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奎
【摘要】目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非常普遍,其危害性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究其原因是多層面復雜化的。通過對L同學個案的工作研究,從其手機依賴現狀出發,探索其遇到的問題,剖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手機依賴 干預 支持
一、案例背景
L同學,是一名貴州籍同學,新生入校時成績優異,專業排名第五名。然而入校后不久,對手機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手機變成其生活中必不可少、近乎唯一的寄托,使用手機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上課、吃飯、早晚自習都在時刻不停的看手機,經常會無意識的玩手機、刷微信、看QQ,漫無目的的瀏覽網頁等等。有時老師同學與其談話交流時,也會時時摸摸手機、擺弄一下手機,問其原因,說害怕忘記帶手機,有時也怕手機沒電關機。總之,該同學短時間內如果沒有接觸手機就會表現出心緒不寧、焦躁不安等癥狀,很難將手機與其生活相分離。
通過對他的觀察和對他身邊同學的了解,過度的依賴手機給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L同學沒有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手機讓他喪失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能有效的約束自己的行為,每天通過手機來消磨打發時間,精神生活匱乏,需要依賴手機的各種功能與內容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寂寞,且心理依賴現象逐漸加重。
二、工作思路
(一)心里疏導介入
有針對性的幫助L同學正確處理好學業學習、交友擇業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其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為他的全面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其擺正手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正確位置,避免過度使用,保持心態健康。
(二)逐漸轉移他對手機的注意力
鼓勵L同學學習人際交往技巧,使其感受到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人際交往的樂趣,將課余時間多用在現實中的社交,而不是全部的投入虛擬世界,從而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幫其制定合理的使用手機時間
為了減少L同學的手機使用頻率和時間,可以敦促其制定計劃,固定每天的使用時間段和頻次,放下手機,尋找一些有意義的替代性活動,轉移注意力,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上,逐漸從手機控制中走出來。
(四)幫助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
幫助L同學結合目前學院各個學期的教育目標,做好大學生活的階段性規劃,并對其專科三年制的學習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鼓勵專升本,激發他的自信心和責任心,進而保證其脫離手機,更好的完成大學學習和生活。
(五)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充分調動L同學的主觀能動性,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鼓勵他刀刃向內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自我教育和反省,檢視問題剖析成因,讓其充分認識到手機的危害性,提升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逐漸養成自律意識,合理規范使用手機的頻率,讓手機成為學習的工具而不是生活中的誘惑。
三、做法步驟
(一)運用系統脫敏,尋求替換
L同學的手機依賴現象比較嚴重,所以要分層次、分步驟的逐漸解決。在單獨空間引入系統脫敏療法的放松訓練,并在過程中使用“替換法”引導他尋求替換。所謂“替換法”就是尋求另一種方式來替換“手機依賴”狀態,比如用“看書”來替換“看手機”;用體育運動來彌補低頭玩手機帶來的身體破壞……。通俗講就是將個人注意力進行轉移,不要一有空閑時間就想著看手機,尋求一件與看手機一樣讓個體感興趣的事情來填補空閑零碎時間,讓生活充實而忙碌,逐步取代手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二)問題行為干預,自我暗示
暗示是通過某種措施,實現自我體會的一種過程。“自我暗示”是指對自己進行某種觀念的暗示以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 當L同學下定決心擺脫手機依賴的困境決定抬起頭來時,可以給自己適當的心理暗示, 譬如要低頭玩手機時,給自己以暗示 “這個時間點不該玩手機”、“抬頭才能有利健康”、“沒有手機打擾的生活更清凈”等,同時配以深呼吸鎮定自己,往往可以起到舒緩緊張、穩定情緒的作用。 如果能夠堅持一周,就可以給自己一點安慰,進而提高自己的積極性,不斷努力調適,逐步堅持更長時間,早日脫掉手機依賴的帽子。
(三)正向行為鼓勵,自我矯正
正強化又稱“陽性強化”,指個體做出某種行為或反應,隨后或同時得到某種獎勵,從而使行為、反應強度、頻率或速度增加的過程。 比如昨天“手機依賴”的時間是 1 小時,但是今天只用了 40 分鐘,然后明天只“手機依賴”30 分鐘……。即關注自己的點滴進步,每次進步后都以適當的形式獎勵自己,包括心理和物質上的,這里的“獎勵”就是陽性強化理論中的正性強化物。 通過正性強化時,行為改善中個體所體會到的快樂來累積前進的動力,每天積累一點,從量變到質變,最終脫離手機依賴行列。
四、成績效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正向引導與鼓勵,目前L同學每天玩手機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而且主要內容是與家里聯系、看新聞、看通知和少量刷圈等。他現在每天堅持鍛煉,報名參加了校一二九長跑活動,明年準備參加校運動會,在學院社團報名參加了讀書社,與同學一起走進了圖書館看書學習,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他的臉上終于看到了久違的純真笑容。手機依賴現象基本得以解決,用他自己的話說“要做一個合格的大學生”。
五、經驗啟發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如何引導學生理性使用手機社交軟件行為,打造校園文化環境顯得尤為關鍵。首先,可以結合學校、學院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安排舉辦理性使用手機媒介的相關講座,提升學生的鑒別力、分析力和正確看待手機文化的能力。其次,多開展以學生活動為載體,豐富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組織他們參加感興趣、正能量的校園活動,在提高參與度的基礎上,轉移學生課后生活的注意力。
參考文獻:
[1]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研究及對策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