷制,也表示會引導家人慢慢接受,“這確實是一個好習慣。”
其實早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記者在平日里就有注意到,“分餐制”,這個曾經在非典時期被大力倡導的飲食風尚,近些年又逐漸隱退出公眾的餐桌,特別是在一些規模較小的餐廳里,多數沒有建立為客人分餐的意識和習慣。
盡管近期有不少省市都發布了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議,但是效果如何,現在定論還為時尚早。有觀點指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有倡議內容,沒有具體配套措施及時跟上,再好的倡議也很難有好的實效。
“而泰州出臺的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地方標準,好就好在不僅有倡議,更有實實在在的配套措施。”分析人士認為,以前許多餐飲企業門店也有為消費者提供公筷公勺的,但很少有飯店將其作為必須提供的服務。而且,提供的公筷公勺也很不明顯,有的和普通的筷子勺子差不多,或者說就是多放了一雙筷子和一個勺子而已。一些消費者,除了怕麻煩和其他原因不愿使用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吃幾口菜,公筷公勺就和自己使用過的筷子勺子混在一起,早已分不清哪是公筷、哪是公勺了,所以干脆就不用了。
因此,不少受訪對象表示,推行公筷公勺不只是要在醒目位置張貼提示性文字和圖案、主動擺放相應的公筷公勺,關鍵是要強制執行公筷公勺的制度要求。不僅要帶有“公”字標識,而且要有明顯區別于普通筷子勺子的標識,讓用餐者一目了然,并且嚴格做好公筷公勺的清洗和消毒。這樣才可以讓用餐者放心使用,并有效避免用餐人員把自己的餐具和公筷公勺混用。
“細節關乎成敗,倡導推行公筷公勺也不例外。某種意義上來說,制定和推行《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可能比倡議書會有更好更實的作用,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期待早日出臺全國性的《公勺公筷使用規范》。”
記者了解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我國多地陸續開始針對公勺公筷的使用發出的倡議中,細節多有不同。如首都文明辦、北京市衛健委發出《爭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議書》,建議市民盡量分餐進食,使用公勺公筷。上海市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上海首批100家餐廳對外承諾,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
山東省推出的餐飲業分餐制地方標準就倡導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食堂帶頭實行分餐分食、分時供餐制度;鼓勵餐飲企業根據自身經營定位和不同消費場景,采用“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務;鼓勵大型聚餐及紅白宴席推行自助分餐;提倡家庭聚餐使用公筷公勺。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省邛崍市的一些村莊,近日還將使用公勺公筷納入村規民約。
有些地方,社區在結束宣傳后,志愿者又走進當地的餐館,向商家發放宣傳單,倡導餐飲從業者樹立健康服務理念,主動引導消費者聚餐時使用公勺公筷。
有河北廊坊的受訪者表示,此次疫情給生活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但公眾明顯感覺到周圍的人更加注重個人衛生習慣了,相信疫情結束之后很多人都會堅持好習慣。“關鍵是觀念的轉變。”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改變了傳統的餐飲習慣,使用公勺公筷,減少病毒傳染風險,已越來越容易被人接受。但是仍然要強化這種觀念,讓更多群眾開始行動起來,慢慢養成新習慣。”一位受訪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