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黃帥
一年起錨遠航,兩年遙過重山,三年覽盡千流。2020年11月5—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第三屆進博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順利舉行,再次將中國的貿易力量匯入全球貿易之海。在2020年特殊之年,第三屆進博會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國如何同世界分享市場機遇、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屆進博會總展覽面積約36萬平方米,比上屆擴大近3萬平方米;累計意向成交額達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近40萬名專業觀眾注冊報名,累計進場65萬人次;舉辦101場配套活動;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企業攜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全球首發、中國首展”,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連續參展比例近80%。
從注冊報名的采購商來看,年營業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達到2 238家,年進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有近1 400家。從行業結構看,制造業、批發業和零售業企業采購商數量占比排在前3名,分別為30.6%、16%和8.2%,這與進博會展區行業設置匹配度較高。多家采購商在展會現場完成了大額訂單簽約。
盡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館內人數不得超過最大承載量的30%,但最終數據告訴我們:第三屆進博會不懼流年風險,顯示了其作為全球貿易展會的張力。而在此背后,國內市場平穩運行起到了強勁的支撐作用。
第三屆進博會共設立六大展區:食品及農產品展區、汽車展區、技術裝備展區、消費品展區、服務貿易展區、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
根據第三屆進博會閉幕通氣會公布的資料,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參展企業數量最多,來自93個國家的1 264家企業參展。汽車展區匯聚了世界前七大整車集團,展區內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參展面積超過90%。技術裝備展區突出展示自動化、智能制造、工業數字化、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等內容,引領行業創新趨勢;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300家企業參展,其中包含世界500強及龍頭企業60余家。消費品展區展覽面積超過9萬平方米,成為第三屆進博會面積最大的展區。服務貿易展區匯集金融、物流、咨詢、檢驗檢測、文化旅游五大板塊全球頂尖企業,全力打造智慧服務賦能全產業鏈。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新產品新技術首發數量最多,總數超過120件,制藥行業排名前10位和醫療器械行業排名前14位的企業全部參展。首次設立的公共衛生防疫專區集約化展示了國際先進公共衛生防疫產品、技術和服務,企業報名踴躍,面積多次擴容。
從國別(地區)看,日本、法國的參展商增長明顯。其中,日本有4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比上屆分別增長10%和16.9%;法國有8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近1.6萬平方米,比上屆分別增長11.7%和7%。
對于進博會,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參展意愿更強,回頭率超過70%。美國福特汽車、法國路易達孚、瑞士羅氏等跨國企業連續3年參展,米其林、雅培、耐克等知名企業首次參展,數十家企業已連續簽約未來三屆進博會。
“這是我們連續三屆參加進博會,而且一屆比一屆的收獲大。第一屆在中國市場獲得了良好的口碑,第二屆獲得了大訂單,第三屆在展期第一天就獲得了意向訂單。所以,我們對進博會非常有信心。”德馬泰克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呂樹賢表示,雖然市場行情受到疫情影響,但自動化物流找到了突破點。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需要用自動化操作系統來替代人工,以維持自身正常運行及整個市場的供需關系。該公司在第三屆進博會現場展示了迷你自動化無人倉庫場景,受到了關注。
在國外經濟氛圍焦慮的當下,真實的市場成為各國企業尋找的“救命稻草”。毫無疑問,我國經濟增長率先企穩創造了這樣的貿易空間。第三屆進博會為渴望找到貿易“出口”的跨國企業提供了有效渠道。看上去規模宏大的進博會,可能真正解決了企業個體的微小生存難題。這或許才是進博會存在的真實意義。
“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平臺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中的一項任務。舉辦三屆之后,進博會逐漸成熟,已成為我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一個重要載體。我們已經不再一味追求出口,而是積極尋求貿易平衡,以進博會為切入口擴大進口,以開放的心態促進經濟和貿易高質量發展。
2021年,期待進博會四年近看“繁花似錦”。